傳承軌範

傳承軌範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95.396期 » 傳承軌範

 2017-03-15 09:20

傳承大典侍天應人 拜命陞座依序進行

  傳承大典依第二任維生首席構想,分為「侍天」和「應人」的陞座典禮。

  因為首席使者由教主 上帝授命為駐人間的代表,應對 上帝拜命,在天曹鐳力阿道場舉行,是為「侍天」的陞座典禮。

  「應人」的陞座典禮,是因首席使者法權來自同奮,應在人曹道場舉行。

  前者,邀請傳道師以上神職人員、委員會正副主委、輔翼組織理事長、祕書長觀禮前赴天曹道場;後者,則廣泛邀請執事以上教職,以及各界大德、貴賓蒞臨人曹道場參與。

 ●4大幅寓意本師在旁監督「傳承」的設計,壯觀不已。

黃色拜墊首席尊位 儀禮周延象徵圓滿

  天帝教首席使者僅有一位,因此在傳承儀式中前後兩任首席使者「傳」與「承」的秩序、位置,非常講究。

  比如光殿上首席使者金黃色拜墊只能有一個,象徵正首位。先由光照首席位居正首位,而在光理樞機使者拜命後,退居側位。

  拜命典禮由第三任光照首席使者向教主 上帝感恩舉薦光理樞機使者後,經過請詔、宣詔、奉詔而至拜命,光理首席使者昇表發願後,儀禮圓成。

  光殿排班因應觀禮,面對聖幕呈ㄩ字形;拜命儀禮在ㄩ字形中央進行,觀禮人員依序排班,看似乾、坤不分,實有脈絡。侍香人員、道信典守人員由左邊入口進、右邊出口退,動線趨圓,象徵圓滿。

卸肩承肩法權交替 本師道袍衣缽傳承

  陞座典禮中,在「交替圓成」,第三任光照首席使者將身上道袍脫下「卸肩」,並親自為光理首席使者穿上道袍,由光理首席使者「承肩」,承擔引領全教同奮為時代使命奮鬥的重責大任;這一幕法禮使全場動容,不少同奮感念光照先生10年為教付出的辛勞,不禁潸然淚下。

  其實,10年前的傳承大典籌備期間,第二任維生首席使者強調,「那是法權的衣缽傳承,必須考慮設計一個截止點,讓全場同奮、來賓清楚感受到首席使者已經交替。」規劃團隊絞盡腦汁,包括名導演李行~維光樞機,也加入意見,各種方案出籠,考慮外加披肩式的道袍;或者參考古代儀典的韠袍……等,一度決定採用韠袍的規範,設計禮袍。

  韠ㄅㄧˋ,乃是古時遮蔽膝蓋用的朝服,多以柔皮製成。《說文解字.韋部》:「韠,韍也。所以蔽前者,以韋,下廣二尺,上廣一尺,其頸五寸。一命縕韠,再命赤韠。」《論語注疏·泰伯》:「祭服謂之黻,其他謂之韠,俱以韋為之,制同而色異。」《說文解字·韋部》: 「韠:韍也。」

  當年負責規劃設計的趙光武開導師,繪出草圖委託專人製作禮袍,但傳承大典前一天(民國96年3月3日),維生首席使者與光照樞機使者親赴人曹道場天極行宮,身穿設計的禮袍演練,許是合身的禮袍罩在長袍外,行動相當不便,維生首席使者覺得並不適宜。

  當晚子時,適逢 無生聖母聖誕,維生首席使者最後一次以首席使者身分,帶領同奮在參機正殿恭祝 無生聖母聖誕後,下光殿時靈光乍現,臨時告知隨從準備一件師尊的道袍,作為衣缽傳承的「法衣」。

  第二任維生首席使者「神來一筆」的靈覺,震撼工作小組所有成員。素樸的師尊道袍對同奮而言,是那麼親切又與 上帝同在,深具傳承意義。因此,光照首席使者在丁酉年(106年)的傳承大典中,延續此一傳統。

  採用韠袍規範設計的禮袍,雖然未曾派上用場,但目前仍保存在鐳力阿道場清虛妙境中。

交接教學承先啟後 智慧互動型塑典範

  第三任光照首席使者與第四任光理首席使者之間有「交接、教學」的傳承,包括「交與教」、「接與學」的內涵。光理樞機使者同時接受「交與教」、「接與學」,透過傳承會議的參與,交換意見,逐步形成交替過程。

  教政交替工作組,在民國106年1月底先行模擬交替,列出清冊:全教動產、不動產(含美、日國際教區),全教神職、教職人事清冊、教政(歷期靜坐班總人數、各地教院、堂及皇誥數)、印信(財團法人天帝教圖記及象徵第三任光照首席使者法權的「維光普照」印章)。

  106年2月10日「教政交替儀式」,由第三任與第四任首席使者指派代表,完成清點移交後簽章,內執本部代表列席備詢。2月11日「首席使者教政交替典禮」時,由現、卸任首席使者正式簽署圓成。

  傳承大典後,光理首席使者權領教政,然而「交與教」、「接與學」仍持續進行。

  比如:天人會談,106年1月底光照首席使者主持,由光理樞機使者列席;2月底,就由光理首席使者主持,光照先生列席。

  月行超薦法會,亦然。又如財團法人天帝教董事長任期,依照法定程序,106年4月改選;7月份完成註冊登記等。

  光理首席使者乃天帝教菁英,守道卓堅,學、經、道歷厚實,早為天命所鍾、本師器重。

  光照首席使者深具「溫、良、恭、儉、讓」君子之德,遵循維生先生建制的典章與儀軌,再加美化與完善;引領教政10年以還,功成身退,依續傳承、奠教基的風範更受景仰。

  深信兩位首席使者必會以智慧互動的經驗、默契,為天帝教樹立更可長、可久、可循的傳承模式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