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親和真經》詮解(四)

《天人親和真經》詮解(四)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96期 » 《天人親和真經》詮解(四)

桑敏接  2025-07-15 10:40

  《天人親和真經》被譽為天帝教所有經典的核心基石,亦是其中最為深奧難解的一部經典。為深入闡釋其奧義,本社特邀天人親和院桑敏接傳訊使者,以逐字逐句講解的方式,引領讀者探究經文所蘊含的先天本義,並進一步補充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中「天人親和」章節的內涵。

(六)關於「化」的延伸閱讀

  3、譚峭《化書》中之「化」

  譚峭是五代十國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他的主要著作是《化書》(又稱《譚子化書》),其中探討了許多道教哲學和宇宙觀念。譚峭認為萬事萬物皆源於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又歸於虛,這是一種無窮的變化過程。他的《化書》共分為「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個部分;「化」有變化、轉化、化解之意,因此,這是一部以研究事物變化原理的書。

  他提出,修道者應「逆向修煉」,亦即「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要達到「虛實相通」,進入「忘我」的境界,就能不受環境影響,超脫生死。這正是後世道家與師尊經常提及的「順生為人,逆修成仙」的說法。

  至於逆向和順向發展的概念,譚峭在《化書》中強調了事物的變化和轉化過程,這些過程可以理解為逆向(回歸虛無)和順向(從虛無到具體形態)的發展。

  《化書》有何獨特之處?譚峭在書中提出了如何引導世界向好的方向轉化的見解。根據他的「術化」理論,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無法達成的。他認為:「陰陽可以作,風雲可以會,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發。」(陰陽之力可以運作,風雲可以聚合,山陵可以被拔起,江海可以掀起波濤。)

  關鍵在於掌握技巧,訣竅是:「用之於外,如守之於內,然後用之於外,則無所不可。」(當你將其應用於外在事物時,就像先在內心牢牢掌握一樣,這樣再將其用於外在,便無所不成。)

  譚峭進一步以「猛虎行,草木偃」為例說明:「一人所以能敵萬人者,非弓刀之技,蓋威之至也。一人所以能悅萬人者,非言笑之惠,蓋和之至也。」(一個人能夠抵擋萬人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精通弓刀技巧,而是因為他的威嚴達到了極點。一個人能夠使萬人喜悅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善於言笑逗趣,而是因為他的和氣達到了極致。)

  這些觀點,不正是展現出《化書》在探討如何引導世界變化方面的深刻見解,強調了內外兼養,以「和」養慧之重要性。

  然而,修行之人該如何修?如何養?譚峭提出了傳統道家的「守弱」觀點以因應之。他認為,人只要能掌握以陰剋陽的原理,瞭解「萬物本虛,萬法本無,得虛無之竅者,知法術之要乎!」(萬物的本質是虛無,萬法的根本也是無。能掌握虛無之道的人,便能明瞭法術的精髓!)

  如果大家對於上述的這些概念有興趣再深入研究者,可以參閱《化書》原文,這本書詳細闡述了譚峭的哲學思想與道教觀點。

  4、教義《新境界》與《天人親和真經》之「化」境

  在天帝教教義的觀點是「和子」,也就是性靈,包括了《天人親和真經》所說的「十大天人」。對同奮來說,因為修煉與功德,您有機會(依據「熱準」)而成神、天君、成聖,乃至於天尊、仙(菩薩)、佛等境界,也可能因為業障累積向下沉淪,成為動物、植物或礦物。因此,《新境界》第四章〈生命之來源〉說:

  上帝既具有主宰全宇宙間性靈之能力,則無形之中自亦有其法度,有其律令,而一切和子之輪迴超脫亦均有其因果與自然兩元之配合關係。

  生命之來源皆是得自 宇宙主宰之賦予,有偶然的,亦有因果的。因果的為主動的;偶然的為被動的。主動的具有運用自然律之條件而達其目的之能力;被動者則唯有接受自然律之支配而輪迴不已。

  至於和子之如何得以超出自然律之威脅,則操在人生之中,而不在人生之外也。

  由此可見,整個自然界不過是一個由虛化物,再由物化虛的循環往復過程。生命的幻化方向有二:1、由上界(幻)化至下界;2、由下界(虚)化至上界。相關之簡圖如下:

 ●(無形一元宇宙幻化二用世界圖)–《聖訓集》-天人親和之研究(五)

  一元:是指無形宇宙。二用:指有形宇宙。

 ◇何謂:「心物一元二用論」?

  教義《新境界》認為:「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之世界也。人生之性質亦無他,心物一元二用耳。」《新境界》觀點:先有無形、後有有形,最後方有「神」(指第三神,後天神),這是人類有情生命可以透過修煉而成就的!

 ●《天人親和真經》中的宇宙生命生化圖

 ●(寰宇間所有性靈生命(含「十大天人」)由後天返先天之修證境界圖)

  若將上述各個文本對於「化」境的不同意涵及其轉化方式進行梳理,其內容分析如下:

 

類別

《山海經》神話之「化」

文獻:《山海經.大荒西經》 「化」的含義:變化、轉化

具體例子:女媧的腸子化為十位神明

分  析:女媧的腸子化為十位神明,象徵著死亡並非滅絕,而是將生命的意志轉化為新形式。

具體例子:盤古開天

分  析:盤古開天闢地後,其身體化為宇宙萬物,象徵生與死的連續和萬物的生成。

具體例子:顓頊死後復甦

分  析:顓頊的形體從蛇轉化為魚,並借助冬季與水的力量進行再生,隱喻死亡與再生的過程。

 

《莊子》思想之「化」

文獻:《逍遙遊》 「化」的含義:生命的轉化 

具體例子:鯤化為鵬

分  析:鯤魚轉化為鵬鳥,表達生命形態之間的流動與轉化,反映萬物之間的界限並非不可跨越。

 

文獻:《齊物論》 「化」的含義:生死的轉化

具體例子:莊周夢蝶

分  析:生命的不同形態(人與蝴蝶)之間的變化暗示生死的無差別,死亡是一種新的生命開始。

文獻:《天道》 「化」的含義:形體的變化

具體例子:死生的轉化

分  析:死亡是形體的變化,生死之間無實質區別。

 

譚峭《化書》之「化」

文獻:《化書》 「化」的含義:變化、轉化

具體例子: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

分  析:強調萬物的無窮變化過程,修道者應「忘形以養氣」,通過內外兼修達到「虛實相通」。

具體例子:陰陽可以作、風雲可以會

分  析:掌握技巧後能引導世界向好的方向轉化,強調內心掌握的重要性。

具體例子:猛虎行,草木偃

分  析:威嚴和和氣達到極致可以影響他人,顯示了「化」的內在力量。

 

《新境界》與《天人親和真經》之「化」

文獻:《新境界》第四章 「化」的含義:循環與轉化

具體例子:生命的幻化方向:上界化至下界、下界化至上界

分  析:生命的變化包括由上界轉化為下界或由下界轉化為上界,呈現自然界循環往復的過程。

 

  此表格分析出在不同文獻中「化」的概念,從《山海經》的神話到《莊子》思想與譚峭的《化書》,再到教義《新境界》和《天人親和真經》中,對於「化」境的展現,即不難看出:這個「化」字,在不同背景下的多樣性與深遠意義。

  總地來說,《天人親和真經》是一本講述宇宙生化之機(源機)、天人親和之機(契機)的寶典。這本經典,同時也是一本指引人們通曉宇宙真理、理解天人親和之道的「天人日誦基本經典」,同奮若能以正確的心態持誦,便能體會到它對心靈淨化的潛移默化之力。

  (待續)

註解:

1.要修成仙佛,需先明白人是人所生,仙佛亦是人修成的。生人或成仙佛的分水嶺就是「道」,一是順生為人之道;一為逆返成仙佛之道。伍沖虛真人在《天仙正理直論增註‧道原淺說篇》曰:「夫所謂道者,道字即人所以生死,所以修證,必然由之而不可無者,不可不知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道之用於化生,謂之精炁神。化生而為人之身,故精炁神之化生人,即是道之化生人。而所以養生致死之由。既生有其身,由精炁神盛旺,則生得所養而全天年,由道也。精炁神衰竭,則形枯而致死,亦由道之所致。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還初,使之長其生而不死之法。

2.《新境界》,頁58-59。

3.《新境界》,頁66-67。

4.教義《新境界》認為:(1)先有自然,後有物質,最後方有神,故名「第三神論」。(2)大自然為大自然本身所創造,而 上帝為調和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3)物質為自然所凝成。(4)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新境界》,頁103。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