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宮40 篳路藍縷敬前賢(一)

行宮40 篳路藍縷敬前賢(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97期 » 行宮40 篳路藍縷敬前賢(一)

採訪/黃凝本  2025-08-15 09:30

採訪/黃凝本

  古早古早蕃薯呷到飽,鰲峰山上的紅土地,有烈日、海風、野草,漫山相思樹,沒有水源,沒有路,有位老先生為弘揚 上帝真道奔波到80歲了,找不到一處固定落腳地!

  清水成功企業家陳朝萬先生喜求佛問道,早年在山上購買大片山地,蓋建太子殿,後來皈師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感其辦道用心,乃欲奉獻土地約三千坪興建道場,於民國70(1981)年天帝教巡天節,經無形聖裁始同意接受奉獻。

  於是民國71(1982)年2月天極行宮籌建委員會成立,王寶樹設計師經無形賜予靈感,設計出平等堂到五樓光殿的設計圖,5月30日師尊、師母主持動土儀式,開始準備啟建 上帝駐蹕人間行轅。

  一時風雲動,天上運化顯,師尊胸懷大悲願,感召原人紛紛來歸,幾多前輩同奮,追隨師尊一步一腳印開始開荒闢土,爾今天極行宮走來40年,昔日少年今白髮,人生總向回天路,接棒的晚輩可還知當年的人?當年的事?當風中隱約傳來當年的歌聲,讓我們側耳聽。

龍王顯神威 光田薪火傳

  沙鹿醫學世家王家,創辦光田醫院活人無數,當時的院長夫人王鄭錦金道名賢德,與二公子王乃偉道名光行先來皈宗,並率先奉獻五百萬,為興建天極行宮奠定下第一塊礎石,天極行宮方能在民國71(1982)年10月1日開工興建。

泉啟天心一家奮志

  聽說光行樞機在天上時就是師尊侍從,如今下凡與師尊相遇,在人間再度擔任師尊的侍從長,再隨侍師尊左右,光行是唯一在師尊生氣時,敢開口說話勸慰師尊止怒的人。

  而賢德樞機雖然年長才入帝教,然其道心堅定堪稱奮鬥楷模,發心奉獻財帛難勝數,師尊在天極行宮十周年慶,就親書「護教功深」墨寶,肯定賢德樞機功在天人。

  母子二人入教後,就一直勸引光田醫院院長王毓麟博士(賢德樞機的先生)也來皈宗一齊奮鬥。然而學習醫學篤信科學的王毓麟院長,不相信自日據時代,即鑿井到800尺依然沒有地下水層的鰲峰山「這塊乾旱之地,如何蓋得成道場?」任賢德與光行一再勸引,都不願皈師,堅持「看天吃飯的所在,自古山上沒水,就是沒水!你們的師尊,如果能夠找到水源,青雲嶺上能『出泉』我才皈師。」

  正在埔里閉關的師尊指示:已經請東海龍王幫忙,只要隨處找一面對臺中港的位置,放下羅盤不要再動,然後開挖讓「水來找井」。於是同奮虔誠祈禱後,於民國71(1982)年10月20日開挖,72(1983)年1月2日午夜,地震震開臺中港岸層引水入山,翌日(1月3日)開鑿到320尺處,果然水源噴出,一向苦旱的鰲峰山上終於出水了!

  但廠商想多算工錢而繼續往下鑿(當時合約,鑿超過400尺單價較高),結果鑿井鑽頭於420尺處被卡住無法拔出,師尊也來電詢問:「已經出水了,為何未告知?」

  原來東海龍王去跟師尊報告:「喉嚨被鑿破了,嚴重受傷!」也導致光籌(原靈為東海龍王)喉嚨劇痛不已,經師尊教以廿字真言水倒入井中,治好了喉嚨痛。至此廠商只好放棄開鑿,將取不出的長20尺的鑽頭填掉,剩下井深剛好400尺。

  玉靈泉水出,有水斯有人,有人才聚力,龍王顯化,王毓麟院長(維基樞機)因此受感皈宗。隨後光行兄姐等家人,也分別皈師天帝教,參與奮鬥行列。光田醫院一家,從此展開出心、出力、出人、更出錢不可計數的,在臺灣尤其是天極行宮和臺灣省掌院為數不少的金錢奉獻。

一眼千言薪火可繼

  早期光田醫院沙鹿院區內設有親和室,醫院明顯處擺放著大型木刻廿字真言匾,到現在光田老員工依然記得,「老院長娘」常帶領他們參與天帝教的活動,尤其大活動所需醫護組更是當仁不讓的支援。並將沙鹿三山國王廟前空地長年借給天極行宮當施作炁功弘教場地。這幾年又捐出沙鹿供奉保生大帝的家廟土地給天帝教,目前供青年團使用。

  維基掌教回天之後,賢德樞機更奮鬥,日本教區更是因為有賢德樞機,於民國91(2002)年購買現在那須主院的建築物,將內部改裝完成後奉獻給天帝教,才有了今日的那須光殿。民國97(2008)年再奉獻東京都掌院的房屋。

  有錢又能慷慨捐獻,世間幾多富豪榜上名人也能做到,但是又有幾人財物佈施之外連自己也無我投入?賢德樞機和光行樞機長年留在日本,為日本教務將己身也奉獻了!可以說沒有賢德樞機和光行樞機的發心,就沒有今日的日本教區規模,如此鼎力護教弘教,追隨師尊為教奮鬥,光田醫院一門令人感佩。

  猶記得,數年前年高德劭的賢德樞機,最後一次來到天極行宮,要離去之前90幾歲白髮蒼蒼身影微顫,卻依然姿容氣質絕佳,挺立在平等堂前中規中矩行三鞠躬禮,我與乾元剛好也過來鞠躬,有幸一睹先賢風采。樞機祈禱結束,我們讓在一旁卻並不敢貿然上前唐突,只是微笑點頭致意,賢德樞機卻目光炯炯,深深的凝視著我們,好像在說「40年的奮鬥歲月,我今交棒可有人?」

  那時的平等堂好安靜,光影斜照到「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木牌前的走道上,我們就這麼傻傻的站著,賢德樞機看著我們,我們看著賢德樞機,後來樞機默默離去,那眼神從此深印腦海,卻沒想到再次相對已是在樞機的飾終大典上!

天天來監工的光魯「魯班」欸

  第一期工程,前棟由平等堂到光殿五層建築及地下一層的奮鬥館,建築樓地板面積是744.8坪,師尊在破土典禮上說:「經費3千萬左右全由教徒同奮發心樂捐,並未向外募款,光魯(同奮暱稱他魯班欸)在第一次參加會議即被推舉為營建組長。」

一磚一瓦澆築聖殿

  可以說天極行宮的一磚一瓦都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蓋成的,師尊並在天帝教復興三週年紀念典禮上說:「營建組長劉光魯同奮,他在施工階段,天天不辭辛苦,任勞任怨到工地監工。還有更多參與工作的同奮,他們都是無條件貢獻一切,勞心勞力,默默耕耘。今天所以能夠看到巍峨壯觀的殿堂,也是我全體同奮共同奉獻奮鬥的成果。」

  光魯並繼續接任第二期的工程監造,自民國78(1989)年11月12日動土,興建後棟天人大同堂,餐廳及剛毅、柔和館,含玉靈泉、功德亭及四周圍牆等工程。建築樓地板面積2310.34坪,工程經費逾一億元,直到民國79(1990)年12月21日竣工落成啟用。由民國71年10月到民國79年12月,魯班欸和多少發心同奮,九年的時光,用無數的腳印將鰲峰山「踏到冇發草」「沒有路硬走出阡陌縱橫」鋤頭、榔頭拼鐵頭(註1)。雨水、汗水混淚水,讓「無形中是 上帝巡天的駐蹕行宮,有形上是帝教學術研究、精神鍛鍊、教育訓練的中心」終於建成,聳立鰲峰山上面對臺中港遙望大陸,讓先天天帝教在人間有可容納千人的授課場地,百人共同靜坐祈禱的光殿,一時鰲峰山上道歌昂揚。

魯班擔綱迎戰萬難

  早期很多同奮剛進天帝教一邊上課,一邊就發揮長才,以自己的專業領域協助著天極行宮的興建。魯班欸一肩承擔著營建監造的職責,每天面對著各式各樣的人,自廠商到小工,處理著五花八門的大事小事。從尋找購買建材到監督工人施工,也許一邊追蹤著約好的水泥車怎麼還沒來?一邊就指揮著工人水泥還沒到,早上改成先砌北邊的磚牆,然後工人哇哇叫,那就要檳榔香菸的安撫,回頭還要交待今天的茶水往北邊擺。總之,就像往西天取經路上的孫悟空,隨時準備面對千變萬化的各種妖魔鬼怪,回頭還要對唐僧說「師父放心!有俺老孫哩!」

一錘定音天人大同

  以天人大同堂為例,二樓模板灌漿時忽然崩塌的險象環生故事知多少?定名過程的一波三折,從最早規劃興建之初,師尊說要建設一個能容納千人一起上課的大會場,所以從一開始大家就習慣以「千人大會堂」稱呼。但是叫著叫著就有人反應,這個名字跟對岸的某建築稱呼好雷同,容易讓人誤解,於是就改口稱「天人大會堂」。但是隨著建築的腳步完成,到師尊提筆親書牌匾時,師尊大筆一揮,寫下來的卻是「天人大同堂」,於是最終定案,正確稱呼是「天人大同堂」。如果你細細看,天極行宮裡有著無數的故事啊!

註1:意思為硬要的!撞破頭也不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