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與重生 記金門初院興建動土典禮感言與省思

裂變與重生 記金門初院興建動土典禮感言與省思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97期 » 裂變與重生 記金門初院興建動土典禮感言與省思

莊化匡  2025-08-15 09:55

莊化匡(金門初院籌備處參教長)

  我的家鄉是戰地金門,它是藍色海洋裡超塵絕俗的島嶼,有值得探索淒迷的故事,雖僅是孤懸海疆的蕞爾小島,但在山河離亂時,卻捲進戰爭的漩渦。

  民國卅八年後兩岸硝煙瀰漫,砲口就從未停止對峙過。古寧頭戰役我生未逢時,戰火卻持續延燒著;其後,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我就躬逢其盛。金門成為戰爭荼毒的殺戮戰場,走過那箝制閉鎖、令人揪心軍管的日子,只有驚恐及擁抱砲彈一起成長。兵荒馬亂的隊伍衝撞我童年蹣跚的步履,孩提的我匍匐在媽媽的揹負中,隨著大批疏遷的人潮,遠赴臺灣避戰,砲戰後又返回,就這樣開始了我那島與島間的流離。

 ●1/1949年的古寧頭保衛戰,是兩岸分治歷史的分水嶺。

 ●2/雙方激戰的慘烈情景,歷歷在目,戰火無情吞噬寶貴的生命。

 ●3/戰役進入尾聲時,解放軍於古寧頭北山斷崖集結,最終宣布投降。

 

 ●1/八二三砲戰自民國47年8月23日爆發,至民國48年1月7日止,歷時44天。期間共遭受解放軍砲擊逾47萬發,造成軍民死傷逾千人,雙方損失慘重,震撼中外。

 ●2/砲戰期間利用砲火間隙疏遷老百姓至臺灣避戰。

海疆前線守護蓬萊

  翻開不忍卒讀的中國近代史,軍閥割據,國內不靖,外患不絕,烽火遍燒大地,瘡痍塞滿了雙眼,戰火滔滔席捲神州。民國卅八年十月廿五日,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一場旋乾轉坤的古寧頭大戰正悄悄揭開了國共裂變的序幕。

  地方耆老曾說,金門是佛地,有佛祖保佑,所以古寧頭大戰刮起強風,把共軍船團吹偏到金門的西北角古寧頭一帶,侷限一隅,難成大局,遂成困獸之鬥,而非按其原來作戰構想:在金門島中央最狹窄處瓊林一線登陸,採中央突穿分割成東西兩半,左右席捲分區擊滅。否則那戰局勝負就猶未可知呢!

  金門本就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人們更以「貴島」稱之。無形運化,天佑中華,古寧頭大捷就是保臺護國的具體實現,是中國歷史的一頁驚奇。祗是古寧頭戰役曠古的廝殺,多少英靈東望故園、歸路漫漫,埋骨他鄉歸不得,古來征戰幾人回?令人不勝欷歔!

  師尊謹遵天命,抗戰八年鎮守華山之巔,虔誠祈禱感格天心,確保了關中一方淨土,使得日軍無法渡過黃河(無形顯化八年未曾結冰,難以通行),阻絕了日軍進入陝西,進逼重慶大本營,影響整體抗戰局勢,否則戰局恐將逆轉,而我們抗戰遂獲得最後的勝利;師尊接續依崑崙山諸祖與雲龍至聖之囑,準備到「蓬萊仙島(臺灣)」執行另一階段的使命。內憂外患是未曾停歇的哀歌,烽火連天,天佑臺灣,古寧頭戰役適時的大捷,正如同東晉淝水之戰大勝,確定了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的格局,確保了兩岸分冶的重要分水嶺。

帝教植根和平起點

  上帝垂愛,帝教在金門的教化在民國85年就開始了篳路藍縷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終於在民國103(2014)年12月21日金門正宗靜坐先修第一期(比照臺灣第卅五期)開班點道,恰逢帝教(民國69年12月21日)復興卅四週年慶、本師世尊證道廿週年紀念日,冥冥之中巧合安排的殊勝傳承榮耀。

  民國104(2015)年2月1日,適逢正宗靜坐先修第一期結業典禮,金門縣新上任陳福海縣長亦親臨教院造訪。機緣巧合,金門正宗靜坐先修第一期就在陳縣長見證劃下圓滿的句點,開啓了弘揚帝教的另一個起點,也是繼開道統迎向未來的新契機。

  民國106年5月17日極初大帝頒佈聖訓,剴切訓示:「務本崇實之道是在金門地區以中華文化與三民主義為媒介,多方交流會通,因應未來十年內兩岸的情勢變化,念力化人心,化消人間隱隱而動的『對抗』與『武統』的氣氛,發揮橋頭堡的功能。」

 ●1/金門縣長陳福海先生(右一)親臨金門教院拜訪,由陸光中主教(左一,今為樞機使者)接待,令同奮們深感榮幸。

 ●2/金門縣長陳福海先生(前排左二)與陸光中主教(前排右二)、陳光海開導師(前排右一),偕同第一期正宗靜坐班的學員結業合影。

 

 ●1/金門當地第一期正宗靜坐班的學員,至鐳力阿道場進行原靈合體後,全體學員與第三任首席使者童光照(中間右邊)及陸光中主教(中間左邊,今為樞機使者)合影。

 ●2/金門第一期正宗靜坐班學員謁黃庭後,於清虛妙境前合影留下寶貴回憶。

  師尊這番前瞻盱衡世局國事的真知灼見,真是醍醐灌頂警醒人心。眼看十年之期將屆,僅餘兩載,故有民國114(2025)年6月7日建院動土典禮以回應天命,將金門作為兩岸橋頭堡,奠基厚實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有形無形運化,天人共振,化戾致祥,化解兩岸敵對對抗氛圍,促進兩岸和平的橋樑起點。

橋頭聖堡照耀九州

  金門寺廟林立,宗教信仰不一,百家齊放,但萬教歸宗不離行善積德、淨化人心。帝教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而為拯救天下蒼生化延核戰毀滅劫的奮鬥宗旨,無排他性更成犖犖其大,令人折服。

  金門正宗靜坐陸續開班共六期,每期人數雖不多,如同帝教復興伊始萬事起頭難。但是每期同奮上自耄耋下至弱冠之齡,涵蓋老中青三代,職業出身背景更遍及軍公教、工商、學生等社會各層面。地區同奮雖戔戔之數,但播下希望的種子總有開花結果之日,正如同帝教如大海般的開濶寬廣,海納百川不捨涓滴之流,滴水終有穿石之日,努力播種必歡欣豐收。

  古來修橋鋪路是行善積德,興建宮廟更是造福眾生、德蔭子孫的最大功德。金門初院是全國22縣市唯一尚未興建的教院,是千載難逢培功立德的良機。金門初院興建動土典禮是啓動金門橋頭堡,化解兩岸兵凶戰危的契機,有如定海神針般的光彩萬丈,更是天上人間有形無形殊勝的運化。看到全教各地同奮踴躍奉獻贊助即可見一斑,正如帝教三曹道場(天曹鐳力阿道場、地曹天安太和道場、人曹天極行宮)的啓建,三曹共振,更是天心感應,精誠格穹蒼,贊天地之化育。

島嶼新生煙硝化雨

  金門教院用地背山面海,地勢開闊,四周隱蔽幽靜,藏風聚氣,且位置適中交通便捷,立足此一厚植弘教教基奮門修持之地,可說是因緣俱足,未來又何嘗不是無形運化弘揚帝教據點的妙境聖地!

  白雲千載空悠悠,物換星移,島嶼天光劃破天際。金門,曾經以彈凡之地抵擋了萬丈烽火,遏阻了烽煙横流,守護了臺灣的咽喉。曾經是砲火呼嘯的戰地,踏著銘刻於島上的硝煙前進,如今蛻變為觀光勝地;兩岸交流的第一道國門;破冰和解小三通的先行者,悲情島嶼更重生為幸福城市美麗之島,跨越成兩岸三地宗教文化交流的重鎮,承載冰釋兩岸緊張關係的橋頭堡。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惟有激濁揚清才能永恆耀眼,而承擔與犧牲,歡欣與嘆息,弘教與交流,在一座島嶼交迭迸散。

 ●金門第一期正宗靜坐班學員全體合影,前排左起化匡班長、光海開導師、光照首席使者、光中主教、雪煦副班長、雪能;中排左起雪逸、凝翊、雪登、香彩、凝雍、鏡珪;後排左起化靈、化程、化俊、化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