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雖試圖克服對稀土需求的短缺,但仍力有未逮(第29講)
宋興洲 2025-08-15 10:25
宋興洲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據美媒CNN報導,川普在白宮表示,2025年6月25日美國已經與中國簽署了貿易協議,達成了很好的交易。但近期中美之間沒有就貿易問題直接接觸,則所謂的協議從何而來?6月26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這次簽署的協議是6月10日中美倫敦談判中的協議,協議內容是「中國供應稀土,而美國解除飛機發動機和晶片方面的制裁」。他表示,中國必須給美國稀土,否則美國就要讓中國造不出晶片。
稀土主權話語在中
6月27日,中國商務部記者會上,中方的確與美方就倫敦談判的框架達成原則一致,並在近期確認了框架細節,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質出口申請。不過,「依法審批」與「符合條件」申請,則意謂著:給稀土當然可以,但怎麼給、給多少,仍以中國決定為主。其實,許可證的有效期限為6個月。一旦6個月結束,美企還想要進口中國稀土,就只能重新申請,等待中方重新審批。
其實,中國控制全球的稀土供應鏈。稀土涉及的產業不只是一國軍工,是全球的汽車、電子產品,乃至美國引以為豪的晶片製造。美國擁有的只是製造晶片的先進技術,而它所用的原料,甚至是生產設備都不一定是美國的。美國許多重要的科技和工業行業也都是如此。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原料和設備,在不同程度上依賴稀土。所以,當中國一管制稀土,美國不僅是軍工行業要癱瘓,整個工業體系也都受牽連。而正如美國所期待的,中國在6月份對美國出口稀土暴漲了6倍。
美稀土布局陷兩難
最近,美國總統忙著找世界各地的稀土。從最開始的強行收購礦產資源、簽署所謂的礦產開發協議,到後來跟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亞努力推動稀土開發,甚至在7月9日,非洲5個國家——加蓬、幾內亞比索(又稱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成為美國白宮座上客。川普說他們是盟友,目的還是為了開發非洲的礦產。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部)還說,計畫給美國本土的稀土生產商投資數十億美元,以開發稀土磁鐵。
美國最近幾個月在稀土方面的投資可以說至少有幾百億美元,但沒想到,中國傳來的消息,對美國稀土出口開始開放。7月20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數據引發全球矚目:6月對美國稀土磁鐵出口量飆升到353噸,環比(表示本次統計段與相連的上次統計段之間的比較)暴漲660%,實現「井噴式增長」(井噴常指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地爆發或活躍的現象,類似於石油井噴的方式湧出)。
在美國如火如荼的大搞海外稀土開發,突然中國稀土出口大量放水,這使得美國現在推出的稀土計畫,地位非常尷尬。如今有中國稀土供應,美國企業肯定就沒什麼動力。川普搞了半年的稀土供應鏈「去風險」,就被中國如此輕易的化解了。
出口策略巧施權衡
中國對美國稀土的出口並非毫無限制,而是有針對性,不出口的也有針對性。第一,中國這次稀土對美國出口暴漲6倍。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幾乎清零,5月份對美出口才幾十噸;第二,中國出口暴漲的是稀土磁鐵,是稀土中相對重要但級別較輕的,這個產品的開採難度,相對其他稀土看來要輕一些。其中也有那些被列入兩用物項,不能對美國軍方出口的稀土,中國仍舊嚴格把關,沒有給美國可乘之機;第三,稀土並不可能完全禁止出口,就像美國對中國技術全面封鎖,只會倒逼中國加速自主研發。如果中國稀土全面對美國和西方鎖死,那麼不僅資源無法有效利用,無法出海創造收益。更重要的是,這樣會對西方產生決心自主研發稀土,也會對中國稀土壟斷地位非常不利。
因此,中國一方面建立苛刻的稀土出口審批流程,每一克稀土的出口都要明確掌握買家信息。之前外媒曝出,美國從第三方國家墨西哥、泰國粗加工稀土後,貼牌當作工藝品繞道大量偷運至美國,試圖從中國的管控裡撕開一道口子。但現在走私的路已經被中方封鎖,近期中方加大執法力度(力道),剛辦了一批非法出口案件,抓獲一批嫌疑人,嚴防管制物被非法用於軍方領域。如此,中國對稀土管制策略就變得更加精確。
對民用領域適當放鬆,正好能保證美國民用產品生產,防止多出來的部分外流給未得到許可的美企,中方可以靈活地反制美國,讓美國拿不到足量的稀土,不得不繼續想盡辦法求中國。
西礦東銷形勢已定
當然,美國並未放棄自主發展。7月,美國懷俄明州(Wyoming)啟動70年來首個新稀土礦項目。美國稀土開發公司宣稱,礦區蘊藏170萬噸稀土氧化物,美國政府更向本土企業提供4億美元補貼,試圖重構供應鏈。事實上,自2010年以來,美國波士頓的私募股權公司就一直在投資巴西一家名為「塞拉貝爾德」(Sera Verde)公司。從巴西開採重稀土,經過14年的努力,獲得來自美國和英國的1.5億美元額外投資後,該公司位於巴西戈亞斯州(葡萄牙語,Goiás)米納蘇鎮(葡萄牙語:Minaçu)附近的礦山最終在2024年開業。
美國政府控制的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今(2025)年6月低調表示,他們有意資助「塞拉貝爾德」礦產項目的擴建。但紐約時報指出,美國政府的投資面臨一個障礙,該礦山已經與中國企業簽署了合同,將稀土資源出售給中企。
塞拉貝爾德執行長(CEO)莫拉蒂斯表示,「他們(中企)是唯一能加工這些產品的客戶,中國數十年來的前瞻性規劃,使他們處於強大的優勢地位」。莫拉蒂斯沒有透露相關合同的具體細節,但他表示,至少在2027年之前,該公司的絕大部分產品都將銷往中國。
莫拉蒂斯還告訴紐約時報,在中方宣布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後,許多西方政府和行業代表試圖與他的公司取得聯繫,希望得到巴西開採的稀土。不過,莫拉蒂斯表示,這些稀土依然會運往中國:「他們(中企)取得的成就無法讓人不欽佩,而且與他們競爭非常困難」。
輕重有別綠色進口
稀土有重稀土與輕稀土之分,中國以輕稀土為主。輕稀土是製造新能源汽車、風電設備、鎳氫電池的重要原材料。而重稀土是軍工製造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國的重稀土儲備有限,因此會從境外採購。相較於緬甸稀土,巴西稀土質量更高,提純成本更低。
自巴西戈亞斯州塞拉貝爾德礦山投產後,中國2025年第一季度就從巴西進口了419噸稀土,用於軍工業製造。稀土開採往往會生產大量的放射性廢渣和重金屬污染。進口稀土可免去放射性物質的處理工作,放射性物質由開採國負責處理,處理成本巨大,像中國江西隴南礦區,每開採一噸稀土就需要處理5噸放射性尾礦(是把礦石中有價值的部分提煉出來後,剩下不具經濟價值的部分(稱為脈石))。為了防止造成污染,企業需要花費大量成本處理污染物,中國直接從其他國家進口稀土就相對省事。
歐盟制定並實施過一個「關鍵原材料法案」,訂定了一個所謂「綠色認證稀土」。中國的作法是直接從他們那裡進口綠色認證稀土,加工後再出口,就能完全達到要求,又能規避歐盟礦產稅。
煉礦為王產業角力
這種「巴西挖礦,中國煉礦」模式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的稀土領域最大優勢並非開採量和儲備量,而是加工技術。全球90%稀土分離產能集中在中國。同為稀土儲備大國的巴西,稀土精煉技術至少落後中國10年。不僅是巴西,澳大利亞、緬甸、美國的稀土加工技術,都與中國相差甚遠,他們的稀土都需要運到中國加工,然後再流向全球市場。
從中美稀土貿易的發展中,中美關係已進入了脆弱緩和期,兩國從互相封喉轉向交換籌碼,折射出全球化產業鏈深度捆綁下,「鬥而不破」的現實主義邏輯,但更深層的角力仍在繼續。中國以稀土為支點,推動出口管制法治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國際規則話語權(discourse power);美國則以技術為盾牌,通過晶片解禁換取產業鏈喘息期,為本土替代爭取時間。但無論如何,從美國的角度,對稀土的需求,勢必要對中國採取讓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