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在美國壓力下,原以為控制已屬中國企業的安世半導體總公司就可得逞,結果卻並非所願(第32講)
宋興洲 2025-11-15 10:40
宋興洲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簡稱BIS)發布了臨時最終規則,進一步擴大了出口管理條例裡「實體清單」與「軍事最終用戶清單」的適用範圍。該規則的大致意思是,只要一個被列入限制實體名單的公司對另一家公司直接或者間接擁有合計達到50%或者以上的所有權,那麼這個關聯公司就會自動受到和被列名實體一樣的許可要求限制。簡單的說,只要被美國列入限制實體名單的公司,其對外投資股權達到50%或者以上的公司,都會自動被美國制裁。這就是被外界稱作「50%股權穿透連坐制」的管制新規。美國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以點帶面,把中國的高科技實體一網打盡。
荷蘭接管安世 引爆中歐爭端
荷蘭的安世半導體(Nexperia),原本是荷蘭企業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的標準產品事業部。2016年,恩智浦調整戰略重心,覺得安世半導體利益率低,而且市場競爭又特別激烈,就以27.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由多家資本組成的中國投資財團。2020年,聞泰科技(WINGTECH)完成了對安世半導體100%股權的收購,從此安世半導體就完全屬於聞泰科技。
安世也因而找到了發展的「沃土」,它依托中國強大的製造中心,還有迅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得可謂順風順水(表示一切順利、稱心如意)。營收從2017年的13.5億美元,一路暴漲到2024年的37億美元;淨利益也從8千萬美元增加到4.5億美元。
然而,2024年12月,安世半導體的母公司聞泰科技卻被美國列入了「實體清單」。之後,2025年6月份,美國又警告荷蘭政府在美國BIS制定新規之後,安世半導體將會被列入「實體清單」。
接著,9月30日,荷蘭政府以冷戰時期的「物資可用法案」為依據,對安世半導體實施了秘密緊急命令。10月7日,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商事法庭作出了初步裁決,暫停了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執行官)張學政的職務,還把大部份表決權,交給了獨立管理人。10月12日,荷蘭政府公開宣布了上述接管決策,這一舉動瞬間引發了中國強烈反應。
中國反駁道,「物資可用法案」是冷戰時期的一部法律,其核心目的在於戰時能夠接管敵對國家的資產。當前,荷蘭並未處於戰時狀態,卻動用這部法律來對付由中國全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表面上,荷蘭聲稱此舉是為了保全安世半導體,避免其遭受美國的制裁,但實際上,它是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50%股權穿透連坐制」這一新規定為藉口,行搶劫中國資產之實。
●荷蘭的安世半導體
晶片戰火升溫 全球產鏈震盪
安世半導體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企業,在荷蘭的奈梅亨、戴爾夫特,德國的漢堡和慕尼黑,美國的達拉斯,以及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上海和深圳等地,都有它的業務分布。除了深圳的生產中心外,其他地方大多是研發中心。另外,中國區在安世半導體的全球布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產能占到了安世半導體全球總產能的70%以上,市場占有率也超過了50%。
荷蘭此次的舉動是打算通過掌控安世半導體研發與晶圓中心,進而實現對安世半導體全球子公司的控制。荷蘭政府一方面賭中國政府不敢進行干預,另一方面料定安世半導體總部離開中國區的支持將無法正常運轉。
據路透社報導,早在10月4日,中國商務部就發布了管制通知,明確禁止「安世中國生產中心」(Nexperia China)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國製造的特定成品和組件。其實,安世半導體超過70%的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其中50%的產品會出口到全球各地,而歐洲市場是其主要出口地之一,中國商務部的禁令一經發布,第一個坐立不安的就是荷蘭政府。
10月17日,荷蘭經濟部發表聲明稱,「我們高度關注中國Nexperia工廠出口管措施的相關情況」,「我們正在積極與中國相關部門以及其他相關的歐洲政府和企業進行溝通,以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歐洲方面頓時陷入了慌亂之中。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尤為擔憂。他們害怕歐洲車企的晶片供應會被切斷。安世半導體是全球最大的基礎晶片製造商之一,中國發布的禁令,對歐洲的影響極大。ACEA總幹事西格麗德·德弗里斯(Sigrid de Vries)表示:「我們突然陷入了如此嚴峻的境地,迫切需要所有相關國迅速拿出務實的解決方案」。
10月18日,安世半導體中國(Nexperia China)發表聲明稱,安世中國區準備「獨立運行」。10月19日,安世半導體又回應稱:「我們了解到中國區流傳著一則信息,稱Nexperia與荷蘭政府已經放棄了中國市場,公司也變更了實體,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是誤導性言論。有報導稱中國員工薪資停發,系統訪問被中斷,這些報導是錯誤的。公司確認,中國員工依然可以使用公司平台,薪資也會正常發放。」
東莞晶片樞紐 撐起全球命脈
根據安世半導體2024年的年度報告顯示:東莞工廠承擔了全球範圍內約70%的封裝測試任務,年產量超過500億顆晶片。全球每年汽車產量大約在8千萬輛左右,每輛汽車需要用到70至100顆車規級功率器件,僅汽車領域一年就需要近60億相關晶片,而東莞工廠一年的產量,足以滿足全球汽車行業,近9年的車規級功率器件需求,再加上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的需求,這座工廠的產能直接關係到全球多個核心產業的正常運轉,更關鍵的是,這些晶片卻是名副其實的產業維生素。
在汽車電子領域,安世的車規級功率晶片負責控制發動機啟停,安全氣囊觸發,車載空調運轉等關鍵功能,一旦斷供,整車生產線就會立即停擺。2021年全球晶片短缺時,大眾、豐田等車企就因為缺少類似的功率晶片,累計減產超過1千萬輛,直接損失超過2千億美元。
而在工業控制領域,安世的邏輯晶片被廣泛應用於數控機床、機器人、電力設備等高端製造裝備中。中國某大型鋼鐵企業曾做過測試,若生產線中的安世晶片被替代,設備故障率會上升30%以上,生產效率下降近20%。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商務部對安世實施出口管制後,能精準切斷其產品流向全球的通道,因為全球產業鏈已經對這座工廠的產能形成了深度依賴。這種依賴不是短期內能替代的。
東莞工廠的不可替代性,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半導體產業高度專業化的分工體系。現代半導體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條橫跨全球的產業鏈條,從上游的矽料開採晶圓製造,到中游的晶片設計封裝測試,再到下游的應用落地。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技術壁壘和產能壁壘。
安世半導體的產業鏈布局,就是這種全球化分工的典型代表。前端的晶片設計研發中心,設在德國漢堡,聚集全球頂尖的半導體設計人才,擁有超過5千項核心專利,晶圓製造環節放在英國紐卡斯爾,當地的12英吋晶圓廠,採用了最先進的銅互聯工藝,晶圓良率達到98%以上,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而最後的封裝測試環節,則集中在中國東莞。
這種布局看似分散,實則環環相扣。其中封裝測試環節,是連接上游晶片製造和下游產業應用的關鍵樞紐。沒有這種環節,前面所有的研發和製造都是半成品。東莞工廠掌握的SMD(Surface Mount Device,表面貼焊元件,指的是一種將電子零件焊接於印刷電路板表面的元件形式)表面裝貼技術,DFN(Dual Flat No Lead package,是一種方形扁平無釘腳封形式)無影腳封裝技術等工藝,能將晶片的體積縮小40%以上,同時提高30%的散熱效率和20%的可靠性。
安世爭端落幕 荷蘭全面妥協
以車規級晶片為例,它需要在零下40攝氏度到125攝氏度的極端環境下,穩定工作,還要承受汽車行駛中的劇烈震動和電磁干擾。這就對封裝工藝提出了極高要求。東莞工廠通過特殊的引線鍵合技術和密封材料,能讓晶片的抗震動等級達到軍用品標準。
這種工藝品水平,目前全球只有不到5家工廠能夠達到。更重要的是,產能遷移的成本高到難以想像,要複製一座同等規模的封測工廠需要投入至少20億美元採購設備,還需要2至3年的時間,進行設備調試和工藝優化,期間還要保證產品良率不低於原有水平。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回顧荷蘭政府的作為,實際上是過於草率。2025年9月,荷蘭政府憑藉1952年頒布的商品供應法,強行奪取了安世半導體的股權控制權。當時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在新聞發布會上,高調宣布,荷蘭將掌控全球關鍵半導體技術的話語權,但很快他們就發現,手裡的股權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沒有東莞工廠的封裝測試產能、德國研發的晶片設計圖和英國製造的晶圓,根本無法轉化為可用產品。荷蘭曾試圖聯合德國和英國,在歐洲新建一座封測工廠,但經過3個月的可行性研究後發現,僅前期投資就需要35億歐元,而且至少要到2028年才能實現量產。這期間,歐洲汽車產業將面臨持續的晶片短缺。此時,荷蘭人才真正明白,在全球化產業鏈中,虛擬的股權控制權,在實實在在的產能面前,確實顯得不知所措。
經過一個多月的爭端,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正式撤銷對安世半導體的接管令,恢復張學政的CEO職務。接著,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親自帶隊來華談判,願重新審視半導體出口管制政策。
面對張學政,卡雷曼斯正式道歉,承諾荷蘭政府將督促臨時托管團隊,配合中方完成交接,賠償東莞工廠停產期間的損失。聞泰科技提出三個條件:一是荷蘭政府公開承認此前接管行為缺乏法律依據;二是臨時託管團隊需歸還扣押的中方員工工牌,內部帳號權限,賠償港口貨櫃超期堆存費;三是未來若因政治原因導致安世運管受損,荷蘭需支付不低於10億歐元的違約金。
荷蘭政府當場答應了前兩項,第三項則請求以備忘錄形式暫時擱置,後續通過企業協商解決。這場一個多月的紛擾,以荷蘭的全面妥協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