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靜老人的一生(中)

涵靜老人的一生(中)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90期 » 涵靜老人的一生(中)

資料提供/樞機院  2025-01-15 09:25

資料提供/樞機院

編按:為紀念本師世尊涵靜老人證道三十週年,本社重刊維生李子弋先生於民國83(1994)年12月26日涵靜老人證道日抆淚記述於鐳力阿道場清虛妙境參機閣之文,旨在銘記涵靜老人一生悲憫蒼生,行道救世,教化無數,不惜以肉身承擔眾生共業。其慈悲與智慧,化育眾生,深具大愛之精神。三十年來,弟子踵武其精神,承傳其教,勤修身心,為拯救天下蒼生而奮鬥。今重刊此文,非獨敬仰涵靜老人之大德,亦望此精神得以永續長存,普照四方,光耀未來。

五、

  玉公「生於憂患,長於憂患」,他一生與中國憂患脈搏一起跳顫,跟時代憂患的呼吸一起吐納。他由對中國苦難的悲愴,昇華為憂患意識,由憂患意識轉化為悲天憫人的氣質。這一條脈絡我們不難從「五四」那一輩的言行中可以探索,玉公表現得尤為熾烈。

  悲天憫人的襟懷使得玉公有「危機敏感」。他從華山出世潛居,到臺灣入世行道,他不是一個出世的消極遯客,而是入世積極的救世者,他隨機流露的啟示,有人以他是先知,事實上他不是神秘的先知,而是對危機的敏感發而中節。因之,從抗戰到戡亂,玉公以靜觀所得預言未來,固然有他天道上的親和力,又何嘗不是發自危機的敏感,以堅定動搖悲觀的人心,給予安定正確的導向?

  以下根據玉公在西安、在華山、在臺灣的一些史料,臚出多樣史實,以實證玉公關懷民族、國家與前瞻先知的積極的入世行為,亦為玉公「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神秘紀錄。

  (一)消弭「雙一二」事變一段往事

  (關於此段歷史,可參閱敏堅樞機談師尊師母的天上人間,頁20)

  民國二十四年冬,玉公得識時任二十路前敵總指揮,西北軍將領馮欽哉將軍,時相過從,心靈契合。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發生,十三日晚馮將軍乃飭其機要許海仙求謁叩問何去何從?玉公乃辭嚴義正地告訴許海仙:「當前蔣委員長一身繫國家民族之安危,現能左右局勢的當為欽哉將軍,一動一靜,一進一退,都有絕對影響,望速轉達馮將軍五天內靜以觀變,把穩了舵。」許海仙星夜耑赴防區,馮欽哉將軍遂固守蒲城、同州、大荔,拒命向潼關移動,乃使得黃杰、孫立人之稅警總團由山西運城安邑渡河入陝,中央軍樊崧甫、董釗等大軍雲集,直撲潼關、華陰,遂與張、楊部隊對峙於渭南,形勢頓時逆轉。尤其為張學良、宋子文完成連繫管道。「雙一二」事變得能和平解決,玉公實有關鍵性的影響。

  (二)對延安的高瞻遠矚

  玉公與胡宗南將軍訂决於抗戰初期於西安,胡宗南將軍每每公暇於華嶽山麓時,亦登臨僻居之大上方與玉公長談終日,玉公在《清虛集》中記有七絕:「靜裡乾坤會風雲,玄機奧妙初談君,個中求得真消息,戡亂扶危許將軍。」胡宗南將軍往來書翰中有:「先生遊心物外,冥契玄中,心靈與造化參通,精神合天地交感,凡所啟示,均有端倪,且先生以方外之人,久棄塵俗而乃惓懷國家民族,忠藎不渝,非特儕輩所難求,即古今方外史乘中,亦所僅見」等語。因玉公曾屢以「延安」二字暗示胡宗南軍,絕不可任共產黨長期盤踞「延安」老巢,以貽後患,並一再請胡將軍轉促蔣先生深長考慮,胡將軍亦深然之。在某次「武功」軍事會議後,胡將軍告訴玉公:「委座(指先總統蔣公)對此事幾經深思考慮,礙於國際複雜關係,一時不便有所行動。」及今思之,玉公洞燭機先,棋緩一著,滿盤皆輸。

  (三)一方淨土留關中

  二十七年春,日軍佔領山西、陝西兩省交界黃河風陵渡渡口,砲轟潼關,河防危殆,人心恐慌,玉公正居住在風陵渡對岸華山上,奉 天帝指示,吟詩慰贈鎮守西北的胡宗南將軍,其一,「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可憐三晉劫黎多,劫去劫來可奈何,且坐山頭舵把穩,笑他不敢渡黃河。」其二,「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早奉 天公賜合同,一方淨土留關中;十方三界齊擁護,豐鎬重開太平風。」直到抗戰勝利,關中地區始終安然無恙,確保一方淨土,並維國脈於不墜。

  是年夏間某日,潼關鐵橋為日軍砲毀,時值河南信陽羅山一帶軍情吃緊,胡宗南將軍部下第一軍奉命增援,軍車無法通過。隴海鐵路軍運指揮官周嘯潮不得已,命車站司令張英仲及警務段長王儉持函上山就教於玉公。鑒於情勢嚴重,玉公於祈禱靜坐後,大膽函覆:「三天之內天將降濃霧以助。」囑於當時準備搶修工程車,三十六小時內可望修竣通車。是夜,玉公獨在華山北峰頂後山靜坐,子刻立見滿天雲霧。第三天,隴海鐵路警務總段長全嶽青派員持函上山道謝,並謂:「昨晚天降大霧,對岸敵砲失去目標,工程如期搶修竣工,軍車全部東行增援。」

  (四)臺灣為自由樂土的預言

  民國三十八年京滬棄守大陸淪陷,臺灣情勢危急,人心渙散,急切需要一種不可思議的向心力維繫起來,因為:第一、中央政府在廣州,李代總統託病出國,中樞無領導中心。第二、重慶成都相繼告急,先總統蔣公尚未復行視事,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坐鎮廣州。第三、臺灣當時僅憑一道海峽天塹,實無戰備可言,人心動盪,惶惶不可終日。

  為了想堅強一般悲觀動搖份子的信念,為了想喚起八百萬軍民誓與臺灣共存亡的決心起見,明知其不可為而為,玉公以一片丹心祈禱靜觀,寫成了「我的時勢預測」,全文分為:「世運之轉變」、「據點之轉變形勢」、「臺灣之前途」、「天命仍在蔣公」四段。在四十五年之後,臺灣安定繁榮的今天,依據客觀環境來做任何觀察與分析,稀鬆平常不算什麼。但想想民國三十八年夏秋之間,臺灣的險惡情勢,大家應心尚有餘悸。其中對「臺灣之前途」,玉公說:「臺灣今後在反共復國及第三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將為中國政治之最後歸宿,國際經濟重心,蔣總裁親自主持國民黨復興之根據地,在軍事上不但為反攻大陸之軍事基地,且為中美海陸空聯合出動前進之基地,直至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始終可以確保為中國之自由樂土,世界之桃源。」要之:

  (1)為我政府之最後歸宿──不久政府就定臺北為臨時首都。

  (2)為國際經濟之重心──今天臺灣的經濟繁榮,事實告訴我們,不但將為世界經濟大國,且為大陸同胞所嚮往,要求經濟學臺北。

  (3)為蔣總裁主持國民黨復興之根據地──國民黨自蔣總裁重新改造,經國先生與民更始,作風更加開明,氣象與日更新。

  (4)直至第三次世界大戰,臺灣始終可以確保為中國之自由樂土,世界之桃源──臺灣得能轉危為安,今天的安定、繁榮,環顧東南亞各地區中,何處尚能具備臺灣這樣的生存條件,何處尚能比我們臺灣有這樣的安全,所以我們應該深信臺灣前途絕對樂觀!

六、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赤化。四十年九月二十日在野之身之玉公接辦了「自立晚報」,以憂國憂時之心,手撰專欄「天聲人語」,臧否時政,堅持新聞自由、政治民主,提出:「實現民主、爭取自由、光復大陸、重建中華。」為他言論報國的最高願望,亦是玉公「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書生報國的時期。他曾於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十一日「應為眞理而奮鬥」的天聲人語:「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反侵略、反極權、反奴役、反迫害?因為我們要求生存、求自由、求民主、求平等。」這不但是今天自由世界的反共眞理,亦是人類社會絕對不變的眞理。

  雖然,當茲運轉下,宇宙間一切的一切均在變,一切均須變,所有思想、文物、制度、生活方式正在徹底轉變過程中。

  但是, 上帝告訴我們,只有站在真理的前面,始終以不變而應萬變,是者就是是,非者就是非,善者即是善,惡者即是惡。一切須憑著良心,憑著理性,以正義的標準去判斷批評,不容我們有絲毫的假借,些微的感情用事,昧著良知,欺騙自己,歪曲事實,顛倒黑白。

  我們不要認為人盡可欺,人盡可騙,以曲為直,以直為曲;要知公道自在人心,是非終有水落石出的時候。一個現代的國民,必須要有公是、公非、公善、公惡的基本認識,養成社會獎勵好人打擊壞人的仗義精神,善良風氣。儘管現在我們所處的天地怎樣狹小,但是大家在反共復國的大前提下,一切均須從頭做起,應為真理而奮鬥!

  玉公對新聞自由、政治民主的追求與貢獻,當時與玉公併肩在自立晚報奮鬥的吳三連先生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在〈堅忍不拔,松柏長青〉一文中的記載:至屬公允。且可完整勾勒出玉公在「天聲人語」自立晚報時代的風格。他說:「晚報舊同仁嘗言:當晚報侷處雅江街之際,以房舍狹隘,且房屋年久失修,夏天屋內有如蒸籠,冬天屋內又似冰庫,陰雨之日,屋內大雨已停,而室內雨滴不斷,其所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玉階先生每於此際,至編輯部工廠,致慰問之意,俾鼓舞員工情緒。若非玉階先生之待人之誠,克己以儉,自立晚報處於如此困境中能不夭折者,迨亦幾希矣!而自立晚報得免於夭折之命運,實玉階先生之艱苦撐持有以致之。

  玉階先生主張維護新聞自由,但不主張新聞之漫無限制,蓋自由若漫無限制,則不免損及他人。玉階先生於民國五十年八月廿五日,在陽明山第二次會談中聯合王愓吾、余夢燕、洪炎秋諸人,於大會中正式提出『新聞自律』之議,玉階先生此舉,實係我國新聞自律制度之濫觴,為我國新聞開拓另一新境界,就新聞史之發展過程言,此實為玉階先生生平為新聞自由而奮鬥之另一面向。

  就實際情況言之,玉階先生此舉,乃係其反對修訂出版法之延續。玉階先生在與王惕吾等人所共同提出的意見中,明白要求廢除消極性的出版法,由新聞業制訂積極性的『自律公約』。渠等並建議『取消戰時用紙節約辦法及類似措施,開放自四十二年開始實施的報禁』。由玉階先生之此等讜論視之,其一貫之爭新聞自由之主張,已灼然可見,而今報禁雖未開放但節約用紙辦法明年七月一日即將解除。玉階先生為新聞自由奮鬥亙廿寒暑,亦足堪安慰矣!

  玉階先生在其聯合意見裡指出:我們從事新聞事業,職司言論報國,自屬極端珍視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唯以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自不得有損於社會安全與國家利益,政府年前修訂『出版法』,對於新聞出版事業,加強行政管理,加重行政處分,當係基於國家安全之要求,政府用心,縱可獲國人之諒解,惟於國際間頗滋誤解,對我國家民主聲譽,不無影響。此就我國新聞界參加國際性活動,每多頻遭排拒,即為明證。似此情形,不唯有損我新聞界之榮譽,抑且在國民外交上,亦不失為一次重大損失。我們深信新聞界人士所具愛國反共之忱,未敢後人,當能自覺其對社會國家所負之責任。倘由新聞界基於此項責任感之自覺,制訂『自律公約』,勵行自我約束,俾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得與社會安全與國家利益,維持平衡,無所扞格,則現行出版法實無存在之必要…宜乎予以廢止,籍振人心,而增國譽…。玉階先生對出版法之不宜存在,奮鬥到底之精神,與其為新聞自由奮鬥之堅毅之志,求之當世,殊不多覯。

  玉階先生的讜論還不止此,在他陽明山第二次會談書面意見:『開拓文化領域的新境界』一文,中更揭櫫了四項主張:

  (1)廢除—至少應重加修訂—四十七年修訂的出版法,俾符合新聞自由之精神。

  (2)解除對學術、思想及言論自由之限制。

  (3)為配合知識分子大團結,絕不以參加政府為目的之強大在野力量,似有從速促成的必要,俾對執政黨及政府,發揮制衡及監督作用,以符合民主的政治常軌。

  (4)消除政治與輿論脫節的現象,俾促進政治上的進步。

  玉階先生四大主張,不僅僅在當時切中時弊的主張,值得我們新聞界同仁深自惕勵,政府首長加以策勉,有關部門更應詳加檢討,究竟當年玉階先生深中肯綮的主張,已經實現了多少,俾使我們國家在政治、社會各方面,能有更大的進步。

  玉階先生來臺後因從事新事業,故堅決主張維護新聞自由,但於主張新聞自由之時,其憂國憂民之心,仍不時宣之於筆。其早年在自立晚報所撰之『天聲人語』,以及四十九年十二月間在自立晚報所撰之『今日國是問題』等鴻文,對過去的錯誤加以檢討,對當前的問題指出,對今後我們怎麼辦也提出可行之道,玉階先生對國事問題之深思熟慮,實非一般人所可比擬。玉階先生曾在『今日國是問題』中,坦陳三大願望:第一、我對政治根本無半點企圖,不過願在反共復國的新聞崗位上以言論報國,與臺灣共安危,與政府同存亡,最低要求不致跳海;第二、願我有生之年能返回大陸躬逢還都大典;第三願於復國之後重上西嶽華山,終老山林。」玉公這種風光霽月的胸懷,的確值得佩服。

  其次,聯合報創報人王惕吾先生於民國五十九年五月曾以「奮鬥夥伴」,記述玉公與他共同為民營報業、新聞自由作過的奮鬥歷程,有過詳盡的記述,其中有:「民營報業在臺灣,有過極其艱苦的歲月,也有過一段團結奮鬥,共求生存的歷程,每逢想到這些往事,最使我感念難忘的是李玉階先生。玉階先生曾任自立晚報發行人董事長,是民營報主持人之一,也是倡導並促成各民營報團結進步的同業先進之一,他雖然已退出報界,他對民營報業的貢獻,卻是歷久彌新。」

  「玉階先生自民國四十年九月廿日接辦自立晚報,幾乎同時參與了民營報業團結合作的研商與擘劃。玉階先生為人熱心,不辭勞怨,劃策設謀,尤具公誠,每次洽商,均以同業共同利益為先,使民營報業大家的意見漸漸趨於一致。」「作為一個民間報紙的主持人,反映輿論,發揚民意,督促政府勵行法治,以造福全民,是神聖的天職,民營報業亦惟有盡此天職,才能取得各界讀者的信任與擁護。在這一方面我尤其佩服李玉階先生的識見與作風,他主持自立晚報期間,曾與民營同業共同發表聯合社論,為取新聞自由而盡其言責,他在行政當局頒佈『九項新聞禁例』,及修訂出版法時期,所表現的凜凜風骨不愧是一位報人。」

  經濟日報的閰奉璋先生曾以「自強不息的李玉階」對當時玉公主持下的自立晚報的實況,有一段生動的實錄:「當時自立晚報,算是公民營報業中最困難的一家,的確有朝不保暮之感,不只錢的周轉成問題,甚至今天出了報,明天印報的紙在那裡,還得動動腦筋,在這一苦況下,假如不是玉老的意志堅強,早就精神癱瘓了,憑著他的毅力,苦苦的挨度,雖然仍是危機存在,自立晚報總算立定了腳跟。」

  國語日報前社長、名教育家洪炎秋亦有如下的評論:「李玉老原是塊適合從事政治工作的材料,可是他不跑進宦海去大顯神通,而跑到報界來略施小技,我當時很為他惋惜。不過仔細想來,他有他的看法,現代的民主政治,本有兩大支柱,一個是議會,一個是報社,李玉老不選前者,而選後者,是有道理的。」

  「李玉老進入報界以後,不但為民營報業爭取生存而努力,且為爭取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而不惜犧牲,作過殊死戰,這可由他所辦的報紙受過多次停刊處分的紀錄來證明。現在這些自由已經被他爭取到了,因為他是道家信徒,所以到了民國五十五年,就本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訓從報業退休。」

  余紀忠先生曾對玉公在自立晚報功成身退,有如下的看法:「玉階兄於民國四十年接辦自立晚報,慘淡經營,不知歷盡幾許艱辛,而其先後遭受三次短期停刊處分,亦正可見其為爭取新聞言論自由所付出代價之高。西方報人曾有新聞言論自由非力爭不能得來之說,凡參與新聞事業者當深韙是言。玉階兄最令人佩服者乃其愛國家、愛自由屢仆屢起的精神,及至所營自立晚報基礎大定,反又讓與有更多財力的人士接辦,藉謀報紙進一步的發展,而其自身則從容退出,略無戀棧,此種功成身退的心懷,實可擬之清風明月,令人常留長思。」

  (待續)

  〈師語精神講座:追憶本師回天過程〉影片中,呂光證樞機使者詳盡解說涵靜老人回天的過程,敬請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5pVEenjlc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