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覺性因緣不生 收圓收緣意義不同

圓明覺性因緣不生 收圓收緣意義不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3期 » 圓明覺性因緣不生 收圓收緣意義不同

編輯部  2014-06-15 09:45

編輯部

  《天曹應元寶誥》乃 天帝敕封諸上聖高真之封號及其應元德業事蹟。然而,誥文中出現「收圓」與「收緣」兩個名詞,對研究《天曹應元寶誥》的同奮造成困擾,用詞不一,究以何者為是?或各有其特殊意義?

  諸如「道務院」現行版本:

  第1頁〈無生聖母懿詔序〉:「……要皆為應元收圓而降……」。

  第40頁〈無形古佛聖誥〉:「……收緣廣普至天尊……」。

  第61頁〈宇宙監經大天尊寶誥〉:「……收緣了道……」。

  第70頁〈萬靈兼主寶誥〉:「……收緣羅元分正邪之途……」。

  第100頁〈清涼聖母寶誥〉:「……三期撐收緣之寶筏……收緣主宰……」。

  第101頁〈慈恩聖母寶誥〉:「……清涼收圓主宰……」。

  「收圓」不僅佛教、道教應用於普渡,一貫道與民俗信仰也用這個名詞。

  「收圓」,指「收」束身心、「圓」明覺性,是收宇宙所有性靈(金盤種子)的圓,格局很大,是大氣魄、大德行、大成就的。

  綜合一般的說法,「收圓」是:

  1.「收圓」就是收歸靈山寶地,即與 上帝同在。

  2.「收圓」是功德的總結算、業力的總清算、修行的總成果、成就的總結。

  3.「普渡」動之以「情」;「收圓」導之以「理」。

  4.如果照普渡的方式來做,如何選精拔萃、選聖拔賢呢?所以必須要徹底改造一番。

  5.普渡與「收圓」差別在一個字「修」,修者改也,不修道,受明師這一指點,有何意義呢?《中庸》云:「以人治人,改而止。」

  6.「收圓」要明白離相離境,成就道果,「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收緣」則是指了卻前緣,外緣不入,內緣不生,是斷緣、不結緣,則不生因果、是非、喜惡、貪嗔、分別,是心滅緣斷的修煉法門之一。

  如《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載:「云何名斷緣三昧,住是三昧斷諸三昧緣,是名斷緣三昧。」謂菩薩住是三昧,則能於樂中不生喜;苦中不生嗔;不苦不樂中,不生不知舍心;於此三受,遠離不著,則心滅緣斷,是名斷緣三昧。

  「收緣」不但斷緣,更斷「因」,因緣不生,這是上修的根本。坤元輔教一生的寫照正是如此,她老人家一生「不欠」的人生態度,也是從此而來。

  當然亦有其他說法值得參考,如:認為「收緣」是指自己應如何自力去斷緣問題;「收圓」則屬他力協助問題。

  此一看法,源於《天曹應元寶誥》既然是上聖高真之封號及其應元德業事蹟,敘說了上聖高真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使命,屬他力協助眾生如何去自力斷緣,回歸自性問題,而非指該尊仙佛如何自力去斷緣,故用「收圓」似較「收緣」為妥。

  這些誥文,皆來自先天語言,確值得同奮好好參詳。

 ●「清涼殿」103年5月3日開光後,1個月內必須誦滿100萬聲〈皇誥〉,裨益無形運化,全省同奮熱烈響應,以敬獻慈恩聖母。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