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文化創意 和平契機盡在其中
劉坦 2014-06-15 11:30
劉坦(北京大學)
照片提供/青年團
2013年曾接待從臺灣來的同學,沒想到自己這麼幸運,今(2014)年能到臺灣做客,充滿了憧憬與期待。這一行,收穫、感想良多。
來自不同地方的各位,雖然性格及喜好各不相同,但是在一起好像發生了奇妙的反應,感情增進特別多且快。從開始的陌生到溝通、到理解、到最後成為好朋友,整個過程是如此的美好和奇妙。
每個人都以最真實的一面坦誠相對,一種珍貴的友情醞釀出來。我們放開顧慮,多方面的互相瞭解,談學業、談生活、談環境、談政治……,已然沒有所謂的禁忌。我想真正的友誼,是這種感覺吧!
3天的金門參訪結束,抵達臺灣展開另外4天的參訪。我認為,兩岸交流與發展最基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紐帶。
人,是兩岸交流的基礎與關鍵要素,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沒有人們之間的信任與良好溝通,一切都是枉然。交流溝通,從「人」開始。
●《金門日報》刊登兩岸青年學子「金門行」。
「文化是看不到的東西!」確實,文化更需用心去感受。如果為我們像觀光客一般去「看」,那永遠只是固態的「文化」,只是落在讚歎或新奇而已!
但是在用「心」去感受文化時,我們親身體驗,瞭解文化背後的社會價值,以及存在根據,才能切身體會到什麼叫「文化」。沒有對於文化本身的瞭解,你看到一些祭祀活動,只會滿心新奇,而如果你深入知曉文化背後的意義,那麼你就能明白活動背後的社會價值和文化認同。
我們能夠真正感受文化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感受層面,那麼也就過於狹隘了。我們感受文化基礎上,還要去比較兩岸文化,去深入思考兩岸文化的連接,去開創兩岸文化的連接點,為兩岸文化交流貢獻心力。
文化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擁有廣泛的認同感,如何連接兩岸的文化資源,找到共同的文化認同,以文化為切入點進行交流,是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深思的課題。
倘若只有文化理解,沒有文化交流,也不過是一種只進不出的封閉;只有文化創意,沒有文化積澱的理解,也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此行,我真實地感受到兩岸關係(指的是社會關係)的差異和某些緊張(這些是自己在大陸沒有預料到的),但是也讓我對兩岸的交流有了新的認識,有了更多的期待與希望。
7天行的啟發如下:
‧兩岸交流契機:每天人們都會接觸經濟、政治,但是只有文化是滲透在人們生活之中,並且能夠讓人們主動去參與,讓人們能夠找到一種參與感與認同感。
對於經濟來說,它的關注程度與參與度,是不能和文化活動相比的;因為對於經濟活動,人們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形式。
對於政治來說,往往是少數人的活動,特別是在代議制度下,人們往往只能參加討論,而沒有參與的權利,是比較容易產生分歧的一個領域。
只有文化領域,才是日常百姓能夠主動參與,能夠表現的活動,這也正是兩岸交流不二的選擇。
‧文化交流的切入點:傳統的文化交流一般是文化展、表演之類的東西,但是這種文化交流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十分有限,如何結合兩岸文化本身的豐富性,實現有效率的交流是我們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文化創意」改變了之前依靠傳統文化,但是不能發揮傳統文化價值的僵化交流模式,它可採新的視角、新的方法實現兩岸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一個重點~人與人的交流:這次交流活動讓我明白了如何實現文化交流的延續性~實現人與人的溝通,只有在人與人真誠交流的基礎之上,才能打破內心的隔閡,變成真正的朋友。
而一旦成為朋友之後,那麼所謂連續性的交流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也就成為大家每天不可缺少的環節,假以時日,彼此在各方面的理解也絕對不是難事。因為「人」是各種活動的主體,只要將主體的關係解決好,由主體而生發出來的各種行為,才能有所改變。
政治大學彭立忠老師和張光弘學長(開導師)長久以來,一直為兩岸青年交流論壇費盡苦心,更重要的是完全不圖名利,只希望加強兩岸之間的和平交流,請讓我深深致謝!
●參與「2014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的師生與各界代表齊聚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