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親和真經》詮解(五)

《天人親和真經》詮解(五)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97期 » 《天人親和真經》詮解(五)

桑敏接  2025-08-15 10:30

  《天人親和真經》被譽為天帝教所有經典的核心基石,亦是其中最為深奧難解的一部經典。為深入闡釋其奧義,本社特邀天人親和院桑敏接傳訊使者,以逐字逐句講解的方式,引領讀者探究經文所蘊含的先天本義,並進一步補充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中「天人親和」章節的內涵。

摘要

  誦讀或研究「天言」類之經典應採何種「前理解」或研究態度?什麼是「前理解」?「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是一個哲學概念,主要來自於「詮釋學」,特別是德國哲學家漢斯–喬治.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思想。它指的是在理解某一事物或文本之前,個人已經擁有的預設觀念、知識、經驗和期待。

  天人眾在進行天上的「科儀禮」當中,有段經文道:「懷邀帝慈,在存丹墀」。白話大致為:心中默想有如邀請 天帝慈顏前來天壇加被,當下彷彿置身於「金闕」前的石階,共為蒼生祈禱,期盼能得天帝真道的指引。這種可視化的景象,極其類似同奮在「光殿」祈禱——仰首默朝 道統始祖宇宙主宰玄穹高上帝——的概念一致。

  整個大宇宙正是基於這「二大勝善」之「同」、「異」運行律則,先形成清、濁、微、重等「四善」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配合三大相引定律:「同引異排」(同引)、「同衡異列」(同平異列)以及「同排異引」(異引)等運行律則,自然而然地「生和」(生化)出「十大天人」的生命宇宙觀。

 

一、對於「天言」類之基本經典,應採何種「前理解」與研究態度?

(一)什麼是「前理解」?

  「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是一個哲學概念,主要來自於詮釋學,特別是德國哲學家漢斯–喬治.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思想。它指的是在理解某一事物或文本之前,個人已經擁有的預設觀念、知識、經驗和期待。

  換句話說,「前理解」是我們用來解釋和理解新信息的背景,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以完全中立或空白的狀態來面對任何經驗或文本。理解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基於我們已有的認識框架進行的。這些框架可能來自於文化、歷史、個人經驗等,並且會影響我們對新事物的解讀。

  在詮釋過程中,這些前理解可能會被挑戰、修正或強化,形成一個不斷循環的理解過程,伽達默爾稱之為「詮釋循環」。

(二)「前理解」是目前研究經典的最客觀方法嗎?

  「前理解」並不是研究經典的最客觀方法,而是一個強調理解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觀性的概念。詮釋學(特別是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認為,任何理解行為都離不開理解者的背景知識、經驗和文化情境,因此完全客觀的理解是不可能的。

  在研究經典或任何文本時,前理解提醒我們,研究者無法將自己置於一個「完全中立」的立場來進行解讀。我們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偏見、文化影響等來接近文本。因此,前理解不是追求客觀性的工具,而是對主觀性、歷史性和語境的承認。

  在這樣的框架下,經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不是試圖達到完全的客觀性,而是以自覺地反思和檢視自己的前理解,承認自己如何被這些前理解所影響,並在詮釋過程中開放對這些預設觀念進行挑戰和修正。

  其他學派可能更強調方法論上的「客觀性」,如實證主義的方法,但伽達默爾式的「詮釋學」則認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絕對分離是不可行的,理解總是處於個人與歷史背景的交互作用之中。

(三)人類大腦半球的左、右腦功能各自為何?

  人類的大腦被分為左、右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儘管它們之間通過胼胝體相互溝通合作。傳統上,人們認為左腦和右腦有以下功能區分:

  1、左腦的功能:

  (1)語言處理:左腦負責語言的理解和生成,這包括閱讀、寫作、語言表達和聽覺理解等。語言區(如布洛卡區和韋尼克區)位於左半球。

  (2)邏輯與分析思維:左腦擅長處理邏輯、分析、數學推理和細節處理,通常與有條理的思維過程相關。

  (3)序列處理:左腦善於處理順序性事物,並能夠線性思考,如按步驟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

  2、右腦的功能:

  (1)空間和視覺感知:右腦在處理視覺、空間關係以及對環境的整體感知上更為強大,這包括面部識別、空間導航、形狀和圖像的理解。

  (2)創造力與藝術能力:右腦與創造力、想像力和藝術能力有更密切的聯繫,如音樂、繪畫、情感表達等。

  (3)情感與直覺思維:右腦偏向於處理直覺性思維,與情感理解和非語言性溝通有關,如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解讀。

  3、協同作用:

  儘管有功能區分,左腦和右腦並非完全獨立運作,它們通過神經聯繫緊密協同。許多複雜的認知任務,如說話或解決問題,涉及兩側大腦的合作,而非單純依賴某一側半球。

(四)誦讀或研究「天言」類之經典應採何種「前理解」或研究態度?

  個人心得分享:

  1、直觀當下心境。

  2、心誠、意恭,多誦幾遍真文內容。

  3、不預設立場,將當下所理解的部分作為主要研究範圍。如有天啟靈感或神來之筆,應立即將這些稍縱即逝的想法或靈感記錄下來,不論是否完整成章,這些都可能是很好的補充素材。

  4、真理是相通的,真理會越理越明的!

  5、有心為之,做就對了!

二、《天人親和真經》之經文淺說

(一)誦經前的焚香儀式

頌維聖際 禮科儀

白話語境:

  在鐘鼓齊鳴、天樂同聲讚頌諸聖開壇教化的神聖時刻,劃破了天界的寧靜,天人眾正進行著開壇前的重要「科儀禮」。

逐字解:

  頌:頌樂、歌頌、讚揚、稱頌。

  《詩經》有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其中的「風」是人之心聲的感發;「雅」是一種內省精神,性情涵養和關懷態度的表現;「頌」不僅是一些激盪人心的表述,而是還要去審視個人人格與社會人格的塑造,和文化信仰的踐行。

  維:語助詞。

  聖際:神聖時刻、指天際。

  禮科儀:倒裝句。指「科儀禮」。「科儀」可以理解為「形式」或「儀式」,即透過特定的形式來祈求某種目的。例如:道教的「儀軌」亦稱「科儀」。「科儀」的核心,是以「經典」為本,輔以許多的意像(視覺所見)而成。

  「科」是「動作」的一種,也可以解釋為流程,依據一定的程序進行之,即所謂的「照本宣科」。

  「儀」為典章制度所制訂的禮節程式,既所謂的「行禮如儀」。基本上可再分為:法式、禮式、儀式三大類。「禮式」中,包含持香禮、跪叩禮、接駕禮…等;而儀式:包含開壇科儀、請聖科儀、聖誕科儀…等;法式:是指持令、法劍、法尺…等法具的行持。

 

乍爇香持 動聖思

白話語境:

  祭壇上,天人眾手捧剛點燃的香火,心中油然而生對聖潔、聖靈與聖德之敬仰與感念。

逐字解:

  乍:表示剛剛、突然。

  爇:意為點燃、焚燒。

  香:指香火,通常指燒香或焚香的香氣。

  持:表示持守、持續,或指手持。

  動:引發、激起。

  聖思:聖賢之思維,亦即對聖者、聖靈或神聖事物的思考和感念,通常帶有敬仰、虔誠或反思的意味。

  動聖思:宗教或儀式場合中,因某種神聖的氛圍或象徵物(如燃香、鐘鼓齊鳴)而引發對聖者崇敬之情以及對其神聖教化的思索。

 

懷邀帝慈 在存丹墀

白話語境:

  心中默想有如邀請 天帝慈顏前來天壇加被,當下仿佛置身於「金闕」(天帝所居)前的石階,祝禱能獲天帝真道之引領。

逐字解:

  懷:懷抱、心中存有、有如。

  邀:邀請、請求。

  帝慈:指天帝(上帝)之慈顏或聖慈加被。

  在:表仍然、還在。

  存:停留、保持。

  在存:為「存在」的倒裝句。

  丹墀:指屋宇前面沒有屋簷覆蓋的平臺,因古時多塗成紅色,故稱「丹墀」。常用在宮殿或廟宇的正殿等具儀典性的建築物前,或許天上也有如此建築。

 

常住親和感神知

白話語境:

  隨時保持親和感召之神感、神應狀態,具備能與頻率相符之神媒有感斯應、常親常應。

逐字解:

  「常住」:表示長久存在、永遠保持的意思。

  「親和」:指親近、和諧,表示與某種力量或存在保持密切的聯繫。

  「感」:有感應、感知的意思。

  「神知」:指的是神明的智慧或神靈的感知。

 

靈台寂滅靜中馳

白話語境:

  內心常住清明,心清念止,真陽靈氣自在其中綿綿不絕。

  —靈台(指心識或心魂)雖寂然不動,但屬靈性之精神(靈魂或稱和子)部分,卻依然活躍,真陽靈動之氣自會在其形軀之內綿綿不絕,自由馳騁。

逐字解:

  「靈台」:在人類指「心識」;天人眾或可稱「心魂」的所在地,並用此比喻內心或靈體中最清明之處。

  「寂滅」:表示寂靜、滅絕一切煩惱,常用來形容一種超然的寧靜狀態如佛教中,指遠離生死煩惱的安靜解脫境界。

  「靜」:指安靜、寧靜的狀態。

  「馳」:本意是奔馳,但在這裡可引申為思想或精神的迅速展開或延展。

 

準矩施

白話語境:

  依循天壇所訂定的常規儀軌、儀禮循序地進行著。

逐字解:

  「準」:此處有依循、準則、比照之意。

  「矩」:引申為常規、法則。

  「施」:指實施、進行、運作。

可視化的畫面大致如下:

  本段顯示,天人眾在無形天界,也會進行祈禱儀式,整套「科儀禮」的程序大致如下:

  1、乍爇香持:手持燃香。

  2、動聖思:動念保持在聖潔的思慮,不起妄念。

  3、懷邀帝慈,在存丹墀:心中默想有如邀請天帝慈顏前來天壇加被,當下仿佛置身於「金闕」前的石階,共為蒼生祈願能獲得天帝真道之引領。(類似同奮在「光殿」祈禱—仰首默朝 道統始祖宇宙主宰玄穹高上帝—的概念一致。)

  4、常住親和感神知:隨時保持在親和感召之神應狀態。

  5、靈台寂滅靜中馳:心清念止,靈氣自在其中綿綿不絕。

  6、準矩施:依循天壇所訂定的常規儀軌、儀禮循序地進行著。

  7、祈禱文:根據《科儀禮》之敬拜內容,而有各種不同的「祈禱文」。

  本「科儀禮」之適用期間:

  配闡道司,大同時:這種配合「闡道司」口令所進行的天壇「科儀禮」,將不斷重複,直到大同盛世的到來才告終結。

 

配闡道司 大同時

白話語境:

  這種配合「闡道司」主導進行的天壇內「科儀禮」,將不斷重複,直到大同盛世的到來才告終結。

逐字解:

  配:表示配合、協助。

  闡道:指闡述、發揚天道事物或思想。

  司:原意是管理或負責的意思,也可以指職責或官職。

  闡道司:職司名稱。專司在天壇負責主導儀軌、儀禮等程序進行之職。

  大同:是一個古代理想社會的概念,出自《禮記.禮運》。

  時:表示時間、時代、時刻。

延伸理解:

  此段,像極了人間同奮上光殿祈禱、誦誥,都必須配「司儀」發號司令的節奏行禮如儀,這樣的祈禱儀式、儀軌都有一定的程序(流程),這樣的常規流程會一再重複進行著,直至人間的浩劫化解、世界大同、宗教大同甚或天人大同來臨時,方告終止。

  「大同」境界是一種理想狀態,在這狀態下,沒有任何阻礙,全體成員能夠和諧共處,並共同致力於追求群體性的最大利益與福祉。不論是天人間或是人人之間的互動,都將體現這樣的大和諧狀。簡單說,「大同」思想所強調的是群體對精神、公平及正義的合理追求。

  (待續)

註解:

1.左右腦圖片來源:基督教會(topchurch.net),擷取日期:113.09.25。

2.https://kknews.cc/zh-tw/culture/o43lpqm.html。

3.臺灣道教總廟玄義宮 認識道教科儀(xuanyi.org.tw)

4.氣天下層以下的無形眾生,雖歸屬天人境界,卻仍具備類似物質的形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