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忠文教基金會推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贊助之《愛在兩岸》網路廣播節目正式播出

極忠文教基金會推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贊助之《愛在兩岸》網路廣播節目正式播出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500期 » 極忠文教基金會推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贊助之《愛在兩岸》網路廣播節目正式播出

文/龍建宇、陳聖方  2025-11-15 10:00

文/龍建宇、陳聖方

  極忠文教基金會秉持推動兩岸文化與學術交流的的精神,積極促進兩岸在教育與文化層面的對話與理解。基金會於民國114年5月經董事會決議,通過贊助博士生代延玉製播《愛在兩岸》網路廣播節目案。代君為來臺陸配,除在臺攻讀博士學位外,亦有多年廣播主持經歷,因此極忠文教基金會期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深化兩岸青年的溝通與情感連結。

  本節目於6月起陸續製作,並於各podcast網路廣播平台上架,於大陸年輕人常用的bilibili平台亦有播出,並於10月起陸續於Youtube播出:10月4日上傳第一集〈兩岸不同的生活習慣〉,10月12日上傳第二集〈陸生在臺十年體會〉,10月18日上傳第三集〈香港同學卓賢和佩佩對兩岸三地的受教的心得和感悟〉。

  此系列訪以參與者的切身經驗為主,如〈陸生在臺十年體會〉一集,摘要如下:

  本集邀請兩位在臺求學十年的大陸博士生──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鄧成俊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張延康,分享他們在臺灣求學、生活與研究的經驗,從教育體制、學術環境到文化氛圍的差異,提供了深刻而真實的觀察。

  鄧成俊以「公交車式教育」形容他在大陸的學習經驗,認為臺灣的教育更重視學生主動探索與思辨能力,教師傾向啟發式教學,使學習更具彈性與創造性。張延康則以自身中文系研究為例,指出臺灣課程基礎紮實,重視傳統文字學與音韻學的訓練,讓學生能從古代文獻中理解文化脈絡,這與大陸在「五四運動」後大量引進西方文論的學術取向形成對照。

  在藝術創作與職涯發展面向,鄧成俊觀察到兩岸的表演藝術生態迥異。臺灣的創作自由度高,鼓勵實驗與創新,但市場規模相對有限,演出機會與經濟報酬皆偏低;反觀大陸市場龐大,藝術工作者能以專業維生。鄧成俊常往返兩地,協助臺灣青年藝術家赴陸發展,希望成為兩岸舞台藝術的橋樑,促進實質交流與合作。

  在人文領域方面,張延康提及學術交流的制度性障礙,如兩岸學術期刊互不承認,使研究成果難以互通。然而,他也指出,民間與學界的實際交流仍然活躍,透過研討會、學術發表與個人網絡,雙方學者持續互動,顯示學術交流已超越官方框架,呈現多元而務實的合作樣貌。

  兩位受訪者一致認為,臺灣在教育環境的開放與文化多元性上,對陸生而言是一段寶貴的養分與啟發。「這裡是一個讓人打開世界觀的地方,」張延康表示,臺灣的語言文化與大陸相近,但思維方式更自由,對有志出國深造的陸生而言,是通往世界的重要跳板。

  對於極忠文教基金會而言,《愛在兩岸》節目的推出,不僅展現青年世代在跨文化環境中的學習成果,也呼應基金會促進兩岸文化理解與友善互動的初衷。未來,基金會將持續透過學術贊助、文化論壇與媒體節目,推動兩岸在教育、藝術及人文領域的深度交流,延續捐助人涵靜老人於基金會籌備會議所言:「使兩岸能在學術、文化上多增加接觸,發生影響力,為國家、民族多做一些有積極意義的事。」

  節目收聽方式:請於Youtube搜尋名稱:《愛在兩岸》

  如有相關指教,請email基金會信箱:info@ji-zhong.org

  圖片說明1:於Spotify平台

  圖片說明二:於Youtube平台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