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世尊坤元輔教精神傳承系列 天帝教生死學-時空線索啟示錄(十)師尊的「生活道」與「山水觀」的省思領悟
吳光呼 2025-11-15 10:25
星雲大師說︰唐-百丈懷海禪師非僅為立法家,亦為實行家,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留有詩偈︰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表明自己由歡喜出家,到常動常靜萬緣寂的隨緣不變,乃至生死自主的自肯自得、自修自證。詩偈中的「閒人」指的是心閒人忙。一般人,常常是人閒心忙,人沒有在做事,心卻是妄想紛飛,一刻都不停歇。所以,修道者是人雖忙,但心很閒,能夠忙裡偷閒、忙裡自在、忙裡逍遙。個人領悟正是生活中修道、修道中生活、道即生活、生活即道的最高境界。
千百年後的今日,師尊直指人心的告訴我們︰天帝教同奮要「一面救劫、一面弘教、一面生活、一面修道」不能偏廢。因為天帝教主張「先盡人道,再修天道」,就是要「存出世的心,行入世的道」,如何下手呢?第一、要了解我們天帝教的理論根據,就是《教義》— 上帝的宇宙大道、自然法則。第二、要一門深入,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才能返本還原回到 上帝的左右。
師尊續說︰我們人在道場裡,心要關心世界大事、國家大事,看看什麼地方的眾生、受苦受難的眾生,不是只為我們自己修煉、自己打算啊!你們假定看到什麼地方,發生緊急事故、急難的事情、災情嚴重的事情,你們在唸皇誥的時間,可以禱告,要求無形中顯化,救苦救難啊!人雖然不能到現場,但心要到、要關心啊!「關心天下的蒼生,才能拯救天下的蒼生」!(斯言斯語,吾人可以省思領悟,師尊的無疆大愛是何其深遠細緻而令人動容!)
師尊總結︰天帝教是要愛我們的民族、國家、同胞,當然要從所謂「親親仁民」做起,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才能夠愛到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一般同胞,所謂「親親」就是這個意思,由最親近的人,一步一步的推出去啊!《天人學本—節錄》。
綜觀師尊的這番言教中實已隱含「生活中修道,修道中生活」、「生活即道、道即生活」的意涵,深值吾人領悟體會而據以奮行。再思師尊、師母放棄上海榮華富貴的生活,甚至不為人知的帶著砒霜,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愛國、愛家、愛同胞的大愛,舉家搬遷到華山深山窮谷,沒水(喝雨水、雪水)、沒電、沒廁所的原始生活環境,去履行 上帝交付的救劫天命,一住八年,正是一面救劫、一面弘教、一面生活、一面修道,的躬親實踐。
如是這般的奉行天命,堅苦奮鬥,於華山修煉約三年後,師尊寫下《清虛集》中第一首詩偈—「來時無心去亦無心偈」,表達見道的心境,偈曰︰
空來空去渺無蹤。無色無相五蘊空。常動常靜萬緣寂。慈雲朵朵任西東。
個人簡單理解︰「來時無心」意指︰出生嬰兒的思無邪態。「去亦無心」意指︰修出返老還童的赤子之心,亦即靜參訣曰︰活潑天真允許赤童;回到嬰兒思無邪態,而常住不遷永不退轉。另一種解讀︰「來時無心去亦無心」意指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萬事不住於心,即靜坐口訣︰「心無所住,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心無所注,一切不想、不想一切」的活學活用,以面對一切的人、事、物等順逆情境的磨煉、考驗。
「空來空去渺無蹤」形容和子即靈魂的來無影、去無蹤、無跡可尋。我們透過五門功課、三要、三奮、培功立德的奮鬥修煉,可以與各自的靈魂相見歡嗎?亦即「一靈常照」的境界,有待我們各自奮鬥以實修實證。深思再思,忽有一悟,「來時(生)無心(無住),去(死)亦無心(無住)」與「空來空去渺無蹤(和子、靈魂)」二句詩偈連結的深層內涵,竟然是「生死不住、不住生死」的境界啊!當下有聞道則喜的悲欣交集…。
「無色無相五蘊空」即不執著於色(顏色、外觀)、聲(聲音)、香(香氣)、味(味道)、觸(觸感)、法(思想觀念),舉凡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所能觸及的一切,再經過時常力行反省懺悔功課,以自警自覺,避免紅塵的財色名利等物慾誘惑,最終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即「一心清淨萬念皆空」的心境,已如實連通「無色無相五蘊空」的境界。
同時所謂「常動常靜萬緣寂」與「無色無相五蘊空」的境界是相互連動,意指身、心、靈三者和諧的無心無念態,表現在動態的待人接物、應人應事,或靜態的靜思反省,而常保正心正念正思惟,一切的貪嗔凶暴怒惡等黑暗面,都已真正放下而有覓心了不可得,或是了無一念可以提起的身心靈和諧態,正是「一念不生萬緣寂」的實修境界,與「一心清淨萬念皆空」的境界相通相合,才有「慈雲朶朶任西東」的自由自在心境印證在心。信哉!師尊的「來時無心去亦無心偈」,相信是我們共同嚮往的修持境界,我們一同共修共勉!
值得一提者,師尊的詩偈用「『慈雲』朵朵任西東」,而非沿用百丈懷海禪師「一任清風吹『白雲』」,慈雲與白雲兩相比對可以推想,正是師尊心中常存「慈心哀求 上帝」為天下蒼生化延毀滅劫—救劫、救世、救人的心理投射。所以我們每天祈禱誦皇誥,就是在追隨師尊的修道、成道之路,長期的潛移默化而長養慈悲心,以進道修德,由救劫而成全全人類大我的福祉,由茲反饋而成就個人小我的道業,正是師尊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概念!我們共勉共勵以修以進!
《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依據南懷瑾先生的斷句解釋︰「知者樂,水。」即智者之樂,像水一樣,悠然安祥,永遠是活活潑潑的(動態)。「仁者樂,山。」即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穩重、寧靜的(靜態)。個人省思領悟,孔子的山水觀,由文字表相可以理解是比喻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但也深入觸及「萬物靜觀皆含道意」、「道法自然」的精神範疇,殊堪吾人思之味之。
我們回顧師尊九十四歲寫下,小坐自然亭觀天有感︰「水中真水炁中炁」「天外青山天外天」的山水觀墨寶,則有不同的意境。個人簡單理解,師尊先是由鐳力湖的湖水聯想到,「水中真水」意指真陰、真水。「炁中炁」意指真陽、真火。
●「水中真水炁中炁」「山外青山天外天」,隱含天人合一之道的水火既濟、陰陽調和之理,乃至行健不息、道法自然,終證回歸帝鄉之路,正所謂「天地人道返本之源,是道之基,基於奮鬥」。我們如何親臨「世外奇觀」之聖境已不言而喻!
我們由《靜坐要義》讀到︰不分先天、後天,元精、陰精,只要達到極致,一經運化自然成氣,亦即自身之真陰(真水)、真陽(真火)自己去栽接,不須假借身外之陰陽,自己的「真水」、「真火」自己去調和。這段文字已經說明,真陰、真水、真陽、真火,就在我們身上,人人俱足,不假外求。所以《教綱•學道則儀》有說︰「學道永無相,即辨真陰陽,能識固中玄,是道必大光。」提示我們同奮,想要修煉出「永無相」亦即「無色無相五蘊空」、「常動常靜萬緣寂」的心境,端頼自身「水火既濟、陰陽調和」。
換句話說,就是將身內和子與電子的矛盾化為統一調和,達身心靈和諧態,如是經過千磨百煉的堅苦修煉,自然修道必有大成。再者詩句「山外青山」可以想像師尊小坐自然亭,遠觀對面的埔里青龍山,聯想到大自然的一山還有一山高,隱喻修道人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修養,箇中的「道法自然」內涵不言而喻。
至於詩句「天外天」一指︰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謙卑自持,正是祥符《易經》的經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箇中的「道法自然」心傳,正是修道學佛者奉為圭臬的共法。一指︰超越現在時空的多度空間、精神世界。那麼天外天的境界何在呢?
師尊《清虛集》有詩「世外奇觀」曰︰溪邊野芳香。竹間鳥鳴嚶。虎踞守古洞。龍飛遊帝鄉。參禪鵬護頂。說法顯妙相。白猿現仙果。青鳥呈甘棠。彩鸞歌嘒嘒。寶駒奔于場。青牛作坐騎。斑麟吐玉章。白雲呈佳瑞。上方現祥光。逍遙傲千古。聖蹟永流芳。
細細品味,詩中有畫的既視感,鮮明浮現於紙上,先後有小溪、花香、竹林、鳥鳴、猛虎、白猿、斑麟陸續登場,憑添想像空間,尤其是「龍飛遊帝鄉」、「參禪鵬護頂」、「說法顯妙相」等諸多敘述已經為我們描繪出帝鄉的風光,正是十大天人共生共存之地,何其令人神往!
顯然師尊在華山的天人合一境界,已能親臨帝鄉而實見「世外奇觀」景象,早已為我們留下,「聖凡平等 天人大同」實境的珍貴資料,更是探究天帝教生死學的重要時空線索。但說來汗顏,初讀「世外奇觀」詩,心中卻是生疑而無感,何其愚昧無知,三十年後再讀竟是讚嘆而嚮往不已!想想師尊、師母雖已證道回天,但留下的心教、言教、身教,我們據以遵循效法,生活修道、救劫弘教,基塵了塵,假以時日即足以超凡入聖而回歸帝鄉一覽「世外奇觀」的風光,何其快哉。正是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心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願你我共勉!
教義《新境界》曰︰靜觀為禪坐功夫已臻上乘,由「定」、「靜」、「安」、「慮」而至「得」之真實境界,即道家之所謂「通靈」,佛家之所謂「見性」,始能達到人神直接的自力交通,惟此種頓覺,必須「靜參」工夫深深邃,方可躬親體驗耳。
由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理解,師尊的天人合一境界已臻上乘,亦是能夠親臨「世外奇觀」的明證。如是吾人在修道路上,若有自稱通靈、神通之士,以假亂真、滋擾、考驗道心時,即可用以做為鑑別,是否真通或是假通的標準。再深入思考,師尊天人合一工夫已臻上乘,自然可以自主提靈直上天界一覽帝鄉的風光。換句話說,就是可以自主生死、坐脫立亡,說走就走,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啊!著實令人神往!已為我輩同奮留下奮鬥的方向與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