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親和真經》詮解(八)

《天人親和真經》詮解(八)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500期 » 《天人親和真經》詮解(八)

桑敏接  2025-11-15 10:45

  《天人親和真經》被譽為天帝教所有經典的核心基石,亦是其中最為深奧難解的一部經典。為深入闡釋其奧義,本社特邀天人親和院桑敏接傳訊使者,以逐字逐句講解的方式,引領讀者探究經文所蘊含的先天本義,並進一步補充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中「天人親和」章節的內涵。

質若滄浪 衡若鴻泰 清其清 濁其濁 微至微 重執重 因是四善

白話語境:

  在物質的「質」性方面,如同青藍色的海水或河水,有著清澈與渾濁的區別。然而,從物體的「衡」(重量)角度來看,這種差異就有如鴻毛與泰山的懸殊。直言之,根據這個比喻,不難理解有形質的物體在其質性與重量上的特徵,在此可簡單用「清澈的極其清澈,渾濁的極其渾濁;細微的非常微小,沉重的極其穩重」來描述。這裡的清、濁、微、重可統稱為「四善」。

逐字解:

滄浪:借指青藍色的海水或河水。《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後遂以「滄浪」指此歌。(註1)

鴻泰:借指鴻毛與泰山之差異。例如: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之意。

延伸思維:

  不論海水、河水或任何水,都可以用「水」分子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來比喻(清輕上升、濁重下降的概」念。例如:

  固態–冰水:水分子形成一個有序的六角形晶體結構,這是由於氫鍵的存在。這種結構使得冰的密度比液態水低,因此冰會浮在水面上。

  液態–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不斷地斷裂和重新形成,這使得水分子可以自由移動。這種動態平衡使得液態水具有流動性和較高的比熱容。

  氣態–水蒸氣:水分子之間的氫鍵幾乎完全斷裂,分子之間的距離變得很大。這使得水蒸氣分子可以自由地在空氣中移動。

  然而,從「電子→分子」,其變數又多了,但原則上這些結構變化,主要是由溫度和壓力的變化引起的。

 ●資料來源:高一 基礎物理 物質的組成(二) 物質的三態 (youtube.com) 113.09.25擷取

有名同質相引 異質相悖 復名同衡相衡 異衡相列 復名異氣是求 同氣是離 宇間因其二大勝善 生和十大天人

白話語境:

  在相引作用的特性上,有稱為「相同性質會互相吸引,不同性質會相互排斥」(定性上的「同引異排」);有稱為「相同重量會互相平衡,不同重量則會分開排列」(定量上的「同衡異列」);也有稱為「不同質性的氣會相互吸引,同質性的氣反而會分離」(氣性上的「同排異引」)。也就是說,整個大宇宙正是基於這「二大勝善」之「同」、「異」運行律則,先形成清、濁、微、重等「四善」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三大相引定律:「同引異排」、「同衡異列」以及「同排異引」等運行律則,自然而然地「生和」(生化)出「十大天人」的生命宇宙觀。

逐字解:

相悖:相互衝突、排斥。

異氣:不同質性的氣,例如:和子、電子,雖然都是宇宙間構成物質的最終成分,但其質性、衡量皆不同,因此在氣化過程中的互動關係,屬於「異氣相引、同氣相斥」的引合作用。

三、延伸補充:

  對照現今科學的共識之提到的原子。原子〔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而來〕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也是元素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的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1、基礎理化概念的複習

(1)物質與元素

  紀元前幾個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就思索過這個問題,而且他們的思想在整個物質觀念發展史上是不可忽略的。從他們那裡我們學得對物質的基本觀念–「原子」。自然界的物質有億萬種,卻僅由九十多種比較安定的基本物質所組成,這些基本物質在化學上稱為元素(指天然的)。元素的基本單位是原子,它是化學上最小的單位,也是我們所要討論的主要對象。

  Ⅰ、分子與原子

  假如把單純物質分割下去,最後可得到代表該物質的最小個體,稱為「分子」。比如糖類物質分為蔗糖、麥芽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等,都各有其最小單位的分子,構造與性質亦互不相同,但都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化合組成的。而碳、氫、氧元素都可單獨存在於自然界,不必與他種元素結合在一起,各由單種原子組成為分子。因此,分子可以再分為更細的單位,叫做「原子」。

  以上,有三種分子,即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結合)、氧分子(由2個氧原子結合)及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與1個氧原子結合)。如水分子,由兩種以上的元素化合成的物質,在化學上叫做「化合物」。化合物可經由化學變化組成別的物質,這時分子內之原子是完整保持不變的,僅作重新組合而已。所以原子化學變化的最小單位就是原子。因此,代表元素的自然界原子種類雖然僅有九十多種,但是可以化合成幾重種的化合物,再由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組成億萬種的物質。

  Ⅱ、原子與原子核

  代表化學變化的最小單位,原子的構造究竟是如何?我們知道當金屬劇熱或受陽光照射時,能放出一種帶負電的粒子,此即眾所週知的「電子」。因此,科學家認為任何原子均含有電子,電子可用適當的方法使其脫離原子本體。因各物質在一般狀況下均不帶電性,原子既有帶負電荷之電子,則必有相等數量之正電荷存在。所以,科學家認為像原子的構造頗似太陽系,中間有一帶正電之原子核,外面有相等電荷量的負電子,電子高速度圍繞原子核運轉。

  所有電子與一個原子核所帶之總正荷電量相等,相互扺消不顯電性。原子的直徑只有2×10-8厘米程度,若把一粒砂子放大到和地球一樣大,則組成砂子的一個原子不過和藍球一般大小。原子核的直徑更小,約為原子本身直徑的萬分之一,原子核的微小可想而知。由此可見原子內部是多麼的空曠。假如有強大的力量把一個七十公斤重的人身上,所有原子核及電子堆在一起,還不如紅血球之大小。更進一步比喻,二十億人口的原子核集中在一塊,也不過有一顆紅豆那麼大。可知人體像棉花糖一樣空隙很多,難怪加馬射線就很輕易地穿透過去。

  原子核個兒雖小,質量卻很大。至目前科學家已經確悉原子核中含有帶正電荷的質子,其數目和圍繞在四週的電子數目相同。自然界中最輕的元素是氫,它的原子是由一個電子圍繞著一個質子構成。原子核中除質子外,另有一種粒子叫中子,中子不帶電荷,除氫以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核內都含有中子。(註2)

  Ⅲ、同位素

  原子核中,質子的數目(亦稱原子序)決定元素的種類。凡是質子數目相同而中子數目不同的時候就叫做「同位素(因為在元素週期表上佔同一個位置)」。以天然存在的鈾-235及鈾-238為例,質子數均為92,兩者都稱為鈾元素,但原子核內之中子數目不同,前者為143,後者為146,所以質量數(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各為235及238,都是鈾的同位素。但兩者間之放射性與核分裂之狀況就大不相同(鈾-235為易分裂性物質吸收熱中子後易起核分裂反應。鈾-238為非易分裂性物質,吸收熱中子後會蛻變產生鈽-239。)。又如,鈷-60及鈷-59,質子數均為27,但中子數各為33及32,僅差一個中子,其放射性也大為不同,鈷-59是穩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而鈷-60具有放射性,是國內眾所週知的輻射鋼筋元凶。(註3)

  根據《新境界》所言:電子雖為電的來源,然因其陰陽電子尚未達到適度熱準,不能成為一個定位,故與電學定律「同排異引」相反,而為「同引異排」,是以其作用在於維繫一種物體之和合,由無數之陰電子結成為陰電,再由無數之陽電子結成為陽電,兩種電力相引,方成物質(由電子結成原子,原子成分子,分子成物體,即所謂「愛力」之作用)。(註4)

2、教義延伸教材–《聖訓》對於電子組合公式的補充

(1)電子化學公式:

  電子=Z元素+2電質微粒+3H∘渣末+4O∘渣末+溫度。

  其中,

  1Z元素=2電質微粒;1電質微粒=3H∘渣末;1H∘渣末=4O∘渣末。(註5)

(2)各元素之功能:

  Z元素:具「意識」及「記憶」能力,是可與和子產生相互引合作用之特殊元素。

  電質微粒:具引合能力,可達到與其他電子產生同引化合作用之功能。

  H∘渣末:可引合較高能階之電子,並具改善原子結構之功能特性。

  O∘渣末:除保持各元素間之作用能力,並具維持電子應有的活動功能。(註6)

(3)電子質、能之界定:

  「質」—指電子內部依其「質粒」精、粗分類,而表現於電子「質地」上的精密程度而言。

  「能」—指電子內部由於「能量」強、弱區別,而表現出電子「動能」上作用範圍而言。(註7)

  Ⅰ、「質」的分類

  「精」:指電子Z元素內之特殊功能明顯,而表現於電子「質粒」特性亦顯精純的電子而言。

  「粗」:指電子Z元素內之特殊功能較弱,而表現於電子「質粒」特性顯得粗劣的電子而言。(註8)

  Ⅱ、「能」的分類:

  「強」:指電子中各元素功能受Z元素之影響較大,表現出各元素之「動能」特性較明顯的電子而言。

  「弱」:指電子中各元素功能因受Z元素之影響較小,表現出各元素之「動能」特性較微弱的電子而言。(註9)

◇下圖為「組合電子體的基本通則」(註10)

 

圖文說明:

  (Ⅰ)宇宙意識能量流:在此是指來自宇宙大空間中的集體意識靈流群。(其中包括在各次元空間之和子與和子間在親和往返時的能量傳遞部分,和子以能量型態做為意識投射的能量(靈流)部分,以及和子欲以意識主導方式,改變該次元空間中的組合型態等之龐大意識群。)

  (Ⅱ)有關電子內部結構之關係補述,如按電子結構中各元素的性質而言,實不難得知:由於每一個電子中皆具有Z元素,電質微粒……等各元素之功能與引合力特性。因此,每一個電子必然可與其他電子間,產生不等能量間的引合力關係與組合,進以形成「原子」結構的模式。換言之,電子與電子間的引合關係,基本上是先由和子的參與,或集體意識能量靈流之帶動,與電子中Z元素之微量意識交感,進而喚起Z元素主導電質微粒與H∘O∘渣末的作用功能後,才能發揮電子於初階段中對外界引合其他「電子」產生化學結合之功能特性。

  然而,就形成原子之引合過程而言,由於隨時可交感到來自大宇宙不等能階的意識能量流參與其間,因此容易造成該階段電子在質、能特性上之不同形態與變化過程。例如:當一個電子與另一個電子在引合過程的同時,如其中一個電子內的Z元素功能特別明顯,此時,所能交感到大宇宙意識的能量靈流,因較具影響力,故自然可經由一連串之引合過程,組合出具有生命活動特質之電子體。

  (Ⅲ)由上圖「電子→原子」的發展過程可知:此處因隸屬於《教義》的專用名詞及理論體系部分,與目前科學上所認識的「電子」、「原子」不同,故在此切不可混淆。

  (Ⅳ)複合交錯化合過程:是指教義中的原子,在轉為科學上可驗證的「分子」之前,必須經由無形、有形間連續性複雜化合交錯過程後,才能成為有機或無機之分子結構。(由於此處又涉及到極其複雜之連鎖性轉換流程,一時間實難傳示明確,因此亦暫不多談)

  (Ⅴ)意識能量流A:是指當「原子群」在歷經連續性「複合交錯化合」之過程中,所交感到之能量靈流較偏向具「目的性」的生命意識流。

  (Ⅵ)意識能量流B:是指當「原子群」在歷經連續性「複合交錯化合」之過程中,所交感之能量靈流,雖同樣來自於大宇宙意識能量流,但因較屬於片斷性的意識組合,故表現於有形的組合結果亦較為粗略。

  (Ⅶ)此綜合圖示可說明出:隨著電子→原子→……電子體的變化過程裡,由於電子內其「Z元素」功能特性之發揮,可使表現於外在的組織結構亦趨於複雜化,因此,所能交感到之外界意識能量流自然也更加豐富。(註11)

  總的來說,人類無論能否觀察到「電子體」表現出生命形態,究其根本結構皆來自於最終成分「電子」。

  (待續)

註釋:

1.漢典「滄浪」詞語的解釋zdic.net,擷取日期:113.09.22。

2.氫的同位素尚有氘(原子核內多含1個中子)及氚(原子核內多含2個中子)兩種。把單純物質分割下去,到最後可得到代表該物質的最小個體,即為「分子」。「原子」為「分子」中更細的單位,「原子」中有一帶正電的「原子核」及圍繞在「原子核」周圍的負電子;「原子核」的直徑很小約為「原子」本身直徑的萬分之一,其中有「中子」及「質子」。

3.參閱趙光武,《天人親和真經》講義(二),頁13-16。

4.《新境界》頁13~14。

5.《天人文化聖訓輯》,頁122。

6.《天人文化聖訓輯》,頁123。

7.《天人文化聖訓輯》,頁85。

8.《天人文化聖訓輯》,頁85。

9.《天人文化聖訓輯》,頁86。

10.資料來源,《天人文化聖訓輯》,頁124。

11.《天人文化聖訓輯》,頁124-126。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