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

生活之道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82期 » 生活之道

李敏博  1990-11-25 10:35

台北市掌院李敏博

  我的道號是敏博,從小家教非常嚴,在生活上也注重倫理道德的觀念,遵守三從四德。雖時代隨西方潮流越來越開放,但固有的傳統美德仍保留在我的心裡,以致於我的觀念還是相當保守。

  我廿歲結婚,夫家是個大家庭,有十二個兄弟姊妹。我先生排行老六,大家族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加上人多嘴雜,常有吵架的事情發生,為維持大家的和諧,我每天都膽顫心驚的,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威脅。

  我自己有三個孩子,一男二女,大女兒今年高中畢業。八年前我們搬出了大家庭,獨立在外,我先生是從事餐飲業,自己開餐廳,所以經濟比較寬裕。常在打烊後帶我去吃、喝、玩、樂,吃宵夜、跳舞等,剛開始覺得很新鮮好玩,然而去多了便漸覺乏味。於是我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在那裡?如果人活著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為了食、衣、住、行,那麼生命結束時,又能掌握住什麼?

  有一次到光猛家向他太太借了一本「天聲人語」,裡面有帝教教義「新境界」,闡明宇宙自然蘊化的法則,以及物質和精神轉換的原理,使我認識到人的生命必須經過煅煉,效法仙佛聖賢的精神,不斷地奮鬥,修性修命,擴大精神領域,以及提昇生命的層次,我看了以後產生很大的興趣,因為我心中的疑惑和信仰的問題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原來在我的生命裡缺乏生命的理想。

  於是,我毫不猶豫便皈宗了。皈宗後努力力行四門功課,學習修心養性的生活,我很喜歡人生守則裡的每一個字,字字具有崇高的內涵,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生活規範。皈宗時我選「真」和「和」二字,而事實上實行起來並不簡單。學道必須不斷地提昇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立身處世,並站在個人本位上守本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個人皆具有多重身份,為人父母、為人兒女、丈夫、妻子、老闆、員工……等,每個人必須站在不同的職責上盡本份、盡能力和責任。

  而修道基本上應守住本分,應該在生活中不做壞事,無不良行為,且做人做事常存誠心正意。誠心是我們學道的原動力,缺乏誠心一切皆無法進行。在做事方面,只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發揮誠心,至誠可以化性,可以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力量。

  以我個人的體驗,一直在生活上有各種不同的迴響,在工作上,客人和我之間也建立良好的友情。而在家庭上,我婆婆對我很體貼,小叔以前頑皮搗蛋,現在也明白我當嫂子的苦心,更加尊重我。我小姑嫁到高雄,每次回來總會幫我做家事、拖地,連廁所也刷得乾淨明亮。這可以看出他們已漸漸接受帝教修持法門。其實幸福和快樂是很難下定義的,每個人內心需求不同,而能掌握住自己,常保持內心的清淨,遇到事情時,內心有如泰山般沈穩,事過境遷,心裡不著痕跡,未留下陰影,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我們過去的歲月中,「心」的世界──包括感情、思想、理智、精神和意志力都已有過去的習慣和心靈的記憶,在平常生活中,對於人、事、物,多多少少皆有執著和眷戀,喜好或憎惡。我常問自己能做到把心放下,常持一顆平常心嗎?

  比如,對於人,我們若看到比較投緣、順眼的,就比較喜歡親近,即使對方有點小毛病、小錯誤,也有包容的胸襟。若較不投緣、不順眼的,再怎麼看也不順眼,當遇到事情不能溝通的,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也就比較不能接受,或者某某人又驕傲又神氣,某某人做壞事,是個壞蛋,雖然彼此之間認識,但是偶爾碰面也不太想理會他,不然祗是做個表面功夫打個招呼,這就是分別心的作用反應在行為上。我們學道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對於任何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沒有高低上下之分,而且,我們心裡要明白是非,但是不能有是非:明白善惡,但是不能有善惡。既然,大家有緣互相認識,相逢必是有緣。我們要珍惜此緣,廣結善緣,不造惡緣。不投緣、不順眼的,我們也要接受他。事情不能溝通的或又神氣又驕傲的,我們也要誠誠懇懇的對待他,做錯事,做壞事的,我們心裡明白他的是非善惡,但是不能有他的是非善惡。在過去,我對風塵女郎沒有好感,認為她們好好正當的職業不做,為什麼要從事那種工作,簡直是敗壞道德。但是自從進入帝教接受修持的紀律,我的心胸也漸漸改變了。

  我本身是從事於美容行業的工作,美容師除了職業道德之外,也需要秉持一顆愛心和關懷來對待顧客,我的顧客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是上班婦女,也有風塵女郎,她們時常來我店裡化粧、做臉,有的很年輕,十七、八歲大部分來自於家庭不健全或教育有問題的家庭,有的不想做工,不想以勞力換取報酬,又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就這樣自甘墮落,有的年紀比較大的,卅歲左右,曾經離過婚,為了撫養小孩,不得已下海,有的上班賺錢,提供給同居的男人花用,我心裡明白他們的工作不太好,但是對於他們又很同情,同情他們無知的可憐,糊里糊塗的在燈紅酒綠下生活沈淪而不自覺,又沒有像我們有這麼好的機緣來到帝教修道,也不懂得什麼叫修道,所以我常利用接觸的機會談做人的道理,我相信人先天的本性都不壞,師尊要我們不但要接受好人,也要接受壞人。

  對於事,我們往往以自己的觀念、知識、立場來判斷一件事情,來衡量是非善惡的標準。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你認為你對他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別人覺得你對他並不怎麼樣。同樣一件事,你認為是對的,他卻認為是錯的:你以為你很客觀,又有道理,他覺得你太主觀又沒道理,這就是對立意識,形成彼此之間產生不能溝通的距離,甚至於傷感情、傷和氣。我聽過一位法師演講,曾提到一個人是非善惡的本身就沒有標準,我們怎麼能夠要求別人來附和我們的理想,迎合我們的觀念呢?

  我先生每週六晚上通常都有牌局,我認為打牌是一種不良的習慣,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金錢,勞神又傷財,但他覺得打牌可以和朋友培養感情又可消遣娛樂。而我認為學道、修道是我生命的理想,他覺得那是虛無飄渺的事;這種情形也就是對立意識。後來我漸漸地想通了,每一個入都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也不要刻意的想改變他,就像他也不能夠刻意的改變我一樣,於是我漸從「我執」中得到小小的釋放。

  對於「物」,我們時常看到喜歡的東西,內心就產生了欲望,想要得到甚至於要求講究。有一天,我到顧客的服飾店看中了二套衣服,她打了折扣賣給我,花了伍仟元高高興興買回家去。但當天晚上反省懺悔的時候,突然想到那些非洲挨餓的人們奄奄一息的樣子,我的心裡開始難過起來,自己責備自己太浪費了。兩套可有可無的衣服,可換取多少人免於餓死?從此以後,只要一看到華麗而昂貴的衣服,腦中即浮出「皮包骨的餓殍」,再也不敢作無謂的虛擲。

  天帝教的奮鬥哲學──「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師尊常提醒──「在塵不染塵」,也就是以理性的態度面對生活,以理性的智慧體驗人生,領悟人生。人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煩惱,我們每天反省懺悔的工夫,就是導出自己的問題,導出自己的煩惱出來解決,把心裡打掃乾淨,放下煩惱的時候,也就是放下執著心的時候。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