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

談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85期 » 談心

彰化縣初院/左梁敏寸  1991-02-25 10:15

將凡心煉就道心

一、心是萬事之本源

  自古以來哲學家們,莫不重視「心」的研究。宋儒陸象山說:「此心此理,不容有二」。王陽明亦謂:「心即理也」,並解說哲學所指的「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由此可知「心」只是一個靈覺。只是那天理發生處,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的靈心。同時王陽明還指出「心有主宰」,他說:「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係,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由於我們心中有這個主宰,所以才能「從容自在、酬酢萬變、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而且這所稱的主宰,乃是一片純然天理,一個胎明良知。

  先總統蔣公對「心」的解釋,有四句話,便是「無聲無臭,惟虛惟微,至善至中,寓理帥氣。」他認為「理」與「氣」是附麗於「心」,而受心運用的,「心」亦唯有運用這「理」與「氣」,才能表現「全體大用」和「聖神功化之極」的效能,他又說:「心是運用腦筋與指導五官,至高無上的靈覺,這靈覺,就是良知,亦就是理。」足見這「心」與「理」與「氣」,乃是不可分離,而為人的主宰,及萬事的本源了。

  首席師尊訓示:「劫由人造,必須人化,要化劫端在革心,全視人心的邪正,與行為的善惡而定。」以上都是講「心」就是一個主宰,毋須再外求別個理,也就為善為惡,都發端於「心」的一念。如今挽救三期末劫,化解台灣危機,帝教同奮心理應建立「信、願、行」三要,持志有恒為帝教奮鬥,再奮鬥!而堅定不移信心最為重要。

二、明心性、辨是非

  人的心性,從何而來,其內涵若何,這就要牽涉到宇宙哲學問題,因為人從宇宙來的,人的本性,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因此要想瞭解這心性根源和內涵,首先要瞭解何謂「天」與「天命」。天就是自然的本性,也就是「生生不息」之理,朱子說:「天理就是仁義禮智的總名。」中庸上說:「誠者,天道也。」這就是宇宙的真精神、真生命。宇宙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流動中,惟有此精神與生命乃真實無妄,萬古常新,這誠和智仁勇的真精神,賦予人本性,主於身謂之心,故心與天理是貫通的,天性人性,本是一體,天真無邪之本性。由於後天環境,為事物支配,失去正常尺度的判斷,則生活中貪、瞋、痴三毒迷惑心性,於是陰魔作祟不能自立,進而破壞人的意識系統,產生種種是非顛倒,縱慾於酒色財氣,無法自拔,生起種種惡念與邪行不得不慎。

  尤其今天高度工業社會,人心都充滿了慾望,人人想追求高度物質享受,世俗名利很重,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師尊要求同奮皈師以後,以廿字真言為人生守則,將人的「凡心」返本還原,以廿字一面身體力行,一面洗心滌慮,把一切私慾、私心打掃乾淨,「唯精唯一」是要專一專心,從廿個字中,只要做到一個字,其餘十九個字就會貫通,良心可以永久站在中間,就是「允執厥中」,我們做人能這樣向內心修養,就可恢復先天帶來的赤子之心,明心見性,辨別是非,自然心地光明,智慧湧溢,遠離是非顛倒,使心性開朗,無憂無慮,存心養性,盡性知命,物我一體,樂道順天。

三、凡心煉道心

  首席師尊言:「人生最難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心,修道就是修心,各宗教均以心為修道的總綱。」儒家講正心、誠意、存心養性,執中貫一;道教講修心煉性,抱元守一;佛教講明心見性,萬法歸一;基督教講洗心移性,默禱親一;回教亦講堅心定性,法真返一。首席師尊曾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如何將凡心煉成道心,就把充滿慾望的心,煉得一無所有。以無心、無念、無性、無我為目的,能修到不動心,視榮華富貴如浮雲,酒色財氣如糞土。也就是做到一念不起,萬念俱寂,將凡心(人心)煉成道心,即本心、初心、天心的境界。中國有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便是說明煉心堂奧。

  如何由凡心煉成道心,應切實恪遵首席師尊指示,力行五門功課,最重要如下:

  一、反省懺悔:每天早晚用一杯清水,虔唸廿字真言數遍,邊唸邊想,每一字含意,及自己是否違反,有則改之,無則自勉,唸完喝下。洗心滌慮,用廿字真言來省照內心,拭擦心鏡污染,以先天靈氣改變後天的濁氣,如靜坐班的同奮,則經過靜參的過程,效果會更快更好。

  二、唸皇誥、寶誥:一心不亂,專心一致,以身心為蒼生,念念發慈悲,可以擴大心胸,消除私心、我見,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與宇宙共始終。

  三、 天帝法華上乘昊天靜參心法的自然無為法:靜參口訣,默運祖炁,性命雙修,返本還原,既不守竅觀相,亦不調息運氣,若亡若存,似呼似吸,無念無我,不聞不見,先做煉心功夫,務將此心煉得一無所有,靜坐、煉心,「打掃心上地,坐出性中天。」由凡心(人心)煉成道心。靜坐則清心寡欲,變化氣質,自度度人,超凡入聖,回歸自然,與宇宙合其體。

  一切從「我心」而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固執,不著想,凡事過則無痕,心中不留絲毫蹤影,不受物質引誘,不為環境所支配,喜怒哀樂,隨來隨逝,自可心無其心,則凡心死,道心生。

四、結論:

  孔子曾自述他的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從人心見天心,宋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其理脈絡一貫,都強調人生主宰的重要性,所謂「萬法皆求樂,天心惟有仁。」天帝教是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帝教在世界毀滅將要臨頭之時, 上帝悲憫仁慈,不忍不教而誅,重來地球,應化人間,在台灣寶島復興,為拯救天下蒼生,化延核戰。帝教救劫兩大法寶──皇誥、寶誥,帝教同奮是 上帝使者,可以直接通天,感格天心,以體天心之仁,帝教同奮應恪遵師訓,去私心,存天理,大家心連心,為天下蒼生祈禱,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為化延核劫而奮鬥,世人得救,自然自己才能得救。

  今天談「心」,帝教同奮,應徹底洗面革心,以天心、師心為心,肩負天命,永不退縮,愈挫愈奮,效法師尊九十老人救劫奮鬥精神完成天命。救世人,亦救自己,報效 上帝暨首席師尊、師母。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