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言故事集

廿字真言故事集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90期 » 廿字真言故事集

湯賢萱  1991-07-25 11:10

談公

  凡事都以大眾的立場著眼,以群體的利益為先,就是「公」的精神。它是個人對社會大眾所負的責任與義務。公與私是相對的,因此「公」也可以解釋為「不自私」,所謂「公正」、「公平」、「公理」、「公德」等都屬於無私的德行。

愛人如己 無分你我

  公的精神進一步發揮,就能達到「無我、忘我」及「無分你我」的境界。存救世渡人的心,即能「無我」,也可以說,已經忘掉了自己(小我),他處處為別人打算,沒有私心,沒有自己物質享受的欲望,因而他心胸開闊,能夠捨己為群。反過來說,一個人若只知「有我」,則處處只為自己打算,往往為一己的私欲,矇蔽了善良的本性。

  至於「無分你我」,就是「不分你我」,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沒有任何隔閡、界限,可以和萬物、萬性融合成為一體,而做到愛人如己,兼善天下。

  人我的界限,分得太清楚,每個人都會像離群的孤雁,沒有愛、沒有溫暖,感到寂寞而孤獨。彼此互相猜忌,各懷鬼胎,久而久之可能會失去人性,甚而為各自的利益而發生衝突,爭鬥不已,到了那種地步,又是多麼的可悲,多麼的冷清啊!

  故總統蔣經國先生說:「能先顧到別人的人,人們就會聚集在你的面前。」從這句話裡,我們知道能夠大公無私,凡事以對方利益或社會大眾為前提的人,必定會博得眾人的敬愛。因為「我為人人、人人也為我」,不是嗎?其次若能隨時隨地散發出光與熱,溫暖別人,照亮別人,相信別人也將給予應有的回饋。他廣結善緣,隨遇善神,因此在人生的旅程上,展現眼前的是一條平坦而康莊的大道,事事亦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隨時隨地 培養公德

  小朋友!如何才能夠培養「公」字的德行呢?

  第一、在消極方面:便是不妨害公共的利益。如不破壞公物、不亂拋紙屑、不隨地倒垃圾、不擾亂公共秩序等。希望小同奮們,能確實實行人生守則,並且早晚做好懺悔反省的工夫,把美好的德行完全保留下來,記在心裡,做為日後待人處事的規範,長此以往,方能培養「公」字的精神。

  第二、在積極方面:是為大眾謀共同的福利。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注意「公」德的實踐,幫助他人,熱心服務,做一位堂堂正正守法善良的好國民。

  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有豐盈的收穫。「公」德心的培養是在平日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從小培功立德將來個個正氣十足,大公無私,能為帝教的宏揚,以及救劫的使命貢獻你的心力。

  目前的社會,功利主義盛行,道德淪喪,人心險惡,可說是醞釀「私心」的溫床,但願帝教的小同奮們,個個發揮「公」德心,並且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常常跟隨父母到教院來共同奮鬥,為開闢台灣這一片安樂土而盡一己之力。請切記古人說的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故事舉例(一)

非洲之父──史懷哲博士

  西元一九一三年,一位年輕的醫生,帶著他的妻子,來到赤道非洲的隆巴瑞尼。當他抵達那個荒僻的森林時,只有一間破舊的雞棚能當做診療室使用。但是,每天卻擠滿了患病求治的土人,這些病患在他耐心的治療之後,都一一的康復了,因此,很快就獲得土人的歡迎與信賴。過了幾個月之後,他才蓋好一幢鐵皮房子,屋頂用棕櫚樹葉覆蓋著,裡面有小小的診療室、手術室,另外還蓋了些大的竹房子當病房。從此之後,他在這裡渡過了壯年、中年、老年,五十多年的歲月裡,他犧牲了文明世界裡所有物質的享受,而把精力全數奉獻給非洲土人,他一直照顧著他們的身體和保護他們的生命。

  這位善良仁慈的醫生,就是被稱為「非洲之父」、「叢林醫生」的史懷哲博士。他是德國人,生長在宗教和音樂氣氛濃厚的家庭裡,從小生活舒適而優裕,但是,他看到周圍這麼多人,在貧困、痛苦的生活裡掙扎,就立志要奉獻自己,去幫助別人。所以,他在三十歲那年,便放棄了一切工作,開始接受七年的醫學教育,然後,不顧親友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到蠻荒的叢林裡,為那些苦難的非洲土人服務。

  史懷哲到隆巴瑞尼的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接到法國的通告,被法國人當成俘虜,送進集中營,在集中營裡,他仍然負起給全營人治病的責任,盡力解決他們的困難。

  一年之後,他被釋放了,他回到德國,在市立醫院當醫生,同時,他仍然忘不了非洲,他知道那些非洲土人,多麼需要幫助。於是他開始積蓄錢財,作為將來到非洲設立醫院的費用。

  一九二四年,史懷哲終於又回到闊別七年的隆巴瑞尼。他整修原來的醫院,上午當醫生替病人治病,下午就當蓋房子的工人,花了一年的時間,醫院總算修建好了。

  為了容納更多的病患,他又費了兩年的工夫,再擴建病房,兩年後,終於落成了,病患們都搬到新房子裡去住,他們很高興的對史懷哲醫生說:「大夫,這是一棟很好的房子啊!」史懷哲感動得流淚說:「我的病人,現在總算住進了人所應該住的房子裡。」

  當史懷哲把醫院安置好了之後,他為了找更多的醫生和護士,在歐洲各地奔走,他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終於感動了許多人,他們願意支持他,並且願意付出愛心替非洲土人服務。當史懷哲回到非洲的時候,帶了三位醫生和六位護士一同回去。從此,醫院的設備漸漸充實,病人所需的藥品和營養品也能充分供給,病人也獲得更好的照顧,隆巴瑞尼終於擁有一間很好的醫院了。

  各位小朋友,這位善良、仁慈的老醫生,在九十歲那年逝世於非洲,他的一生都是犧牲自己而為苦難的人類服務,他捨己為群的偉大人格,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和懷念。

故事舉例(二)

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宋朝的范文正公所立下的志願,由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范仲淹是個捨己為群、大公無私、胸懷開闊的人。

  范文正公自幼孤貧,因此,當他顯貴之後,想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貧困和折磨。也就特別能夠體會貧苦人家的窘境,他生活儉樸,卻將自己的薪俸儲蓄起來,在他故鄉城外買了良田千畝,取名叫「義田」,用來周濟貧民。他的義舉義行感動了當時所有的人,所以在他死後,凡受過他恩惠的人,沒有不傷感的。

  他鎮守邊疆,對士兵愛護有加,甚至比對自己的親人還要盡心,只要看到部隊裡有肯上進的士兵,都設法提拔他們。像狄青、郭逵能夠成為智勇雙全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教導提拔起來的。

  在范仲淹門下受業,而成為國家重臣的,除了上面兩人之外,還有很多,他們都有個特點,就是儉樸、清廉、忠直,能夠愛惜百姓,像歐陽修、韓琦等人,無不受了他的影響,到後來都做了國家的首相大臣。個個直言敢諫,清正廉明。

  當他六十多歲的時侯,仍舊不為自己打算,他在青州任內,用他全副的精神為地方謀福利。有一年天旱不雨,井河都乾涸無水,因此疾病叢生。文正公為民向天祈福消災。第二天,忽然在城西的一道溪水邊噴出一道清泉,百姓們見了,覺得非常奇怪,大家爭相汲水飲用,想不到一個個病都好了。當地百姓認為范文正公的誠心感動天地,便把這道泉水命名為「范公泉」,至今青州還有那道泉水。醫家常去汲泉中的水來製藥丸,號為「青州白丸子」。

  范仲淹這種無私的行為,以及他惠及人民的德政,無論是他治過的州郡,或是在夷羌的邊境上,人們為了感激他,都給他立生祠。有一件事可以證明他的捨己為人的偉大處,那就是他在青州下任,病死在途中以後,他的家人,竟然沒有錢來給他買棺材。各位小朋友,試想,一個專門佈施給別人的人,死了之後,竟然買不起棺材,豈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何況他的官階,在那時已經是朝廷的重臣了。尤其宋朝的文官,待遇最優厚呢!像范仲淹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怎不令人敬仰呢!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