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教經典研究 天人親和真經

天帝教經典研究 天人親和真經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92期 » 天帝教經典研究 天人親和真經

維生樞機講述 熊敏晨整理  1991-09-25 11:30

  一、帝教經典的特色

  先天語言──此點是與五教經典最大差異之處,非如是我聞之佛曰、子曰等後人記錄。

  樸實古拙──沒有華麗的文辭,因為屬於先天語言。

  沒有虛幻理想的境界──如太虛幻境、天國、極樂世界的堆金砌銀的七寶樓臺。

  沒有悲觀的觀念──積極進取鼓勵奮發向上,是入世而非出世。

  由以上特色可知,研究本教經典時絕不能與其他宗教經典相提並論。

  二、本教經典頒佈時間順序(以下均為維生樞機侍光抄錄)

 寶誥──三十一年三月,時值首席師尊與黃震遐研究教義同時頒佈。

 大同、平等、奮鬥真經──三十三年十月。

 北斗徵祥真經──三十四年九月。

 天人親和真經──三十五年元月。

  研究經典應由逆序倒回去研究,在後頒佈先研究的過程中,能帶領同奮走回原來歷史。

  三、三種本教經典分類:

  記錄型:寶誥

  演說型:平等、奮鬥真經及北斗徵祥真經

  辯證型:大同真經、天人親和真經。辯證型即為說理型,尤以大同篇真經更為顯著。

  四、天人親和真經研究

  甲、頒佈時間:民國三十五年元月,維生樞機臨去上海上大學前,媒壓至西安光殿歷時四小時侍光恭錄下來。

  乙、型態:有辯證順序的純說理形式。

  丙、方式:為崇道教主與天人教主(三期主宰)之對話。

  丁、內容:是教義真實圓滿的理論與觀念,為教義後續的另一部份,顯然有補充教義之意義。

(一)本經常見名詞解釋:

   質──本體

  基──境界

  倫──秩序、系統。

  迹──行為

  衡──(1)觀察、(2)均衡。

  勝──超越、不可計量。

(二)天言:本經之首句,與「如是我聞」不同者亦屬指出來源。

   教主升座曰:「浩浩無痕、清清天際、美偉大哉,覆幬載寧之中,咸含生和、苗萌十大天人、貫繫連氣,無為之有為。」崇道主宰進而請示天人教主:「是大天際,無痕無跡,是生之和,妙運其若,含生十大天人,是義名深,昧茅莫悟,敢請申詳。」,本經因而由「咸含生和,苗萌十大天人」二句引發討論的開始,意即「生、和是整個宇宙歸結而出動與和的自然規律,但『含生十大天人』中的先天法則與後天法則是個什麼樣的關係?」

   教主曰:「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十大天人」──整個宇宙間的萬象萬物均是由兩大勝善、十大天人演生而出。

(三)「二大勝善,曰同曰異,質以輕濁、橫以微重、質若滄浪、衡若鴻泰,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因是四善,有名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復名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復名異氣是求,同氣是離」。

  △勝善──應作超越體、對立體、基本因解。

  (1)二大勝善:一為「同」一為「異」

  (2)因是四善:從二大勝善中同異的變遷後所產生的四大現象,以清濁輕重為四個中心。

  A.「質以輕濁(本體如是輕濁者),衡以微重(觀察它則有微重兩種現象),質若滄浪(本體若是滄浪,就好比液體、氣體),衡若鴻泰(本體若如鴻泰固定不動,就好比固體),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於是產生清、濁、微、重四種現象)。

  B.由四善與二勝善間的調和運作,於同、異中產生清、濁、輕、重四種現象(如圖)

  接著產生同清、同濁、同輕、同重、異清、異濁、異輕、異重八個變化,因此,由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觀念衍伸,可得到第一階段的了解。

  (3)由四善導引出三個規律(定理):

   1.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同引異排、絕對的,由吸引力造成,可稱之為親律(心)。

   2.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同樣的力量相平衡為合,不同的力量相排列為分,亦即是種中性現象的調和關係,是親律與和律間的中間地帶,稱之為中性律(神)。

   3.異氣是求、同氣是離──同排異引、相對的,是一種自然法則之運動規律,可稱之為和律(物)。

  (4)「宇間因其二大勝善,生和十大天人」由前述所言,宇宙間因同、異的二大勝善,發展出這許多規律,根據這許多規律,形成了十大天人。

(四)十大天人分類標準:

  天帝教教義以人為本位,廣義的十大天人,除聖、凡以外,由人往下推有和凡、飛和凡、藏生凡、非藏生凡、基動凡、動凡、基靜凡、靜凡八級,由人往上推有和聖、飛和聖、藏生聖、非藏生聖、基動聖、動聖、基靜聖、靜聖八級,另外人類的周遭亦可以此類推成為八級人。

  因此,從教義觀點來看,觀察萬象萬物不論胎卵濕化均俱備著不同等級的生命,連物質最微細物質點均有生命及精神性,因之凡眼睛所能見之宇宙本體均具生命,宇宙因之是為流行生命的廣場。

  知、行、覺、能構成四個完全不同層次,即是評斷萬象萬物生命觀察之標準,以此來分十大天人。

  A.知、行

   1.a.未知而行──盲動。b.有知無行。c.知行完全不能配合。三者均屬未知。

   2.知為行之根、行為知之實,因之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如車之二輪、鳥之二翼,不能偏廢,是相互依存,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落實。

   3.知行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知之真切篤實之處就是行,行之明覺精察之處就是知。

  B.能:本身有種在行與知合作中而激發之創造心。

   1.創造──通過內斂而外放,如發條理論,將發條內轉到極點,通過外推變成一種能量,由內轉到外推。

   2.激發──是內在與生俱來的功能,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將之激發出來,如彈簧理論,即「不搏不躍、不激不發」。

  C.覺

   1.本能的覺:這種「覺」常易被蒙蔽,如「一靈常照之覺」,稱之為正覺。唯有透過反省工夫加強正覺,這是由內在散放而產生,只有人才具有此種本能。

   2.觸覺:是外環境所給予的刺激,在比人還低等的植物中可顯見,如含羞草。

(五)何謂十大天人:

  天人之質衡、權於知行──十大天人的本體觀察,首先從知、行中去分別:

  1.靜凡:有知無形、日月之異、基化而行,若斯蘊覆積礦──埋在深處底下的礦物,不能感受其生命力。

  2.基靜凡:有生和、有知和、親而化、伏而行──如玉,靠近身體時可感受其生命力。

  △以上兩者均不露生命現象者,屬礦物類,卻具有著生機。

  3.動凡:有知有行、日日以進,若斯山巖天石──如綠蟲(又名眼藻、裸藻)具有動、植物之特性,以每年、每月為計時單位成長。

  4.基動凡:有和有知、緩而行、日而壽、莫年而鑑、莫壽以視──不能用年來判斷,是超越時空性的緩慢成長,如細菌、病菌、蠱,可在人體與金屬上存在。

  △以上二者均屬微生物,微露出生命現象。

  5.非藏生凡:有知有行、春生冬藏、暮朝無時,若斯原花嶺草,春氣以為朝、冬斂以為夕、寄偶張宇中──植物類,可暫分為草本植物。

  6.藏生凡:有知有行,且有覺無耐,壽時有節,有知、有能、有行,日恆其態,月無異形,若松柏之青,竹之潔,更間壽世──可暫分為木本植物。

  △以上二者均屬植物類,均已顯示其生命的現象。

  ▲以上六種天人結論:質有知、衡有行,是質平等,是衡上下爾。

  7.飛和凡: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察伏上下,知能有質,行動是衡──屬動物類,具完全生命。

  8.和凡:僅管窺洞悉於朝暮,是名有知有行,覺窺微,動有致,靜有思,袒前持後,知能同行──屬動物類,具完全生命。

  △飛和凡、和凡之結論:以覺為嗅、以音為聲、質等衡權、基原生和爾。

   9.人:慧銳智度、致利致行,是名凡,亦即人,質衡等、天人原生──

  A.「慧銳智度」:「慧」為動詞,「銳智度」為名詞,將知、行、能、覺匯集在一起形成一種能力稱為「銳智度」。「銳」是最上乘的修道觀念,一般可通「睿」,但從道的觀點來看,把人的道根分成兩種根器:(1)銳根──,一點就通,很容易修道成功:(2)鈍根──遲鈍。而「慧」之本質是圓滿成熟的匯集,綜上所言,「慧銳智度」即是知、行、能、覺圓滿成熟的匯集,在人身上處處可以體現出來。

  B.「致利致行」:同「慧銳智度」的分段法,「致」為動詞,「利致行」為名詞,即匯集了知、行、能、覺,朝著最高至真、至善、至美人生價值的方向去追求。

   1.因此凡是能將知、行、能、覺形成一種能力並能切切實實去推動實行的則稱作凡,即人。如果有這種能力卻不徹底奮鬥(致利致行),則這一切都成為空談。若能慧銳智度、致利致行則能進入超凡倫(聖)的境界。

   2.聖:慧超凡倫、覺與知能、銳智度致,以名知能同行──

  A.「慧超凡倫、覺與知能」──能夠成熟圓滿的匯集並且超越前述九大天人的特性,基本上是以覺做為主導,領導知與能。

  B.「銳致度致」──人最高境界之特性都能夠充份發揮,也就是知能同行,發揮知與能最高超越之功能。

  C.「知能同行」──知道又能行動。

  因此聖與凡最大的區分即是正覺,而且是知能同行,一般的能是激發性、創造性的,聖的能是內轉外推不斷進行的能,一般人外放後便不再做內聚工夫,如坐功好,則半年不坐,外推力量已消失再來內聚,功夫只有重頭再來。聖能將內在所產生的正覺功能,把知與能不斷聚煉發展,形成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便足以超凡倫,故聖本身具有超凡倫的覺與知、能。而超凡倫是要不斷的修持才能超越人的境界,但除超凡倫外,不能救劫、救世,為整個世界、宇宙服務,這種聖就無法達到銳智度致及知能同行的境界。

  如地仙具有超凡倫的覺與知能,也能銳智度致,但因無法行,無法了願完成使命,功德簿上無從記錄,難能證得大羅金仙,因此許多宗教徒完全出世,將入世關係洗得一乾二淨,修成後頂多不過是地仙,仍得回到紅塵培功立德,了緣了願。所以聖的境界決定在知能同行,如有覺與知能,銳致度致,而不能知能同行,則以八級聖來說,是最低層次之聖,即靜聖。它的理由就是我所談的「內轉外推」的發條理論,修持就是「內轉」,內轉至極,發條會斷裂。功德就是「外推」。因之,必須不斷內轉、不斷外推。才能成為超凡的聖。

  附註:

   1.職能之神──即應元之神,本身具有行的能力,在不斷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去了願。

   2.無形界神的層次:見寶誥第卅五頁天樞總聖誥:對先天諸神層次之總結。

  A.散仙祖、逍遙佛、天樞諸上真──先天神第一個層次,逍遙自在的境界。

  B.極樂主、太虛王、三界十方無極逍遙諸散仙。

  C.如如佛.、勞勞尊、如如不動觀世音。

  D.玉石人、金剛神、妙哉善哉大天尊。

(六)十大天人的發展與修持(第六頁)

  原文:「十大天人.,其質亦等,衡其氣量,引求悖離之故。或凡者,氣衡輕,引惟高,求得彌明和子,合為體魄。得質銳智體,慧生其用,足其能足,以體為仁,以仁合真、若有藏生凡,以至非藏生凡,動凡靜凡、一切無名凡,苟得其高明彌遠之和子無離。動於跡、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其靜亦苦,其動惟艱,苟尤無間,亦實無間,因其等等故。親其和,引其求,怠其質,危其行。是諸有行有動,有知有慧,足銳足都,是翊十大天人。」與第八、九頁「人體之道、與天無異……至柔之剛是名親」前後對照,可了解親和真經中所談之修持工夫相互呼應。以下重點說明:

  (1)或凡者、氣衡輕、引惟高、求得彌明和子、合為體魄──凡人如果修煉至氣質好,磁場功能高時,可以引來聖之境界的高級和子(本教稱原靈)天人合體。這是指一般宗教徒,然本教與眾不同之處即是可由神媒找回愿靈與原人合靈。

  (2)一切無名凡,苟得其高明彌遠之和子無離,動於跡,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故然修持到與原靈合一得到彌遠和子合體後,有四個重要觀念,即動於跡、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才能持續維持。

   1.動於跡──動則有功,是動於跡之重要觀念,雲龍至聖誦玉皇心印妙經、蕭師公誦廿字真言、師尊誦皇誥而證道,皆是印證動於跡之觀念。

   2.放其萌──放下心理所有想法,即煉心、煉性。

   3.強其化──加強一切作為,亦可說超越的修持鍛鍊。

   4.實其質──充實和子與電子之本能,要實其質唯有透過前三者才能達到一得永得的效果。

  如將原靈比喻為試管嬰兒,試管嬰兒放入母體後(原靈合體),自己不加以培養(培功立德),必然會萎縮或流產。

  (3)其靜亦苦(非常寂寞、靜寂),其動惟艱(做得好艱苦,如師尊坐破蒲團、磨穿膝蓋),苟尤無間(只有時間持續不斷),亦實無間(才能超越無間,即空間)。

  (4)親其和(最後得到親和能力),引其求(達到所希望境界),怠其質(改換體質),危其行(行動慢慢提昇)。

  (5)結論:是諸有行有動(有行就要動),有知有慧(智慧能夠成熟),足銳足都(至善至美),是翊十大天人(則能超越十大天人)。

(七)第九頁談到有關誦誥部份,第十頁談到如何將親和力推廣至鄰居、朋友,周遭環境之境界,同奮可自行參研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