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靜老人的安貧樂道思想

涵靜老人的安貧樂道思想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3期 » 涵靜老人的安貧樂道思想

梁靜佈  1995-12-25 11:30

  歲值紀念本師天帝教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證道之「心齋年」,凡我同奮皆應虔心追思師尊駐世時一切的言教、身教及心教,仰體師心,稟承師志,共同奮鬥,弘揚帝德,完成第三天命─「化延核戰毀滅浩劫,促進三民主義早日統一中國」,躋民族、世界於和平之境,庶幾可以告慰師尊於無形,亦無忝為帝教之同奮。

  壹、前言

  回顧師尊一生行止,不論所遇何事,身處何境,皆能率性以為,直道而行,百折不撓,其卓持正見,奮鬥到底之毅力與精神,可謂舉世難有其匹。至於師尊之修道歷程與心法內涵,即如師尊自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於一切工夫要訣,早已洩盡天機、悉心傳授,更絕無一絲玄秘,而愚魯如我輩者,亦唯能勉力效法,亦難以望其項背,誠如師尊所言:

  「極初行年九十有三,以三分之二人生歲月,踵武吾師,為天下蒼生,為 帝教真道,創教弘法,立身行道而奮鬥。個人之生死、家庭、名利、毀譽,早已棄諸物外,因吾師有形、無形長相左右,不斷策勵、誘導,幸免隕越。」

 

  可見師尊實已將一己之生命全部投入宏教救劫,真正做到「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為同奮樹立永世不朽的奮鬥楷模。際此世局混沌,海峽兩岸命運關鍵時機,吾人尤應謹記師訓,戮力奮鬥,共了天命。為了使同奮能更進一步瞭解師尊行誼與精神,本文嘗試專就師尊一生樂道安貧之奮鬥事蹟,予以深入探討,冀能藉此彰顯師尊一貫之修持態度,使吾人更易經由認識而效法其精神。

  一般而言,所謂「安貧樂道」,或常予人安於物質生活之匱乏,而能樂於追求真理之理解,實則未必如此,因其涵義原有層次之差異,可視狀況之不同而給予。簡言之,能安貧者未必能樂道,其能謹守本分,不以貧窮踰矩犯禁,乃明哲保身之道,已合乎基本之道德要求;倘能進而「樂道」,殊為不易。反之,樂道者若無法堅持奮鬥、勇猛精進,亦未必能茹苦含辛,久安於貧困,而難免萌生退志,此固因人生而有欲,實非人人皆可突破,是故真能「安貧樂道」者,可謂幾希!

  倘能進而再深味其所樂之「道」,究屬自修自了獨善其身之道,抑為兼善天下、普濟蒼生之大道,則其間之差別不啻霄壤,豈可不嚴加辨明,而知所崇仰取法乎?

  貳、安貧樂道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關於師尊奮鬥精神之形成與力量之泉源及其所受之影響,師尊在《新境界》中,曾有一段極為扼要的自我剖析:

  「極初幼年失怙,秉承家庭傳統信仰,慈母愷切薰陶,懍於立己立人之道,無不包涵於宗教哲理之中。繼而服務社會,飽經歷鍊,了悟人生,遇師化度,時有無形靈力之引導,這是高度空間仙佛聖尊驅使陽質射線給予我之感應,而促進道心日益堅定,毅然放棄塵俗活動,從事宗教哲學之研究,行道救世,隨分報國。直到歸隱山林,以至「新境界」行將完成之日,其能毀家精進探求究竟,始終抱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一貫精神,實由此宇宙陽質射線之感應,即是天地間正氣的親和,即是神媒壓挾護植之力,這種力量驅使吾勇往直前,不能自己。」

 

  由此段說明,可以將其概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一)秉承家庭傳統信仰

  (二)慈母於宗教哲理之剴切薰陶

  (三)社會歷練之了悟

  (四)恩師化度

  (五)無形靈力之引導與顯化

  此外,因師尊亦曾於各種場合感謝師母全力支持、配合,故宜補充

  (六)賢妻力助,道侶天成。

  以下即據此六個層面,分別對師尊一生安貧樂道之奮鬥精神及事蹟,進行實際的探究與瞭解:

 

  (一)秉承家庭傳統信仰

  首席師尊誠乃天縱之神聖,然其一切思想行為及道德觀念、價值標準,亦必自幼於家庭生活逐漸濡染而來,關於師尊之家族與家風,張九如先生於「李涵靜先生六十壽敘」一文中,有過深入而梗概之介紹:

  玉階先生號涵靜,常州人也。……曾祖嶽公歲科兩試皆高第,能詩詞。祖伯房公宰諸暨,剛正廉敏,以開倉賑災坐劾,沒於位,貧無以為殮,民殮之若父。父德臣公痛父所遇,釋褐不仕,扁其居曰:耕樂堂。

 

  連續兩代仕宦竟窮困至無以為殮,可知師尊祖先為官之清廉。又伯房公不忍災民受苦,甘冒受劾之風險開倉賑災,其仁慈胸襟可見一斑。更難能可貴者,遭此奇禍之後,德臣公竟毫不以家貧為意,仍一秉安貧樂道之清正家風,即使絕意仕進,亦未有任何營求財富之舉,僅在祖宅以耕樂自誓,而實際上所居唯四合庭院,無寸土可耕,所耕者實為子子孫孫方寸之間的「心田」也。可知李氏祖先具有重道輕財之祖風。這種不重錢財的態度,在師尊訓誨子孫時同樣表露無遺:

  「我自祖父手中所繼承僅為兩籍,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陰騭文》,這正是祖父諭示我們李氏,多積德,少積財。我永遠不會傳承任何物質的遺產給你們的!」

 

  身為李氏子孫的師尊秉承不置恆產的祖訓,並且身體力行,少年即知節用積蓄,廣印《感應篇》、《陰騭文》以普渡人心,由此益知師尊安貧道樂道之操持,實直接承受祖訓而來。

 

  (二)慈母於宗教哲理之愷切薰陶

  師尊幼年喪父,由母親劉太夫人掬養調教,其日後之行止、思想,自然深受母教之影響,據師尊自述:

  及歸光嚴,持家操作,固守「耕樂」之則,安貧樂道,常得布衣蔬食之樂。

 

  太師母除以德臣公所遺二書,闡明「慎獨」、「謹行」之重要外,於平日生活亦極為留心,尤其嚴於義利之辨,與「涵養」、「省察」之教,以便幫助師尊藩籬馳騖飛揚之心。尤其難得者,太師母身兼慈母嚴父,潛研各教經典,卓然有感,且深明大義,聞師尊受命前往西北宏教之初,不僅不為親情羈絆,反而鼓勵師尊勿為功利而小天地,應到民族發祥地居住,並開示最好遇機入山靜修,致力研究天人之學。久受慈母宗教哲理薰陶的師尊當能體會箇中深意,遂毅然領命排除萬難,前往尚屬邊陲落後地帶的西安,正式開啟辦道的事業。推究當年倘非太師母之適時曉以義理,予以慰解,孝順若師尊者,勢必面臨嚴重的親情考驗。因此可知師尊能有日後之成就,與其所受慈母之庭訓,有著極為直接而密切的關聯。換言之,師尊所受之家庭教育,實完全側重於修持為人方面,與其祖訓一般,可採「安貧樂道」概括之。唯此時期所樂之「道」已朝更高層次,普濟眾生,兼善天下的辦道方向發展,而不限於內修功夫之講求。此點尤具積極意義。

 

  (三)社會歷練之了悟

  師尊固然生長於祖德深厚之家族,復受慈母之苦心提攜,自幼即已經由家庭教育,培育出淡泊名利、樂道安貧之修持態度,然猶未真正歷經人世風浪之鍛鍊,縱然已有為善之心願與印贈善書之善行,然仍有待真實社會人事之淬煉、磨考,以鍛鍊其心志,誠如孟子所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修道、成道必經之路,唯有通過嚴酷的重重考驗,才能成就不凡之道行,證諸師尊之社會經歷,亦無一不與孟子之言相符,舉其犖犖大者,試言之如下:

  1、參與五四運動,主持正義,振奮人心,喚醒國魂。民國七年,師尊轉入當年富有革命精神的最高學府吳淞中國公學就讀,故其早年即深受革命精神與三民主義文化之薰陶。次年北京「五四」運動興起;上海學生熱烈響應,師尊受推為該校分會會長,嗣後與端木愷、潘公展等人籌組上海學生聯合會,膺任總務部部長,支持北京學生之愛國主張,通電全國,反對北京簽訂對德和約,並發動上海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愛國輿論及抗爭活動,風起雲湧,終於迫使北京政府屈服,下令負責對日外交之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免職,並訓令巴黎和會代表,拒簽對德和約,以平息公憤。

  2、民國十六年三月師尊出任上海特別市政府農工商局長潘公展秘書,八月復受派兼任勞資調節委員會主席委員,負責仲裁全市勞資糾紛,以其處事公正,深獲勞資雙方折服,使共產黨無從挑撥,故被列入暗殺名單之首,必除之而後快。

  3、其後師尊又任財政部宋子文簡任秘書,奉命起草稅法,完全國民革命政府成立以來第一部稅法草案。

  綜合上述幾項重要事蹟與經歷,涵蓋十年有餘,正值師尊青壯之年,不論是「五四」時期慷慨義憤、熱血澎湃的愛國行動,或如出任公職協調勞資衝突,折衝人事,抑或與共黨周旋,出生入死,在在皆直接置身於狂風怒濤之中。此時期師尊的物質生活縱然無虞匱乏,卻未曾墮入社會誘惑,依然保持一貫「安貧樂道」之態度,反而更進一步將其胸懷擴充於國家層面,行兼善天下的入世之道,又以個性耿介之故,剛正不阿,面對共黨暗殺威脅,仍然不屈不撓,原來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早已勘破生死關,具有殉道的高尚情操與心理準備。師尊為官期間曾以「三不老人」自命,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誠為師尊應世修持,凜然風骨之最佳寫照。這種精神在其一生思想言行中可謂隨處呈現,堪稱師尊道風之重要特質。由此亦可知「安貧」固為師尊修道之基本態度,而實則「樂道」方為其奮鬥力量之主要動力來源,歷經國家動盪、內憂外患、社會紊亂、人心浮動的時局,無疑地更激發師尊「修道務須救國」的使命感,培養出承擔大我生命的修道格局,此點或與師尊所稱之了悟內容,有某種程度上之契合。

 

  (四)恩師化度

  民國十九年冬,師尊得無形媒壓,於南京晉謁蕭師公,一見如故,遂皈依入教,蒙師賜道名「極初」,從此以身許道,以創立「上海特別市宗教哲學研究社」為己任,幾經奔走,終於民國廿二年冬成立,其後復影響大江南北,相繼成立「宗教哲學研究社」。此為師尊正式邁入宗教修持法門之關鍵時期,此後方全心致力於推展宗教理念與活動,朝「宏教救劫」之路邁進。

  翌年夏奉命參加天德聖教全國師資訓練班之百日閉關,親沐師恩,於修煉、道法之要義更為精進;其後終得慈母、賢妻之深明大義,克服人道上重重困難,毅然力辭財政部長秘書一職,放棄現實功名富貴,謹遵天命,前往西北陝甘各省,常駐西安為西北宏教開導師。

  在師尊與蕭師公相處期間,除了講授修道之學外,另有一事對師尊影響頗深,即民國廿七年蕭師公於漢口石林救劫法會上,眼見劫運難挽,而行劫迫在眉睫,不忍生靈塗炭,遂命王天君焚毀劫冊,願以己身承擔眾生共業。此一逆天之舉在當時可謂震動三曹,致有封靈一炁宗主遭謫降,主宰地曹之說。這種不惜犧牲個人功果以求拯救蒼生的大慈悲,直接為師尊的修道提供了更崇高的取法模式,誠如師尊自道:

  本教唸皇誥運動可以改變天上原已安排好的行劫方案,我是違天行事,不惜靈肉奉獻,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了五十億人類,關係到天下蒼生的命運,這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實證,也是天上人間的大事,一切後世自有定論。

 

  由此可知師尊實已完全領受恩師在思想言行上一貫捨身奮鬥的救劫精神,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今又以承擔中華共業請命回天,於無形中持續奮鬥,其誓願之宏深,又豈是一般安貧樂道之自了修行可以望其項背?師尊既已全然「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一己之功果尚且不惜,遑論修行之樂?如果真有快慰之處,也該是完成天命,拯億民於水火,出離劫運,達於「三期三同」終極目標之時。

 

  (五)無形靈力之引導與顯化

  師尊於《新境界》緒論中強調時有無形靈力之引導,予以正氣之親和與感應,即為神媒所施予壓挾護植之力,驅使其「勇往直前,不能自己」,正如師尊所言,在其修持過程中,此類經驗與感應不勝枚舉。這類來自無形的引導力量,經常提供適時的有力支援,對於促進師尊之道心堅定,捨棄塵俗,從事宗教事業,無疑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茲舉其較具有代表性之事例如后:

  (一)華山時代:

  1、民國廿六年夏曆六月初一日,師尊謹守天命,攜眷隱居華山白雲峰,當晚因感啟示,賦七律一首,有「烽燧將傳獨隱憂」句。不五日蘆溝橋事變爆發,開啟中日大戰浩劫,始大悟 上帝傳諭「大劫臨頭,國難將興」之預示應驗。

  2、民國廿七年春,日軍佔冀、陝交界風陵渡口,砲轟潼關,奉 天帝指示,吟詩慰贈胡宗南將軍,有「早奉天公賜合同,一方淨土留關中」句,果然至抗戰勝利,關中地區始終無恙。

  3、民國廿七年夏於靜坐祈禱後,大膽函覆隴海鐵路指揮官周嘯潮,將於三日內降濃霧助其搶修砲毀之潼關鐵橋,以利軍車東行增援行動,其後果然得雲龍至聖、性空祖師之助,圓滿達成。

  4、山居期間,奉 天帝之命,將日軍在華北、長江、珠江軍情及部署,提供胡宗南將軍參考,曾獲謝函云:「先生遊心物外,冥契五中,心靈與造化參通,精神合天地交感,凡所啟示,均有端倪……。」

  (二)復興基地期間

  民國三十八年美國杜魯門政府對我政府採洗手政策,國內中樞無領導中心,唯台海天塹阻隔共軍威脅,風雨飄搖,人心惶惶,師尊應友好之請,為了喚起八百萬軍民誓與台灣共存之決心,於至誠祈禱靜觀之後,發表時勢預測,包括(1)世運之轉變,(2)據點之轉變形勢,(3)台灣之前途,(4)天命仍在蔣公。師尊當年憑著一腔熱血,靈感啟示,透露天機以安定人心,團結軍民,其後果然一一得到事實之驗證。

  經由不斷的祈禱、感應與驗證,師尊在無形靈力引導下行道、辦道,拯救末劫,奮鬥不懈,絕不因時代之變遷而稍變,這點在他祝賀恩師華誕文中寫道:「六十年來,時代在變,一切在變,極初之心道心不變,我信仰 上帝之誠,一天比一天堅定。」於此對師尊道心堅定,實可有更深入之體認。

 

  (六)賢妻力助,道侶天成

  在《給耕樂堂李氏子孫的一封家書》中,有一段四位樞機的心聲:

  任何一位成功的人的背後,一定有一位成功的女人。如果父親是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兄弟有任何一點一滴的成就,那位成功的女人,我們願意齊聲歸諸於我們的母親。

 

  正如四位樞機所說,師母在師尊整個修道歷程中,確實扮演了絕對重要的角色,這點在師尊敘述當年受天命上華山之因緣時,曾坦誠表示:

  當年上華山前,我是財政部在西北的鹽務特派員,薪水五百二十袁大頭,奉命於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初一上華山,將現實功名富貴犧牲,我上華山,若非師母同意也不會去,因此我有今天也是師母的功勞,師母當時表示:「你到那裡,我就去那裡。」

 

  又在給蕭師公的祝壽文中回憶當時師母願意支持師尊至華山的情景。

  不料女弟子過純華深明大義,希望玉階放棄現實功名富貴,全家願意前往西安,謹遵天命,過著修道清苦生活。

 

  自民國十三年師尊與師母締結良緣開始,在師母苦心照料之下,不論人道、天道,皆予師尊全然地配合,身兼內助、道侶,特具慧根與毅力,陪伴師尊走過艱辛與風霜,不計代價地協助師尊辦道,以完成師尊之天命為己任,其胸懷之開闊,勤儉持家之婦德與無私無怨之至情,正是師尊成道之重要助力。若欲瞭解、認識師尊之修道歷程,當不可忽略師母對堅定師尊道心所起的深遠影響,甚至謂無師母之配合,師尊根本就無法安心修道,更不可能有今日之天帝教。這一點認識極為重要。

  參、結語

  綜合上述所言,主要乃依據師尊在《新境界》緒論中的自述,所歸納出的幾個重點,我們可以更完整地瞭解:師尊自幼即承傳祖先道風,加上慈母苦心教誨,已具相當修道觀念及根基,其後復縱身世浪,飽經社會人情世故之歷練,而終能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誓,耿介獨行,不阿風尚,復得賢妻之助,經恩師化度,開啟道業,以身許道,時有無形靈力之誘導、媒壓,歷經艱辛、困厄而終生不悔,一息尚存,無不以天下蒼生為念。如今宗師回天,典型依舊,天上人間,當啟示同奮共同奮鬥之道,互勉互勵,完成第三天命,使中華早日和平統一,應幾可告慰師尊於無形。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