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班人物報導

師資班人物報導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52期 » 師資班人物報導

洪靜雯  1996-09-25 11:45

師資班班長黃光啟同奮

入寶山滿載而歸

  台北縣初院副宏教光啟同奮,由代首席指定擔任第六期師資班班長,本期師資班共四十人,班長責任之重非常人所知,其中甘苦是難以言喻的,他可謂任勞任怨,功不可沒。

  光啟自八十年第三期高教班結業後,深覺五年來在人道、天道上遇到一些瓶頸需要突破,於是決定閉關受訓以重新調整自己的腳步。所以他非常珍惜五十五天所有的課程,每一堂課、每一坐、每一場誦誥,都彌足珍貴。帶著「入寶山不可空手而回」的心情,光啟盡可能的吸收、消化該學得的教材,只希望將來在人道、天道上均有所回饋。

  在五十五天中,光啟最感謝和他一起走過的師資班全體同學,他說,謝謝大家的相互提攜、彼此設想,分層負責,才能處理好班上的大小事情。而身為班長的最深感觸是,重視每一個的意見,尊重每一個人的心情,尤其是團體中的弱勢者,更要多加關照。也因為這過程中的磨煉,若要說有什麼改變,光啟認為他在很多事情的處理態度上迥異以往,凡事較能退一步想,不會太衝動,直截了當的說,也較能以同理心去設想對方的心情。

  出關以後,光啟計劃推動的事情很多,包括台北縣初院的在職訓練,希望成立讀書會,對同奮施以再教育。另外在設立新教院的籌劃工作方面,已在三峽完成購置二千六百多坪土地的簽約,預計一年之內完成土地過戶,三年之內落成嶄新的台北縣初院,屆時北部地區的同奮又能多一個修持奮鬥的據點。另外,在紅心字會的社教工作上,藉由老人在宅服務,以廿字真言為基礎,將孝道精神推廣出去;受刑人服務方面,則藉由對犯罪心路歷程的了解及宣導演講,以預防犯罪,使犯罪率降低。

  通過五十五天的考驗,光啟同奮即將接開導師天命,相信未來他能為大家承擔更艱鉅的任務,矢忠矢奮,為同奮表率。

乾道副班長蘇光昊同奮

深入體悟性功命功相輔相成

  本期師資班何其有幸,由代首席親自指定了三乾、二坤五位盡忠職守的副班長。其中之一,就是台北市掌院的蘇光昊同奮。光昊同奮的職銜多得不勝計數,較主要的是教訊雜誌社總經理、帝教出版社業務經理、台北市掌院參教司……等,可見平常他在教內是多麼奮鬥了。風趣幽默的他,閉關仍不忘請大家多多助印教訊,令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光昊的人,大概都知道,他在修持功夫的基礎上是非常用心而紮實的。怎麼說呢?原來光昊自七十六年正宗靜坐班先修五期開始,多年來均保持每天至少二到三坐的習慣,後經由賢慧的另一半敏鄰同奮建議,夫妻倆天天打四坐已有二年多的時間。這種夫婦雙修的楷模,真的是人間少有,足資大家學習。更值得報導的是,多年來他不曾因業務繁忙,四處奔走而中斷了靜坐這門功課,卻始終沒有什麼特殊感應,就如師尊所言的昊天心法是無為法,無邊無際,但他竟然仍能夠秉持一股傻勁不間斷的坐下去。

  也因為這種不間斷的功夫累積,光昊在五十五天閉關中,不管是命功或性功方面,均有所突破及收穫。先說命功方面吧!光昊在打坐時,原本一直有右傾45度及彎腰駝背的習慣,已將近十年。藉由多年來的勤下功夫及入關後的全心投入,於氣胎養成期已調整過來。而性功方面,光昊深感於先天大老們的聖訓及代首席的天人合一課程中,獲得很多啟示,才發覺打坐多年,即因性功而未有所突破,也愈加深入體悟性功與命功的相輔相成。

  談起最難忘的事蹟,光昊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打坐時,經師尊、天人教主調體,在寂然無念之時,忽然貫念師尊老人家,剎時不禁悲從中來,原本怕驚動光殿上其他人而輕聲啜泣,後來等光殿只剩他和緒禧時,才放聲大哭。下坐後,獨自一人走到鐳力道院,途中又不禁痛哭一場。為什麼呢?光昊說,那是一種由衷的感恩之心,更是從內心深處,自然迸發生命悸動,實在無法形容的。

  最後光昊要衷心感謝五十五天同寢室的室友們:緒禧、緒訊、光播、光富、光破、光谷等六位同奮,謝謝這群好夥伴的鼓勵、開導、指正,和他共同走過生命中又一次銘心刻骨的歷程,未來必將奮鬥再奮鬥,戮力以赴,在昊天心法的實證上勤下功夫,不負上天所託使命。

乾道副班長賴緒禧同奮

將 上帝光與熱帶給天下蒼生

  台灣省掌院的賴緒禧同奮,是師資班另一位值得報導的人物,他以皈師才一年數個月的短短時間,卻締造了多項奮鬥事蹟。如去年的中部教區「涵靜老人證道週年追思音樂會」,即為幕後之靈魂人物。今年三月,配合弘化院運籌帷幄「天人炁功支援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八天的隨團行程,將天人炁功結合民間信仰的力量順利散播出去。三月底,承掌教光灝樞機之命,又籌劃印製「太上感應篇」,並配合廿字真言之推動,於八月底出關前夕,及時讓關內同奮早一步分享這份發心的成果,使全體學員得以在參機正殿由代首席親自授戒,無怪乎代首席慧眼指定為乾道副班長之一。

  自去年第五期高教班結業後,緒禧以廿字「轉識成智」的勤下功夫,煉心方面早有一番體悟,參加本期師資班時,在靜坐方面,歷經幾度艱苦熬煎的心路歷程,於五門功課修持上又進入不同的境界。他最深的感受,是體會到大自然那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賦予天地萬物無窮的生機、生命,進而了解修行的真諦即在普化上帝真道;而縱使未曾見過師尊,卻深受師尊精神感召,發願深行師尊教化。

  緒禧在五十五天閉關中的最大特色,除了親和力之外,就是自入關後片刻不離身的「書包」。莫非書包裡面藏了什麼玄機?原來書包有二個象徵意義,其一是背著書包就是學生,可時刻提醒自己,要有不恥下問、虛懷若谷的學習精神;其二是每天背著教義、教綱、宇宙應元妙法至寶,惕勵自己「任重而道遠」。緒禧參訓的用心,從小地方即可看出箇中微妙。

  追溯到當初印製「太上感應篇」,他深覺「廿字真言」的精神和同時期籌編的「太上感應篇」一樣,廿字真言是宇宙真理,而「太上感應篇」則是天律,二者均有助於培養浩然正氣,因此應使此二者和同奮的日常修持密切結合才是。他特別感謝光灝樞機的支持及敏象同奮、光節樞機對「太上感應篇」的費心註譯、修訂,才使其圓滿完成。

  緒禧的修持信念,是將 上帝的愛,帶給天下蒼生。一如考評所說「捨我其誰」的氣概,相信他由衷的「真誠」,終不負代首席厚望,未來必能將他生命的光與熱,散播出去。

乾道副班長林光喜同奮

謙虛的自稱空空無所得

  師資班另一位乾道副班長,也是來自台灣省掌院,他就是林光喜同奮。

  光喜同奮在師資班上不喜多言,然每一發言,便句句珠璣,發人深省,大抵修持功夫已至某一境界者,動靜皆已能掌握得宜,其精深奧省自可誠於中,形於外,文字言論反嫌多餘了吧!

  因之,對於他的採訪報導,光喜也是謙虛地著墨幾句而已:「迷迷糊糊,空空無所得。」

  ─雲淡風輕的,像不像一位老僧,長衫一撩,不急不徐,落履無痕,踏水而過?

  這就是本期師資班未來的準開導師。

坤道副班長洪敏芳同奮

散發慈輝的好媽媽

  在第六期師資班四十位學員中,坤道同奮只十三位而已。不敢說旋乾轉坤,但也發揮了柔能克剛的功效。在十三位坤道中,有幾位媽媽級的同奮,總是極具愛心、耐心的,關懷照顧年輕不懂事的後輩。台灣省掌院的敏芳同奮,就是散發慈母光輝的其中一位。

  敏芳同奮目前是主院坤院事務長,天人訓練團財務組組長,同時也是鐳力道院興建委員會司納。她常笑稱,怎麼所接教職的性質,多半不脫離教財工作的範圍。就連這次閉關被指定為坤道副班長,亦負責教財組的事宜。其實,財務方面的細節很瑣碎繁重,若非細心且負責的人來掌管,恐怕就天下大亂了。

  拋開種種外在的職務不談,敏芳參加這次閉關,其實是抱著非常認真、用心的學習態度而來的。為了充實自我,提昇內在,增加知識領域,她暫別最愛的兒女,尋求生命一直堅持不悔的方向,追隨師尊的精神入關而來。這次閉關的課程偏重理入,十分繁重,作息又非常緊湊,問她會不會很累?她說:「人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這種奮鬥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正因如此全心全力的投入,走過這五十五天,敏芳最深的體悟,即在「煉心」二字。「心」如何「煉」?敏芳說:「待人以誠,待己以忍,有恆持之。」精簡幾句話,卻已表達出一個自我要求,力行不輟者的由衷心聲。敏芳更期許自己加強靜參功夫,並在心性修持上再有所突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閉關,敏芳的婆婆賢溫同奮,以六十八歲的高齡參加高教班,小叔光破同奮也是這期師資班及天人交通班的學員,而敏芳為人熟知的另一半光昌樞機,也在關內為大家講授好幾堂課。若論起帝教家庭的奮鬥楷模,應是當之無愧了!

  衷心感謝隨和、親切如春陽的敏芳同奮,多年來擔任專職為教奉獻,默默付出。師資班的全體學員,尤其是那群少不更事的年輕後學,會永遠記得這群坤道前輩「媽媽的味道」。

坤道副班長高敏膺同奮

從天命膺師命絕對服從 上帝

  於去年第五期高教班表現出色的敏膺同奮,今人再度被代首席賦予重任,擔任本期師資班坤道副班長之一。敏膺的生命歷煉過程過一般同奮不太一樣,她旅美長達十七年,人生所有重要的階段均在那裏渡過了。因此敏膺深受美國自由主義的思潮影響,樂觀、開朗,適應環境能力強,尤其口才佳,在班上常聽她侃侃而談,切中要旨,讓大家受益匪淺。

  五十五天中,敏膺最有心得之處,在於對天帝的精髓有更深一層的體悟。她體悟到,天帝教修持法門的殊勝,在「無為」、在「自然」。「無為」即不違反自然法則,「自然」即生生不息之仁。敏膺更進一步體會到人生的真諦在「念念為蒼生」,所以「道」就在眼前,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善體天心,道法自然,當能愈加契入師尊的昊天心法。

  師尊當年賜給敏膺這個道名,用意在告訴她「絕對服從 上帝」。亦即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從事服務眾生事業。我們從如今敏膺所做的一切,相信她已在一步步實現師尊及代首席對她的期許,過去、現在如此,未來亦將如此。

  未來有何規劃?敏膺說,一切聽任上天安排。我們深信本期師資班坤道中表現傑出的她,將來不管身於何方,都會信心不惑、「服膺師命」「服膺天命」,為教盡心盡力,發揮弘教使命。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