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中國文化與宗教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

兩岸中國文化與宗教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53期 » 兩岸中國文化與宗教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

蔡光思  1996-10-25 10:45

從信仰修持達到宗教道德化

參與學者專家四十四人提出論文四十二篇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創辦人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生前為達弘揚中華文化之傳承及促進海峽兩岸早日和平統一之目的,指示於每二年間在大陸地區選擇適當地點舉辦有關中華文化與宗教哲學之研討會,今年選定在大陸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定名為「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學術研討會」。由代首席中華民國宗哲社理事長李子弋教授帶領國內知名學者一行計有三十二人,在九月三日飛抵四川成都參與盛會。

  台灣學者成員除領隊李教授外,尚有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巨克毅(光膺)教授,以及台灣各著名大學教授林火旺、鄔昆如、王邦雄、曾昭旭、鄭志明、林安梧等,而在大陸方面參加的有中國社科院世界宗研所副所長戴康生等三十四員。

  九月四日上午十時正式舉行開幕式。首先由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戴康生致詞,他說明選在中國著名的文化古都成都召開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學術研討會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並表示感謝與熱烈的歡迎之意,他特別為天帝教創始人,也是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創辦人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為熱心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關懷祖國的統一大業,積極推動兩岸宗教文化交流,致使兩岸學術活動不斷發展,為迎接中國廿一世紀奠下堅定基礎,讚佩不已,並期許大家透過學術交流研討加速達到統一與強盛中國的願望。

  接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李理事長子弋教授致詞指出,中華宗哲社與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自一九九二年以來,已建立了良好的共同研討基礎,並詳細說明未來持續舉辦兩岸研討會的預定規劃及辦理聘請大陸學者到台灣講座之計劃,而每一次研討會的成就,所有的榮譽都應歸於中華宗哲社創辦人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由於他所留下來的基礎與心願,我們當繼續努力,以發揚他老人家的傳承薪火。

  李教授並於會中說明了中華宗哲社創辦的宗旨與任務,尤其宗教哲學的研究乃是改造人類心靈工程工作中最重的一環。而宗教更是哲學的重要指導。他指出未來的趨勢,乃是經濟文化帶領其他各種文化的發展,人的生命亦將受到難以預料的衝擊,在名利慾望與富裕繁榮下,造成新新人類之放任恣肆與精神墮落的嚴重問題,而這些教化責任將是宗教的使命。此種宗教教化的融合就由兩岸之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哲學之研討會開始發端,當可收淨化人心的效果。李教授特別提出,中華宗哲社在台灣生根茁壯,一直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宗教哲學做基礎,一切是為了改造人類的心靈作努力,均是承受涵靜老人李玉階老先生的引導與鼓勵,例如在台灣最大電器集團的林總裁琦敏先生亦受到李老先生的精神感召,在事業成就中回饋社會,以公司利潤在全國廣設講堂傳佈經典等,相信在未來,各方的努力與兩岸的互補交流,必能更發揚光大。

 ●九月四日開幕式上,右第四人起為戴康生、李子弋、四川省副省長張廷翰、卿希泰、王邦雄。(黃光戒攝)

  研討會分A、B、C三組進行專題的研討:

  A組:主持人為李剛教授、王邦雄教授

     發言順序及主題為:

   1、卿希泰:道家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李豐楙:薩守堅、王靈官的雷法與濟幽

   3、馬西沙:民間宗教救世思想的演變

   4、韓秉方:道教與民俗

   5、蕭登福:由道佛兩教「受生經」看民間紙錢寄庫思想

   6、潘顯一:大美與水美的交綏

   7、王慶光:管子經濟分配論及其宗教精神

   8、李 剛:成玄英論道

  B組:主持人為秦惠彬研究員、鄔昆如教授

     發言順序及主題為:

   1、曾昭旭:論良心教與人文教

   2、唐大潮:三教合一思想成因初探

   3、陳詠明:信仰與理性─簡論魏普及南朝的學術變遷及社會現象

   4、林火旺:西方社會困境與儒家家庭倫理

   5、鄭天星:儒佛道研究在俄國

   6、巨克毅(光膺):中國宗教合一的歷史意義─傳統與現代的審視

   7、鄭 開:對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的一般性描述

  C組:主持人為方廣錩研究員、高騏教授

     發言順序及主題為:

   1、鄭志明:台灣善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2、陳 兵:佛學在文化重建中的使命

   3、韓廷杰: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4、石朝穎:人類的宗教─禪道的詮釋問題

   5、何勁松:論中國佛教的新羅化過程

   6、林正珍:論康有為援佛入儒的大同學說

  九月五日星期四上午八點三十分起即開始研討:

  A組:主持人為李豐楙教授、馬西沙教授

     發言順序及主題為:

   1、王邦雄:道家「報怨以德」的無為思想

   2、張澤洪:道教齋醮源流分析

   3、姜 生:道教風水信仰中的神學與科學

   4、王明蓀:李純甫之三教思想

   5、黃海德:文昌大洞仙經源流考述

   6、李顯光(光光):玉皇心印妙經經文新探

   7、王 卡:黃書考源

  B組:主持人為曾昭旭教授、唐大潮副教授

     發言順序及主題為:

   1、秦惠彬:中國伊斯蘭教說林

   2、馮今源:從回族清真寺漢文匾聯看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特色

   3、鄔昆如:入世與出世的衝突與調和

   4、呂宗麟(緒麟):論周易中的三極之道及現代省思

   5、林安梧:道之錯置─論中國文化傳統中「血緣性蹤貫軸」之基本限制

   6、呂大吉:中國傳統宗教與傳統道德的歷史關聯

  C組:主持人為鄭志明教授、陳兵教授

     發言順序及主題為:

   1、張風雷:智顗的「性具善惡」學說及其理論價值。

   2、高 騏(光際):超凡入聖之道─天帝教修持功課之理論研究

   3、魏道儒:華嚴宗與中國文化

   4、黃夏年:唐代景教四則

   5、林穎裕(緒緯):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之研究

   6、方廣錩:略論大藏經的三種功能型態

   7、張立德(緒炁):中國新興宗教之科學觀

  中午,大家在成都名小吃城,品嚐成都的小吃,這些小吃,名稱均很特殊,例如水餃稱為鍾水餃,湯圓稱為賴湯圓,還有稱為夫妻肺片及其他等等,但其佈置與方式以馬蹄凹字型坐吃,倒是一種別緻的設計。

  九月五日下午為大會綜合各組之代表發言,於下午二點開始,由卿希泰教授與林火旺教授主持:

  A組台灣學者由李豐楙教授發言,提及兩天的研討會中,論文研討都能針對主題,涉及文化與宗教的共同問題,再分別以各層面來說明文化與宗教的淵源、過程、演變、發展以及在人類物質、精神的影響等;大陸學者由李剛教授作總結,認為研討會會期雖短,但收獲卻很豐碩,他說明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均一樣具備了包融性、適應性與同化性,並說明了各宗教與中國文化的微妙結合,但最後仍須歸屬自然,所以說:人應依賴自然而生存,尊重自然、學習自然、愛護自然。這一切也該是道家的本然吧!

  B組台灣學者由曾昭旭教授發言,曾教授一上台即指出此次研討會中的三組分類,應是主辦單位智慧的充分表現,特將有道家、道教的都在A組,而C組則多談及佛教及其他宗教,B組則較中性,比較不偏重於宗教或哲學;因此,B組的論點從兩代、兩性、兩岸的問題引發起,構成了存異求同的總主題,而以各種方式來作適當的詮釋與整合。大陸學者由秦惠彬教授發言,秦教授本身是研究伊斯蘭教的學者,他對曾教授之存異求同,存同求異的結論是認同的,又從宗教同源論、多元化、神的有無論到與文化之關係,以及社會倫理的宗教化中,說明對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在B組討論中具有之特質為:1價值走向是等值,最終取向也是等值性;2結構上多元一體性;3宗教是文化的一種文化。這些特性在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中表露無遺。

  C組台灣學者由鄭志明教授發言,鄭教授在表明自己參加北京國際宗教會議而晚到而致歉外,他談到C組的論文研討包括了佛教、景教、天帝教及民俗信仰等,很具多元化,而最可貴的是各宗教均在義理思想與儀禮操作過程,依據當代的環境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並將宗教功能落實在社會中,均能達到教化信徒淨心之目標。大陸學者代表則以感情融洽、立論正確、見地高遠來說明了此次研討的特性為:1通過研討,說明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性;2中國文化從包容建造各族群文化的相互依賴、依存性;3各文化從差異性、相同性去相互學習、激盪、成長而發展。因此形成了文化的特質,且包括了宗教文化。

  各組分別發言後,由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哲研所所長林火旺教授總結。林教授從異中求同談及宗教與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必須從信仰、修持與道德的具足裡,達到真正的宗教道德化,那樣才能真正達到信仰的目的,而且在道德的本體中,圓滿了如何做人、如何走過人生、如何超越生命、如何發揚生命價值的真理。

  接著,由中華宗哲社秘書長、中興大學教授巨克毅教授主持閉幕式。由中華宗哲社李理事長子弋教授發表了兩天以來研討會的成果及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戴康生教授讚嘆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與參加人士的年輕化而興奮,並期勉大家共同為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而努力!

  最後,巨教授在感謝國科院的一切安排及各協助單位,與四川大學宗教學系贈送中華宗哲社書刊外,並說明中華宗哲社乃以1中華文化的傳承、經典傳承;2宗教哲學的會通、學術研討;3宗教學術交流、宗教哲學專刊之發行等為努力目標,並期待兩岸在民間與政府間,以學術的研討互動,一點一滴、一步一腳印來努力,以完成中華一家、兩岸和平統一的目的。

  兩天的研討會經在雙方親和共識的喜悅裡圓滿結束。

  台灣的成員在回程時並由船運經過長江三峽,於九月十三日中午離開武漢抵香港,再轉機飛回台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