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參與者 都是最佳主角

每位參與者 都是最佳主角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20期 » 每位參與者 都是最佳主角

禘袷委員會執行長/趙光武  2002-06-01 12:40

─追憶坤元輔教慈恩紀念大會編演前後 
所有的活動絕非一個人的功勞,
許許多多熱心工作者的參與,
才能激發創意,完成一齣完整的演出,
不論它是否完美。
這次的感恩紀念大會亦如是。

  不論曾經親炙坤元輔教與否,五月十一日在鐳力阿舉行的坤元輔教百歲誕辰暨證道五週年系列紀念活動,有許多參與同奮努力追尋坤元輔教的精神,相信各有體會。

  如同往例,在每次教內大型活動之後,教訊雜誌編輯群都囑我撰寫一篇規劃與執行心得。在詳細拜讀《慈恩集》的同奮大作與坤元輔教的記錄資料後,似乎又一次喚醒幾近塵封的記憶,從民國七十五年在台中市中正公園的「愛心園遊會」起,十六個年頭過去了,銜命規劃或執行的大型教內與弘教活動已超過廿件,撰寫心得,會像「老農賣瓜」一樣,恐只得到同奮一哂,不值一顧。但是居於留下記錄的心理,還是依例為之。

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

  早在去年十月間,維光樞機就囑我開始規劃「坤元輔教百歲誕辰暨證道五週年系列紀念活動」,應是「日久頑生」,我總回答:時間還早,慢慢來。加上教內已有「禘祫委員會」的專責組織,在未獲授權之前,實不宜越俎代庖,所以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虛應故事。

  這個活動,在禘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執行長光爐副主教與敏嬌等工作人員努力下,早已有初步規劃,並經過樞機會議通過執行模式。其中更由光膺樞機提出增加「坤元輔教精神研討會」的議案,獲得無異議通過。

  基本上,整體活動分為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坤元輔教百歲誕辰紀念大會」於坤元輔教生日(農曆四月四日)前後在天極行宮舉行,並表揚模範母親;第二階段「坤元輔教證道五週年紀念」於坤元日(農曆五月四日)在鐳力阿道場舉行,同時舉辦坤院聯席委員會議與開啟「和合黃庭碑」。

  由於坤院聯席委員會為免同奮在短期兩次長途奔波,與遵守坤元輔教「勤儉」的訓示,建議合併舉行。光爐副主教與坤院聯席委員會兼禘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敏堅掌教分別於三月中電囑重新整體規劃。

  光爐副主教在規劃過程不斷給予指教;敏堅掌教也邀集青年團與相關工作單位,將原先的規劃構想詳細解說,所以,這次的活動規劃完全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僅不過將之整合而已。它所展現的精神與特質,完全是光爐副主教、敏堅掌教、敏嬌、靜智等許多同奮心力的奉獻。

  原本是獲主辦單位授權委託規劃活動,四月中禘祫委員會改組,個人獲提名擔任執行長,在這時序推展的過程,在光爐副主教謙讓下,必須承接整體整合與協調工作。

  初始規劃舉辦時間在五月十八、十九日兩天,從十八日下午報到、坤院聯席委員會議、坤元輔教精神研討會、感恩晚會到隔日早晨晉謁黃庭、開啟「和合黃庭碑」結束。後經維生首席與維光樞機指示調整為五月十一日舉行,並希望在當晚九時卅分結束所有活動,讓南北參與同奮能返家慶祝隔日的母親節。

  根據這個原則,規劃腳本重新處理,極院也將活動時程公告。但期間又接獲南北地區遠途同奮來電要求,於是再一次修改腳本將時程往前推半個小時,預定晚間九時完成。

魔法阿媽光影戲 激發靈感

  腳本完成後,較使人費心的是內容的製作。因為坤元輔教一直是本師世尊的「後勤總司令」,無言付出的多,留下可以讓規劃者努力追尋的素材有限。不過,青年團計畫演出「魔法阿媽─我們的師奶奶」,倒給我們一個極佳的思考空間。經與維光樞機商議後,決定內容以維生首席與維光樞機孩提時代的背景進行規劃。

  維光樞機記憶深刻的有坤元輔教利用武進女子師範教育學程中學得的知識,教導他們兄弟瞭解陽曆時序所哼唱的「陽曆便」,他將歌詞寫下。另外一首是「搖籃曲」,他僅能哼唱其中一句,維生首席則有曲有調。所以利用四月初坤院聯席委員會議在台灣省掌院舉行時,請他們兩位錄下這兩首可以代表坤元輔教的歌曲,其中「搖籃曲」維生首席哼唱中難以成調,我則重新將之編詞並即委託光娛進行製作。

  維生首席解釋「搖籃曲」是七十年前中國初期一部有聲電影的插曲,坤元輔教在哄搖幼小的維剛樞機時已有所變調,他喚醒七十年前的記憶也僅能局部展現。經過光娛與我的改編,這首「搖籃曲」應是純天帝教的。

  兩首歌的製作,維光樞機提供非常多的意見。如「搖籃曲」既然是母親哄搖小孩,不應是完整的歌,而是隨興、自由的吟唱,最好是女音;「陽曆便」就應有童稚純真的聲音。

  進錄音室的時間是在五月七日,也就是活動前三天,維光樞機在我「要求」下「趕鴨子上架」主唱「陽曆便」,童稚純真的聲音因為段考在即無法邀集小同奮參加而付闕如。加上光娛因為製作編曲熬夜造成喉嚨發炎無法出聲,我也踵武維光樞機在「陽曆便」上插上一腳。不過,這是初步完成,光娛還希望在開始的間奏加上一段數來寶,再利用暑假邀請幾位小同奮到台北的錄音室補上童音,讓「陽曆便」更豐富。

  青年團由卓靜智同奮負責的節目「魔法阿媽─我們的師奶奶」,以光影戲演出在教內是新的嘗試,國內四大導演目前僅存的維光樞機曾期待審閱他們的腳本,但是居於尊重專業的精神,打消這個想法。「魔法阿媽—我們的師奶奶」的演出,規劃單位僅給予時間的控制要求,其餘完全由靜智率領青年團的帝教生力軍進行規劃,在當晚的演出後,我們深信他們「腦力激盪」後所迸發的智慧火花與表演型態,是我這種「中古」規劃者能力之外的思考路徑。值得欣喜的是,青年團熱心同奮的參與,必然可使未來的弘教活動規劃注入新的活力。

臨危授命 代擬感恩詞

  十多年的編輯記者生涯,累積的經驗就是壓力越大時,越有撰寫的靈感。坤院聯席委員會代表在「追憶慈恩」晚會上的感恩詞,原先期待由坤道同奮自行撰寫,到了活動兩天前,敏堅掌教要求代擬。說實在,我親炙坤元輔教的時間、次數有限,硬要以坤道同奮立場撰寫對她老人家的感恩詞,實非能力所及。不過,時間緊迫,到了五月十日下午進鐳力阿,也只能讓自己先靜下來,運用習慣的「情境」帶入法快筆疾書完成: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了,

  敬愛的師母,我們無法揮去對您的思念。

  雖然我們清楚,只要在腦海中浮現您的音容,

  就好像依偎在您身旁一樣,

  可以更自在的向您訴說心語。

  如果沒有您默默的承擔,

  師尊復興帝教的漫漫長路,

  會是如何的孤寂與無奈?

  如果沒有您無私的奉獻,

  長期禁錮無依的求超陰靈,

  依然無盡地等候著釋放的慈光!

  如果沒有您無言的身教,

  實踐「家為教本」的坤元典範,

  多少人需毀家以求真道?

  無爭便能無染,放下就得清涼,

  難得、捨得,難捨、能捨,

  因為無求,所以長久。

  您的身教不僅是坤元,

  更是乾道同奮安身立命的標竿。

  我們深知自己的無知與執著,

  誓願踵武您老人家─知命、認命、造命,

  安心安家,力行三奮,

  但願此生功果得圓,歸證繳命,

  與師尊、師母再續「挽劫緣」!

  在撰寫之前,可惜沒有時間與機會先展讀《慈恩集》,否則應能更好一點。

和合黃庭碣尋製過程

  和合黃庭碑石,在農曆年前就開始找尋。和合黃庭已近五年,雖然坤元輔教一生無求,可在維生首席與同奮心中均認為有必要讓未來同奮清楚瞭解和合黃庭的意義。和合黃庭碑石經過研議,碑文簡化,由沒有美工基礎的我接下這個工作,進行設計,最後選用了魏碑字體,並由維生首席授權維光樞機決定擺放位置。

  原先用的名詞「和合黃庭碑」,經過考據建議改為「和合黃庭碣」,其理由如下:

  碑的演變,在秦朝名「刻石」。用於立石、刻紀;漢朝以前,名「碑碣」,以碑碣並稱,二者無差別;漢代以後,「碑碣」依形體、品級而有別。 碑碣之差異,在於:碑─形方、有額、有座;碣─形圓、無額、無座。碑的形式分為三個部分:碑首、碑身、碑跌。陰刻用於碑文,陽刻用於裝飾。如碑首:用來刻碑題,有圓首與方首兩種,成板狀,包括「碑穿」與「暈」。碑穿:碑上之圓孔,繫繩搬運之用。暈:碑穿周圍的圖形,通常為圓形龍紋之貌,取其天圓之說。

  碑身為刻字的平版,又可分為三部份: 碑陽:於碑之正面,刻碑文的主要部分。碑陰:背面,內容大多刻人名。碑側:側面,文字過多則刻至側面。碑跌則為碑之底座,以衡量地位高低分為二種。(一)方跌:長方形,直簡穩重之意(二)龜跌:龜形,取其祥瑞之意,代表地位較高。

  由於已完成的「和合黃庭」碑石形圓、無額、無座,我因此建議正式更名為「和合黃庭碣」,幸獲維生首席同意。

  光爐副主教與同奮親自到大肚溪選擇勒石,監製後將「和合黃庭碣」刻妥送進鐳力阿,我於五月四日入阿時一看就覺得有問題。因為它不似維光樞機原來描繪的大小,預料擺入黃庭開放的空間後,會顯得相當「渺小」,這個問題錯不在任何人,而是比率的誤判。維生首席與維光樞機也有同感,雖然五月十、十一兩日,在光通預命開導師協助下,我們按照維生首席與維光樞機的指示,試圖運用較小的石頭做成對比,並將「和合黃庭碣」的視角進行修正,還是無法創造出較好的感覺來。也許不是過幾年後重做,就是將「和合黃庭碣」的視角再修正一次,可能會獲得較佳的感受吧!

一場慈母淚 抒解旱象

  如同每次活動規劃與執行期間,都有同奮提出天雨的應變計畫,居於十多年來的經驗,我已深深體會只要天帝教舉辦的大型活動,對此問題可以略去不計。不過,在十日晚上,維生首席特別提示,師母關心台灣旱象,十一日一定會帶雨來,要有所準備。我個人則認為應該會像坤元輔教和合黃庭大典當天的情況,前一天下大雨,活動進行時出大太陽,活動結束後大雨傾盆。師母一定在無形笑我猖狂,十一日下午二時許,就在鐳力阿方圓五公里內,持續傾盆大雨兩個小時,先打破我的「預言」。

  對台灣的旱象,其實有相當多同奮建議維生首席發動同奮求雨。首席心中自有丘壑,因為他知道師母關心台灣旱象,她老人家的生日慶典一定會帶雨來,因為那是「慈母淚」。據了解,這場雨就下在明潭水庫的集水區,埔里、草屯、南投與台中都是短暫微雨,只有過了暨南大學進鐳力阿的這段路有雨而已。

請設身處地 以行動鼓勵

  雖然已將「追憶慈恩」活動時間安排在當晚九時結束,在五月十日中午入阿途中,接獲維光樞機電話,希望再提前到當晚八時結束,以免南北遠途同奮返家時間過晚。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必須努力控制時間,能提前多久算多久。

  其實,舞台的單調設計,除了以天色昏暗後的天然背景,加上追蹤燈的加強效果外,我試圖利用舞台擺設位置,阻撓意圖提前離開的同奮腳步,並安撫少數領獎同奮提出種種破格的要求,可惜的是,這個「陽謀」沒有成功。

  作為活動的總提調,我必須藉這個篇幅先代表大家對所有參與表演及工作同奮,致十二萬分的歉意,同時呼籲同奮們,能夠更設身處地的為他人想想,雖然行筆至此,我尚未接獲任何的抱怨,只能說所有參與表演及工作同奮都能深體「恕」字真意。

  每次活動結束總像大病一場心力交瘁,需休息幾天,才能提振精神迎接後續的任務。在活動籌備階段,有少數同奮提出如下的質疑:

  一、每年舉辦類似活動對弘教有何助益?

  二、一次活動數十萬元乃至數百萬元的開銷值得嗎?

  三、活動經費難道都要使用者付費嗎?

  說實在,對這些質疑,以規劃執行者的立場有時難免也會有困惑。

  活動的意義在追思、在超薦、在凝聚同奮的向心力、在提升同奮參與迸發親和的熱準,那確實是必要的。對弘教工作是否有所助益?請原諒我沒有科學性的統計數字提供。

  在本教多年來力行「勤儉建教」的篳路藍縷過程,年度預算是標準的「零基預算」,根本無法預估會有多少收入。但是多年來,活動的舉辦經費不缺,倚靠的就是參與同奮的熱心奉獻。就以歷年的秋季超薦法會為例,從不強調奉獻,但每年自動奉獻的數字都超過實際開銷,這背後的意義,我想有心同奮應該都能理解。

  「行動是思考最好的驗證」,只希望大家能對所有參與活動執行的熱心同奮,在良性建言下,還能多一些讚美,這對他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

  所有活動絕非是一個人的功勞,那是許許多多熱心工作者的參與,才能激發出創意完成一齣完整的演出,不論它是否完美。就算硬要分出誰是主角,那麼「主角」是每個活動的工作人員與參與者。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