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未來走向 讓理想落腳在實踐上

確立未來走向 讓理想落腳在實踐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49期 » 確立未來走向 讓理想落腳在實踐上

文 ╱教訊雜誌社 攝影 ╱蔡月佈  2004-11-01 09:40

教訊「出走」啟示錄

「我們該如何讓所有的人類了解,目前世界的問題在哪裡?我們該如何傳佈上帝的愛,化解這充滿悲觀消極的氣息?我們該如何讓救劫的關鍵角色―同奮,發揮強大的『戰鬥力』,讓小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在帝教的『大家庭』裡安身立命?我們該如何真實紀錄、確實掌握到,天帝教在這個時代中作了些什麼,從上而下,是如何在改變人心?」教訊始終不忘師尊交付的「救心」使命,也希望更多同奮與我們共同堅持,一起來做。

  細數十個月多來的點點滴滴,我們相信,我們的堅持沒有白費。

面對面的互動 確定了未來走向

  在二OO四年採訪營中,好些位並肩奮鬥或為支持教訊而來的好朋友出席了,也有近期內積極投入的夥伴參與,對於教訊來說,這是一個回首過去的駐足點,也是一個邁向未來的新開始。

  二OO三年年底,教訊工作會議上,我們提出了一個構想:「讓教訊走出去,與同奮真正在一起。」並以師尊對於教訊的要求―「救心」為最高指導原則,自此展開相關規劃與構思,更從今年四月十七日,在台灣省掌院舉辦第一場「教訊記者聯誼暨座談會」開始,針對教訊內容演變、發行及財務概況、閱讀群反應、教訊扮演的角色、與同奮的互動、乃至於教內藝文活動風氣的興起,討論了許多「可能」與「不可能」。在眾多的行前會議及與同奮面對面的互動討論中,給予了我們很多的啟發。

  「我們該如何讓所有的人類了解,目前世界的問題在哪裡?」「我們該如何傳佈 上帝的愛,化解這充滿悲觀消極的氣息?」「我們該如何讓救劫的關鍵角色―同奮發揮強大的『戰鬥力』,讓大家可以在帝教的『大家庭』裡安身立命?」「我們該如何真實紀錄、確實掌握到,天帝教在這個時代中作了些什麼,從上而下,是如何在改變人心呢?」教訊想要扮演好「救心」的角色,必須要從這個宗旨切入,呼喚一群有心用功於此的同奮們,充實採訪技巧、技能,一起來努力。也在這個架構下,我們規劃了第三屆採訪營的課程,而在舉辦後,更加明確了未來要調整的腳步與方向。

真心真意參與 在溝通中了解彼此

  從「徵求千鄉萬才」開始,我們儘量透過各種管道,傳佈教訊的期許與走向,鼓勵有意願的同奮報名,希望能夠吸引有心人自動參與,了解我們,也給彼此一個學習的機會。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埋葬真心,戴了厚厚的面具太久了,如果教訊出來的作品,不是真誠的感動下,創作出來的真實東西,要如何感動人心呢?如果勉強投入,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手冊的設計、課程的規劃上,是以培訓「教訊工作團隊」的角度出發,希望同奮滿載而歸。幾經思索,我們決定增加「互動」的比例,不要光「說」而不「聽」,所以,除了專業技術的課程一再調整之外,更大幅加重了座談的時間,宛如教訊工作會議一般,希望大家一同討論教訊未來的走向與設計,並分成文字、攝影兩大組進行研討,「強化實務經驗分享」是這次很重要的理念,「從何下筆?」「從何拍起?」「我該如何尋求協助?」「在教院裡,記者的定位該如何?」以避免有意投入教訊的同奮,因遭受挫折而卻步。但是後來發現,同奮來此各有所屬,因此,臨時調整座談主題,除了原先規劃的內容外,有針對來的動機與收穫來談的,也徵詢了加入我們行列的意願如何。在真誠的聆聽中,我們感受到同奮的心情故事。

人才自動匯集 舊友新朋好溫馨

  要特別一提的是,在這次籌備採訪營的過程中,時常接到同奮關心與鼓勵的電話與電子郵件,在大家忙得恨不得多長幾隻手腳的時候,需要什麼,什麼人才就自動出現在眼前,比如鏡田同奮精心的搭配課程,安排不同的有機飲食,裝飾及美化課堂與寢室,還帶著小兒子一同來幫忙;敏還同奮連夜趕製活動中用的大小海報,送來時,也把小女兒月園帶來一起佈置;光麗同奮二話不說的支援數位攝影機;加上月行的小妹及朋友,支援活動中的行政工作,還有,雖然與我們緣分短暫,但即時補上了美編角色的月佈同奮,另外,有些學員,如正高、靜要、靜鸞等,都自動協助,更還有,是臨時需要幻燈機,把緒積同奮緊急call來,放映精采圖片,大家看得津津有味,這一切,都讓我們好感謝。

  當然,看到始終用心參與教訊工作的光寵、緒詞、正高、靜智,為了支持而來上課的靜數、華識,與教訊始終保有良好互動的正筆、鏡田、鏡仲、鏡德,以及期望從這次活動後,能夠大展長才的光立、光績、緒罡、嗣現、奮心、奮企、正觀、正剛、大必、敏屏、敏效、靜鸞、靜軒、靜藝、靜要、鏡授、鏡量、鏡娥、鏡性,還有青年同奮吳育欣、吳家旺、顏瑞宏、劉俊谷,這些位同奮從四方而來,也期盼能一同為四方同奮共盡心力。

積極規劃未來 讓大家一起來創作

  真的收穫很多,在近距離的互動中,讓我們反省到很多,同奮想要什麼,我們在做什麼,教訊工作團隊需要什麼,藉著這一次的「出走」,奠下了基礎,也積極思考了如何凝聚工作團隊的向心力,「磨亮」採訪技巧與配備;如何與同奮同悲共歡,貼近更溫暖同奮的需求。未來,還要繼續用不同的方式,把「理想」與「實際」拉近,藉著現代化的工具,如電腦、網際網路,以及更多的「下鄉探訪」,打破時空的障礙與距離,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來一起奮鬥,讓教訊能夠扮演好她該扮演的角色。

  「信仰是一種長期的自我和與外界的辯證過程,求得自己安心,尚且不易,又如何能發願一定做到承擔天下人悲苦。唯其不易,所以才顯得感人;唯其堅持,所以才有機會成功、服眾。這是佛陀、耶穌、阿拉、老子諸人能有所成就的關鍵。這些困難,必須由同心努力者,彼此合作分工才行,單有教主一人捨身成仁,是不夠的。所以,耶穌會以一粒麥子死了,才會結出許多果粒,來比喻後繼者重要的道理。」「如今傳教更為不易,因為各種能滿足人慾的形式都比號召修身、力行等來得有趣動人;所以,擔負宣教使命者必須比歷史上的傳道者更聰慧、更堅持,才會有所突破。」這是習賢德教授的諍言,也是我們未來自我期許的目標。

  蕭靜曠講師同奮,以她擔任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員的敏銳觀察力,與對大地的親和力,帶著我們文字組的學員,冒雨接受大自然的洗禮,搜尋創作的靈感泉源,只見大夥一下子定在那,不發一語盯著一棵樹、一片葉、一粒種子、一窟窿水,或蹲著圍觀一隻蝸牛爬過路面,讓蝸牛緊張得不得了……,聽聽西風的話,感覺一下風從那裡來,或把自己想像是一根稻草,嘗試一下隨風起舞的滋味,也喃喃自語默禱或祈福……,反正靜曠講師就是可說出一番大道理來讓大家印心,筆者耳朵不靈光,記性也不佳,聽聽又忘了,許多學員猛做筆記,大家都是一粒種子,應該要發表心得出來分享,如果能請靜曠講師訴之文字則更妙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