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 教史編纂的功臣─吳光衡同奮

人物特寫 教史編纂的功臣─吳光衡同奮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82期 » 人物特寫 教史編纂的功臣─吳光衡同奮

熊敏晨  1990-11-25 10:30

  「在社會上做了多年事,非常重視人與人初次接觸的直覺,我第一次見到師尊就覺得好順眼,很投緣。」這是光衡對師尊的初次印象。話說民國六十八年四月間,師尊在淡江大學城區部中正紀念堂講演「中國正宗靜坐」兩場,演講完畢,聽講人士簇擁至師尊面前,爭相詢問有關靜坐問題,光衡趨前只問一句話:「請教李先生,雲龍至聖有沒有來過台灣?」師尊目光如炬地看著他點點頭。從此光衡和師尊結下了師生不解之緣,報名參加了第一期靜坐班。

  光衡卒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當時他在北一女中擔任歷史教師,參加靜坐班二週,適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舉辦公教人員公費出國進修考試,他順利通過了考試,後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進修,靜坐班當然只有申請休學。「回國後,我蹉跎了一陣子,才再度搭上第七期靜坐班的列車,並擔任該期班長。」他如此表示。

  光衡這個人,就連前期同奮對他的印象都感到十分陌生,稱他是獨來獨往的獨行俠,拿自己幾次驚鴻一瞥的印象來說,他身材高大,總是夾著一個老式的公事包,面含微笑,溫文儒雅,謙恭有禮地與你招呼著。與他較為熟稔的同奮都說:「他不常來教院,但只要師尊有事召喚,他一定立即趕來。」光衡認為身為帝教同奮,應為帝教盡一份心力,所以師尊有事,豈有不立即趨前為師尊分憂解勞之道理。他說:「我們只是平凡人,而師尊一大把年紀,原可在家享清福,含飴弄孫,卻終日為天下蒼生奔波忙碌,於心何忍……。」他曾於師尊八秩晉四嵩壽專刊中,撰述師尊生平事略,文中提及「玉公身材頎長,氣宇軒昂,音量寬宏,雖屆耄耋之年,然玉面含朱,精神瞿鑠,……最令人敬佩的厥為大儒之風範,書生之本色,玉公待人以誠,純出真性情也。」公而忘私、剛正固執、心懷仁德以及一生光明磊落,亦為光衡對師尊貼切真確的性格描述,老人家耿介絕俗,剛正不阿的模樣躍然紙上,可見光衡對師尊為人體認之深。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數,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此乃本教教史引用清儒龔定盦先生之名言,表示歷史對國家之重要性。本教同奮欲瞭解帝教,以及師尊與師母對帝教貢獻,可從教史中尋覓詳盡的歷史軌跡。光衡於第七期靜坐班結業後,派任贊教司,未及半載,蒙師囑咐他說:「你把教史編一編吧!」是年底本教成立教史編纂委員會,委派光衡為主任委員,開始編寫教史,資料來源絕大部份來自師尊的口述或書面記錄,另外維生樞機就記憶所及,亦提供不少珍貴史料。「記得師尊在新店燕子湖定居時,我曾登門叩謁師尊,在師尊寓所住了一個晚上,詢問了不少問題,也充實了教史的內容。」

  光衡編寫教史,係採編年體,以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為範本,編年體之最大優點,係按年代順序編寫,尋找資料時甚為方便,但其缺點是史事分散,甚難得一完整印象,光衡有鑑及此,準備將來講述教史時分為幾個主題,按每一主題加以闡述,使同奮對教史有一明確之概念。

  教史初稿僅編至民國七十八年六月,最近一年來本教又有不少重要大事,所以教史亟待增補,光衡準備今年底,加以補充完成。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本教成立「首席使者思想研究整理委員會」,成立的宗旨「為歷史作見証,為人間留懿行」,使同奮有系統認識首席使者秉承天命,奮不顧己,救劫渡人之偉大精神。光衡亦被任命為委員之一,今年三月復被任命兼任本教史料中心主任,在在表示師尊對光衡之愛護,希望他能多培功立德,共同完成三期救劫之任務。

  師尊曾說過每位同奮應先盡人道,後盡天道,光衡目前在本教雖擔任數要職,但非專職人員,並未天天到院辦公,但他表示,將來退休之後,一定全心全力為帝教服務。至於目前史料中心工作推動,其初步計畫,請各級教院指定專責人員,記載各教院之每日大事,每月向史料中心呈報一份大事記,此外正積極整理師尊及維生樞機講話的錄音帶,將來擬編成專集,以供同奮研讀。

  師語曾云:「我們只憑良心,默默地做我們該做的事。」其實在紅塵俗世裏,人道重任未卸前,同舊們只要能存乎一心;盡其所能奉獻所學,個人在崗位上充份發揮,不管精神、物資、力量能對教務有所助益,那麼便能庶幾無愧於天地,於帝教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