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博
湯賢萱 1991-08-25 11:15
博字具有廣大、深通、眾多、豐富等意義,它們所包含的範圍相常廣泛,見聞廣闊稱為「博聞」。學識廣博、豐富稱為「博學」。廣施恩惠、救濟眾人,稱為「博施濟眾」。當指某一個地區面積大、物產又多而豐富時,我們稱之為「地大物博」。
博學多聞廣慈博愛
一個具有「博」德修養的人,凡事都從大處著想,因此他必定「博學多聞」,「心胸開闊」,「廣慈博愛」。
孔子一生「學不厭,誨不倦」,隨時隨地,不忘向人學習,以求學識見聞的廣博。
在目前,尖端科技一日千里,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裏,我們必需不斷地吸取新知,豐富學養,才不致於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活到老,學到老」方能發揮一己的光與熱來貢獻社會人群,因此「博學多聞」是廿一世紀的小同奮們,窮究一生所要努力追求的目標。
故總統蔣經國先生說:「真正的愛,就是『廣慈博愛』,它像陽光一樣,無所不照;像雨露一樣,無所不被。它是超越了愛個人、愛家庭的範圍;而寄託在愛國家、愛世界,愛全體人類上面的。」由這句話,我們可以充分了解博愛就是將自私、狹小的愛,擴大至大千世界而普濟眾生,造福人群。如耶穌傳教,以博愛為宗旨,他教化世人,不但要愛自己,更要泛愛眾人。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釋迦牟尼講大慈大悲,他們都以廣被的愛心,寬闊的胸襟來傳道、救世,因此,他們也是「博」字精神能夠發揮到極致的代表性人物。
宋儒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說:「把天下所有的人都看成自己的同胞手足,把天下的萬物郁看成自己的同類。」像這樣,把萬民萬物都視為自己的同胞同類就是「博」德的最高境界了。本教的人生守則廿字真言,若以「博」的觀點來看,就是推而廣之的意思,如大忠、大孝、大慈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告訴我們,不但要愛自己的父母子女,更要推己及人去愛別人的父母子女,這是「大孝」、「大慈」,也是「孝」、「慈」的博大。「捨身取義」「殺身成仁」是大義、大勇,也是「忠」「義」的博大。「天下為公」則是公的博大。
將狹小的心 換個博大的心
在人際關係日益複雜,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日趨頻繁的今天──爾虞我詐,各懷鬼胎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如何以更開闊的心胸,包容接納週遭的人、事、物,感謝、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並進一步擴大愛心,博施濟眾是我們帝教同奮們必需努力培養的「博」德精神。
各位小同奮!你們是一盞盞點著的燈,應該讓人人都能看得見,不可用東西蓋住、要放在燈台上,照亮全家,也應該把光照耀人間。人人努力求學,開闊心胸,凡事往大處想,「將狹小心,換個博心。」充分發揮「博」德特性,讓一盞盞的小燈匯集成一大盞永不熄滅的,光芒四射的大燈,照亮四週的人們,更要照亮全世界,全人類,全宇宙。
故事舉例(一)
學問淵博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魯國人。他學問淵博,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後人尊稱他為「至聖先師」。
孔子一生最強調的是「仁」,他認為一個君子,應該時時刻刻都記得「仁」,行為上更不要違背「仁」。他的學生曾經拿「仁」字請教他,孔子每次的解釋都不盡相同。譬如樊遲問仁,孔子就回答他:「仁就是愛人。」仲弓問仁,孔子說:「仁就是不要把自己所不喜歡的不願意的事加到別人身上。」
孔子教導學生往往以發問者的聰明才智和個性來給予不同的答案。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教育最成功的方法。
又有幾個學生問「孝」。孔子回答魯大夫孟懿子說:「孝,就是做事不要違背事理。」孔子回答子游說:「現在孝順父母的人,只是把父母養活而已;其實,那些狗呀馬呀,人也都能夠養活。如果對父母不尊敬,那麼,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分別呢?」
孔子回答他的學生子夏說:「孝順父母.,最難做到的,是順從父母的意思去做事時,能夠表現愉悅的神色。……」
由於孔子學問廣博,常識豐富,因此他能順應學生的個性與需要,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指導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而收到教育上最大的效果。
孔子廿四歲那年,母親死了,他非常悲傷,守孝期滿後,他仍然傷心不已,連喜愛的琴都不彈了。
孔子曾經周遊列國,宣導施行仁政的道理,但各國國君都不願採納,孔子非常失望最後接受魯國的邀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專心教學和寫作。孔子一生教過的學生大約有三千人之多。
孔子說他「十五而志於學」。對於學,孔子常常提到「博學」,他曾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志向,學問愈是廣博,志向就愈加篤實。中庸上有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博學是起點,篤行是終點;博學只是手段,篤行才是目的。青年守則中有一條是「學問為濟世之本」。求取淵博的學識,正是為了濟世利眾,所以人生要以服務為目的。在這方面,孔子在論語中講得很多。
各位小朋友,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努力向學,因此他學識淵博,深獲世人的崇敬與景仰。更由於他具有「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而使得他成為「至聖先師」,孔子是飽學之士,他指導學生的每一句話都是「語意深長」、「發人深省」,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
故事舉例(二)
倡導博愛的耶穌
大約在兩千年前,一位被尊稱為救世主的耶穌基督在以色列的小城伯利恒誕生了。當他出生的那天早上,從東方的波斯國家來了三位預言家,他們告訴耶穌的父母說:「我們受到了奇異的星星之光的引領找到了這位嬰兒,你這位孩子,將來必定會成為「『世界之光』」。
耶穌從小就很聰明,又很好學,具有過目不忘的記億,尤其對於「聖經」的研究,更是孜孜不倦,興趣濃厚。
耶穌的信仰以及對神的教義了解的程度,一年比一年深。他曾經聽過先知約翰的傳道:「平時說謊話來欺騙他人,或者搶奪人們的金錢、物品的人,如果不停止做壞事,縱使把珍貴的東西獻給神,神也不會高興的。」耶穌非常贊同約翰的說法。可惜後來約翰被認為是叛逆者而被關在監牢裏。約翰不在了,耶穌認為他傳道的日子來臨了!他準備離開家鄉,到各處去傳播福音,臨走之前,他告訴母親馬利亞:「天國在每個人的心中。」「也就是要用父母疼愛子女的愛心對待他人,如果妳有兩件衣服,就分一件給沒衣服的人,而且,不要恨惡和自己作對的人,要祈求神原諒他們。」馬利亞聽後感動得全身發抖,眼淚不知不覺的流下來。
耶穌離家後,到了迦百農,他借住在漁夫彼得家中,他告訴彼得以及他的家人:
「如果你有一顆愛人如己的心,天國就在你的眼前;如果你的內心存在恨惡他人的心,那麼天國就會離你很遠。」
「羅馬人雖然是我們的敵人,但是我們也要愛他們,為他們禱告,如果他們能夠重新悔改,他們也一樣能看見天國。」
耶穌對互相指責對方的年輕人說:
「責罵別人是一種罪過的開始,若有壞人故意找你麻煩,這時候,不要與他們作對,如果你們『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世界就不會太平。」「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頰,你就連左臉頰也轉過來給他打吧!」「如果有人要奪取你的內衣,你就連外衣也給他吧!」
「你們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你的仇敵。」
耶穌每到一個地方,就撒下一些信仰的種子,後來這些種子都開出美麗的花,結出緊緊的果實。但是,當地的牧師卻非常妒恨他,說耶穌是不遵守古代傳統儀式的叛逆者,耶穌反駁他們說:「神所喜歡的並不是隆重、盛大的儀式,而是人們互敬、互愛,以一顆正直的心做正當的事。」
他曾經對一群痛恨羅馬政權,而希望馬上能獨立的猶太人民說:「天國是正義的國,同時也是以愛為中心的國。如果拿著劍擊敗羅馬兵,雖然是脫離羅馬而獨立,但也不能成為真正自由的國家,用武力建立的國家,是一種罪惡的自由。用愛心對待敵人,以善行報答罪惡,這種做法是天國的規律。」
耶穌告訴他的門徒彼得說:「原諒他人的次數越多越好,如果自己不能原諒他人的罪過或是錯誤,那麼當自己犯有過錯時,怎麼好意思請求神對自己原諒呢?」
耶穌到處傳道又出現了許多神蹟。他聚集了十二門徒告訴他們將前往聖地||耶路撒冷朝聖,為了安全上的顧慮,於是分組分批前往耶路撒冷。
過了安息日就是為期一週的逾越節,也就是朝聖的日子,耶穌一行人也加入朝聖的行列中。當朝聖的人們發現了耶穌之後,他們都很興奮,因為有名的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和他們共渡節日。他們擁著耶穌進入了城門,由於群眾對耶穌的崇拜和熱情,更引起希律王的部下以及在聖殿內的祭司和法利賽人更大的忌恨。
耶穌本來要集合朝聖者講道的,但是,當他看到聖殿的廣場上,處處是不擇手段騙錢的商人們,以及使得猶太人鋌而走險的祭司們腐敗不合理的情況之後,他改變了心意。
「如果讓他們這樣下去,聖殿不變成盜賊窩才怪。」他想。
他嚴肅的叫門徒把所有賣貢物的攤子打翻,把當做祭品的鴿子放走,然後責罵他們。群眾們也瘋狂而憤怒的把桌子推倒,他大聲的告訴祭司們:「在窮人的眼淚中發財的是你們祭司,從孤兒的口中奪去食物的也是你們祭司。神所喜愛的是愛心和慈悲心而不是貢物。你們沒有一點愛心,也沒有慈悲心,你們只有喜愛金幣的心而已。」
耶穌對群眾們說:「若是拆毀聖殿,神只要花三天的時間就能再建造起來,而且猶太人真正的王一定會誕生。」
由於耶穌說了這句話,又得罪了當時有權有勢的祭司而被扣上叛逆者的罪名,另外還指控他妖言惑眾煽動群眾等。終於耶穌被判處釘十字架刑,這是世界上最殘酷的刑法。行刑當天,群眾人山人海,看到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很多人跪在地上哭了,但憎恨耶穌的士兵們卻儘情的嘲弄耶穌。
耶穌忍耐著痛苦,向天禱告:「神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久,耶穌就斷氣了。
這時候是下午三時左右,夕陽下的十字架被奇異的金色光所籠罩著。
各位小朋友!耶穌基督為了糾正猶太教不正確的古老教規和猶太人錯誤的宗教觀念,以及為了伸張正義,揭穿了祭司們假公濟私的醜惡行徑而被處以殘酷的十字架刑。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不已!此外,他到處宣揚耶教的教義,告訴人們「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你的敵人。」尤其他臨終時,還向神禱告赦免嘲弄他的人,可見他的心胸是多麼開闊!這就是博愛精神的高度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