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孝

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孝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93期 » 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孝

湯賢萱  1991-10-25 12:10

  是道德的根本 善行的起源

  孝是孝敬父母、順從父母、體貼父母、善事父母的意思。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是一切善行的起源,道德的根本。

  禮記上說:「國民不能忠愛國家,就是不孝;對朋友不守信,就是不孝:為國家打仗,缺少勇氣,不敢向前,就是不孝。」可見孝包括忠、敬、信、勇。一個人平日行為能表現忠愛國家,做事負責,對朋友守信,為國打仗能勇敢向前,打退敵人,都是孝順的表現。先總統  蔣公說:「孝是孝敬父母,順是和順家庭,推此孝順之心,擴大為民族感情,那就是為民族盡大孝。」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打從我們呱呱墜地起,父母即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養育我們,他們花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代價,但他們毫無怨言,不求回報。一心一意只希望我們平平安安,健康快樂的成長。有人說:「世界是父母的愛心建造起來的。」的確,父母的愛有如三月的春暉,是那麼的和煦溫暖,在父母的懷抱裹又是多麼的溫馨安詳!父母之恩好比山高水長;父母之愛又何等的祟高偉大,我們做子女的窮一生一世也報答不完。

  百善孝為先 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百善孝為先」父母子女血肉相連,這份真摯的感情,任誰都分割不了,畢竟血濃於水呀!何況「烏鴉尚且懂得反哺之恩,羔羊也知跪乳之義。」而我們是有理性、有感情的人類,當然更應該懂得盡孝才是。孝順父母是人類至性至情的發揮: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天經地義,絲毫不勉強的,這就是孝道的真義。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告訴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推而廣之,將孝心、孝行擴大至全天下人的父母。由此可見,我國古聖先賢極為重視孝道。此外如卅六孝故事的闡揚,莫不是希望藉著人類德性的流露,引導人們住入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有一句話說:「忠臣出自孝子之門。」一個能孝順父母的人,他必定能友愛兄弟,尊師敬友,敦品勵學,推而愛護人群,敬老慈幼,忠愛國家。可見對父母的孝心擴大了即是「忠」。岳飛的精忠報國,花木蘭的代父從軍,都是移孝作忠,為國家、為民族盡大孝的實例。

  青年守則說:「孝順為齊家之本。」能孝順父母,一家人就能和睦相處,若不懂盡孝,他必定思想邪惡,這種人是無法立足於社會的,他必定會被社會大眾所鄙棄。

  我們要如何盡孝呢?

  那麼,我們要如何盡孝呢?

  首先,我們要懂得愛惜身體。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要特別保護。其次奉養父母要能懂得體貼親心,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要順從父母的心意,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子女,讓父母以你為榮,以你為傲。最後,我們要能懂得尊師敬友,忠愛國家。因為忠孝本為一體,能孝順父母的人,必定也能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

  各位小朋友,父母的恩德昊天罔極,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是毫無條件的,子女是父母的全部希望。但願小朋友們都能體會父母的苦心,盡心盡力孝順父母,以良好的品德,優異的成績,表達孝心,以報答父母養育和教導的深恩,也希望小朋友長大之後,能發揮所長,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心力。

  故事舉例(一)

  緹縈救父
  孝心感天子 仁愛被天下

  淳于意,漢朝齊國人,他擔任太倉令的職務,所以一般人稱他為太倉公。

  淳于意從小對醫術就有濃厚興趣,他的老師陽慶,曾盡得中國神醫扁鵲的真傳,然後又悉數傳授給淳于意,因此他醫術相當高明,不管任何疑難雜症,只要經他診治之後,即能起死回生,他不知救活了多少垂危的病人,受惠者及其家屬,無不感激萬分。

  由於淳于意醫術精湛,遭到同行的嫉妒及中傷,加上他常外出診病,難得在家,於是有部分急診病人因找不到醫生診病而延誤病情,使病況日益嚴重,失望而歸的病患家屬們一致認為他不顧病人死活,外出遊玩去了,因此抱怨不已。

  漢文帝四年:淳于意被戴上罪名,遭受逮捕,要押送長安接受肉刑的懲罰。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當官差來捉拿他時,他既恐懼又難過,但卻是一點主意都沒有,只見那五個女兒抱在一起,哭成一團,他生氣了,狠狠的罵道:「生妳們這些女兒有什麼用?出了事只會哭,什麼忙也幫不上。」

  最小的女兒名叫緹縈,聽到父親罵他們女兒沒有用的話,說不出心中有多難過。她想:「女兒難道真的沒有用嗎?男孩、女孩還不是一樣好。」

  她既傷心父親的責備,又擔心父親受了肉刑之後,將變成殘廢。她內心下了決定:陪伴父親一起到長安去。一來在旅途上可以照顧父親的生活,二來上書皇帝,請求赦免她的父親。後者才是她到長安的主要目的。

  當緹縈提出將隨父親前往長安的要求時,不但父親不同意,官差也大吃一驚,懷疑耳朵到底有沒有聽錯,因在兩三千年前的專制時代裏,一名少女有這種思想及抱負的,簡直聞所未聞。

  緹縈一方面苦求,一方面進行說服。她向官差保証:在路上絕不會給官差添麻煩,而且父規確實需要有人照顧,如果她隨侍在側,還可減輕官差的負擔。

  最後,淳于意勉強答應,官差也為緹縈的孝心感動,成全了她的願望。在旅途中雖很勞累,但由於緹縈細心服侍,噓寒問暖,淳于意減少許多苦痛,官差也感於緹縈的孝行,絲毫不為難他們,使淳于意順利地到達長安。

  到了長安,緹縈立刻上書皇帝,內容如下:

  「我的父親淳于意,身為官吏,家鄉人都稱讚他的廉潔公平。如今犯了法,本來應該受肉刑的懲罰,可是,人死不能復生,肢體受到殘廢了不能復原,事後雖然有心改過向善,也於事無補,多麼令人痛惜。所以,我願意為官家奴婢,以贖父親的刑罰,好讓他有機會遷善自新。」

  文帝看了上書,極為感動,非常嘉許緹縈的孝心,不但沒有收緹縈為奴婢,還赦免了她父親的罪,叫她好好陪伴她父親回家,做個孝順的好孩子,並且送了很多禮物給她。

  文帝十三年,因為受緹縈孝行所感動,文帝下了一道廢除肉刑的詔書,大意是說:

  「百姓犯了罪,在施加刑罰之前,必須先教育他們,使人民瞭解是非善惡的標準。即使犯罪之後,也要規勸他,使他有機會改過自新。至於使人體殘廢的肉刑,應該以別的處罰方式來代替。」

  詔書下佈,全國官民感奮不已,大家無不認為這是國家的一大德政。

  就在這一年,文帝相繼廢除了刺面的鯨刑,割鼻的劓刑,斬左右足趾的刖刑。

  各位小明友,緹縈由於孝心的驅使,使她變得勇敢,也由於她的孝行,感動了肯接納別人意見的仁慈君主,使她一己的愛心,擴大為天下的愛心,廢除了殘酷而不人道的肉刑,令全國同胞,無形中都浸沐在她的愛心裏。

  故事舉例(二)

  孝子薛包
  被趕出家門 仍不改孝心

  薛包是東漢時代的人,從小就有一份難得的孝心,懂得奉養父母,友愛兄弟姊妹。他勤樸好學,做事認真負責,腳踏實地,左右鄰居都非常稱讚他,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而他們一家人也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常,當他尚未長大成人,他的母親就因病去世了。薛包傷心萬分,常常暗地裡流淚不止。想到母親在世時,多麼疼愛他們。而今竟撇下他們,獨自悄悄的走了。「媽!您在那裏?」薛包每晚在心中哭喊著。

  失去了母視的照顧,薛包非常難過,他把對母親的一份孝心收起轉而更加孝順父親,疼愛弟妹。

  不久之後,父親又續絃了,他的後母不喜歡薛包,經常藉故找他麻煩,她看到薛包這麼思念他的生母,更加生氣。她罵薛包:「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幹什麼?看到就討厭,家裏就是被你哭得越來越倒楣的。」她又常在父親耳邊嘀咕:「你的那位好兒子呀!他從來就不把我這後娘放在眼裏。」「薛包他最懶惰,最不聽話!」她歪曲事實,說薛包這裏不是,那裏不好,拼命挑毛病,掩蓋優點,久而久之,父親受到影響,也漸漸對薛包討厭起來。

  後母對薛包,愈來愈不好,把他看做眼中釘,但薛包仍然忍氣吞聲,接受後母的責罵與欺凌。她甚至進一步唆使父親,把他趕出門外。「你這沒用的孩子,立刻給我搬出去住。」父親高聲怒罵,薛包難過極了,但他還是苦苦的哀求讓他留下來。他說:「爹娘!您們年紀都大了,需要有人照顧您們,服侍您們,弟妹年幼,恐怕不能勝任,還是讓我來伺候您們吧!」父親認為薛包不肯聽話,拿起棍子狠狠的毒打,把薛包打得遍體鱗傷,再把他踢出門外。

  薛包不得已,流著淚搬出去住了。但他不願搬得太遠,就在家裏旁邊,臨時蓋間小茅屋棲身,以便就近照顧父母,隨時幫助家務,洒掃庭院。

  可是父親及後母仍然嫌他,不准他回家不算,還把他趕到更遠的地方。在離家較遠處,薛包又搭建了一座小茅屋住下來。小茅屋是那樣的簡陋,與自家的大宅院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左右鄰居議論紛紛,大家都同情薛包的處境,只有那狠心的父親及後母無動於衷。

  每天清晨,天還沒亮,薛包就急急忙忙的起床,準備向父母請安,並且打掃家園,但一次又一次的受到後母的責難,他只好垂頭喪氣的回到簡陋的小茅屋。

  薛包知書達禮,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因此他雖然常常吃閉門羹,但他仍然每天早晚兩次回家看看,不論父母如何嫌煩,他都不放棄這項行為。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父母逐漸年老體衰,有一天後母生了病,家中乏人照料,薛包每天回家侍候湯藥,日以繼夜的照顧後母,不久之後,後母的病體終於康復了。

  薛包的孝心、孝行終於使他的父母覺悟了,他們感動萬分,而對於薛包經年累月,從不中斷的孝順行動更深感愧疚,他們接納了他,歡迎他回家同住。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由近至遠,每個人都以感動的語調,傳頌薛包的孝心,讚美薛包的孝行。

  各位小朋友!如果你是薛包,你會如何呢?你是否一去不回頭,再也不管父母了。薛包讓人感動之處,是他有開闊的胸襟,寬恕的心腸,任憑後母如何欺負他,他仍堅持自己的孝心,實在是非常的難能可貴,在目前價值觀紛歧的社會中,又有誰辦得到呢?

  「仁慈」是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孔子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仁慈」:能濟弱扶傾,也是「仁慈」。看到別人哭,我也跟著哭,看到別人笑,我也跟著笑,傷在他身上,痛在我心裏,像這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就是仁慈的高度表現。

  佛家說:「無緣大慈」,是指毫無條件的人間大愛,他雖與我非親非故,但對待他,一如自己的至親好友,只要他快樂,自己就沒煩惱,這就是最大最清淨的愛。

  「慈」是善念的開端,念是念頭、動心。任何事情均有好壞之分、善惡之別,但是念頭却不分善惡,如果念頭是純淨的則是善念,念頭是邪惡的則是惡念,善念惡念只在一念之間,因此我們應在起心動念之時,及時抑止惡念而存留善念,甚至進一步能摒棄惡念,發揚善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