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和

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03期 » 廿字真言故事集─談和

湯賢萱  1992-08-25 11:35

  在廿字真言中,「和」字居於最末尾,是有其深遠意義的。

  和是成德的樞紐

  什麼是「和」?和是融洽、合作、團結的意思。溫和而歡悅的臉色叫做「和顏悅色」。對人和氣,使人樂於親近叫做「和藹可親」。此外尚有和順、和樂、和平等。人我之間若能相處和睦則事事順利,其樂融融,若不和睦則心生不平而彼此結怨。

  在廿字真言中,每一個字都必需以「和」做出發點才能做得徹底,而處理任何事情也必須以「和」為原則,才能處理得更圓融。「和」字是成德的樞紐,是做人處世的根本。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一個有才德的君子,當他和別人相處時,總是心平氣和,不會和別人謀取私利。但小人卻就不同了,當他和別人相處時,表面上隨聲附和,私底下卻為了私利而明爭暗鬥。因此「和」與「同」是不一樣的,不可互相混淆。

  有人說善,我跟著說善,有人說惡,我也跟著說惡,而不細察對或錯,這是盲從也就是「同」。有人說善,我在善之中再仔細觀察是否有惡的一面,有人說惡,我也仔細觀察是否有善的一面,像這樣能斟酌事理,明辨善惡,才能處事公平而不會有所偏差,這就是「和」。現在一般人往往誤以為同流合污即為「和」,這是錯誤的觀念。

  持其志毋暴其氣 脾氣暴躁會磨損自己

  烹調食物,鹹淡要加以調和,味道才會好;彈奏樂器,也要調音,聲音才會悅耳;而人的心氣,更要時時調和,才能心平氣和。孟子說:「持其志毋暴其氣」,就是要人不隨便動氣、動怒。能調和心氣,遇事方能深思熟慮,處事才能得體圓滿。若不懂得調和心氣,動輒咆哮怒吼或者抱拳相向,不但會被人認為欠缺涵養,幾近野蠻,更糟的是容易引起雙方紛爭而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局面。西諺有云:「一個脾氣暴躁,容易衝動,凡是吹毛求疵的人,有如一個粗糙的東西,不但磨損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人和為貴」、「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家和萬事興」,這些都是勉人和氣的話,也由此可知和的重要了。

  和平為處事之本 和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國父說:「社會之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互相調和,不是互相衝突。」也就是告訴我們,「和」是社會進步的基礎,人人「和睦相處」才能調和社會的經濟與多數人的利益,而不至於爭權奪利,紛爭不已,社會也才能獲得安和,得到樂利。

  人是社會的動物,絕不能離群索居,因此人與人之間必須相處和諧,互相友愛、合作、尊重。每個人都希望人家和氣對待自己,但是我們也要記住:「我們希望人家怎樣對待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對待人家。」和氣待人者,必定受人敬重,並且與人合作無間,做起事來自然無往不利,處處亨通,所以青年守則說:「和平為處事之本。」

  張英,清桐城人,官居文華殿大學士,當官期間,家人因圍牆地界與鄰居發生糾紛,於是修書至京城求援,張英回信說:「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家人接到回信後,自動將圍牆拆後三尺,鄰居見了不好意思,也將房屋拆退三尺,從此兩家和好如初。這就是河南開封「六尺巷」的故事。

  古人說:「欲平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國家社會更加安定和諧,人人必須從修身做起,用和平的方法處事。用和悅的態度對人,人我關係和諧,社會必然和樂,而一切糾紛亂象也就無從產生了。

  天體運行不和諧即有混沌 社會秩序不和諧即有變亂

  天地間的事事物物,完全在於一「和」字,如大宇宙間天體的運行,為什麼日月星辰能夠並行而不脫軌?月亮繞地球,地球繞太陽,為什麼不會相撞摩擦?為什麼一年四季氣候適宜而無反常現象?大自然的一切生生不息,為什麼不會消失毀滅?這都是 上帝安排了宇宙和諧的緣故。

  假若天體太陽系個星球之運行不和諧,即有混沌(世界尚未開闢的樣子)。而維繫我們生命的性靈與肉體不和諧,即百病叢生,甚至死亡。人與人之間不和諧,即彼此怨恨爭鬥,社會秩序不和諧即有變亂,國與國之間不和諧即發生戰爭,世界就永無和平之日了。

  今天世間,由於人類汲汲於名利的追求而精神生活層次未能相對提升,社會失調現象日益嚴重,再加上人類為了享受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扼殺了大地的一切生機,任意污染環境,耗費能源,製造公害,蹂躪自然,捕捉稀有動物,使得大自然的生態失去了平衡,宇宙的和諧遭受到破壞。而國與國之間,為了本身的利益安全,不斷的增設各種武器,核子彈等等,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惡劣,陰濁之氣,暴戾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而導致天災人禍的屢現不窮,最後可能演變成浩劫(世界末日)的來臨。

  培養浩然正氣 調和暴戾之氣

  如今為了挽救劫難,必需從根本上的轉變人心做起,但願各位小同奮對帝教所肩負的時代使命有深一層的體認,人人信守三銘(信─絕對信賴 上帝;願─心心念念為天下蒼生;行─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並能切實力行:一、去私心,存天理。二、正己化人,與人為善,早晚以廿字真言努力反省,認錯改過。三、大家心連心,為拯救天下蒼生,化延世界核戰浩劫,確保台灣復興基地而奮鬥。大家犧牲奉獻,以培養正氣,再讓我們以無堅不催的浩然正氣,調和天地間的暴戾之氣,而形成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混濁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則世界益臻祥和太平,進而實現世界大同,天人大同的最高理想就指日可待了!

  故事舉例(一)維護和平的墨翟 反對戰爭智勝巧匠公輸般

  戰國時代有一位喜愛和平的思想家,名叫墨翟,他提出反對戰爭和奢侈浪費,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彼此互敬互愛的學說,同時號召了一批有志之士共同來實踐這些理想,而自成一個團體,被稱為「墨者」,他自己則被尊稱為墨子。

  墨子發明了許多防禦戰爭的武器和戰術,帶著他的學生,到處去勸說具有政治野心的國君們,打消準備發動戰爭的念頭。如果國君不聽,就義務替被攻擊的小國防守,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由於墨子的武器厲害,戰術靈活,經常都能防守成功,有效的遏止侵略者的進一步行動。

  有一次巧匠公輸般替楚國製造了一種專門用來攻城的雲梯,造好之後,楚王便準備發兵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便立刻趕往楚國,墨子見了公輸般故意說道:

  「北方有個人欺侮了我,我想請你幫我殺掉他。」

  公輸般聽了很不高興,正色說道:「我怎麼會去幹殺人的勾當呢?」

  墨子一聽,馬上接口說:「聽說你造了雲梯,準備去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麼罪呢?你既然知道不應該隨便去殺一個人,但是卻幫助楚王去殺成千上萬的人,實在是沒道理!請你取消攻宋的計畫吧!」

  「太遲了!我的計畫已經告訴楚王了。」

  墨子接著要求面見楚王,當他見了楚王,侃侃而談:

  「大王,如果有人拋棄自己漂亮的車子,卻去偷人家的破車;放著自己華美的衣服不穿,卻去偷別人的破衣;家中有肉有魚不吃,卻去偷鄰人家裡的糟糠;請問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我看這個人一定有偷東西的毛病。」

  「那麼,楚國有五千里土地,宋國只有五百里地;楚國物產豐饒,宋國什麼都沒有,大王現在去攻打宋國,和前面的譬喻又有什麼不同?大王此舉實在是沒道理。」

  楚王聽了說:「雖然你說的不錯,但是雲梯已造好,我還是要照原定計畫去攻打宋國。」

  「大王!你以為你勝劵在握嗎?那麼我們不妨來演練一番,請公輸先生來攻,我來守,看是不是有效?」

  於是墨子解下衣裙,圍成方形,當做城牆,並且取了些小木札當作守城的武器,公輸般也用了模擬的雲梯來攻城,結果公輸般發動了九種不同的攻勢,都被墨子有效地擋住,公輸般的方法用盡了,墨子卻應付裕如,公輸般顯然是輸了。

  公輸般垂頭喪氣了一會兒,突然冷笑著說道:「我知道要如何來對付你了,不過我不說出來。」

  墨子一聽,淡淡一笑,說:「公輸先生的意思,只不過是要把我殺掉而已。其實我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多人,拿著我的防禦武器,在宋國的城牆上等候楚國的大軍了。即使把我殺掉又有什麼用呢?」

  楚王最後終於答應不去攻打宋國。一場幾乎無法避免的戰爭,就在墨子的奔走下化解了,楚、宋兩國的人民,就此相安無事而獲得了寶貴的和平。

  各位小朋友,墨子,為了阻止戰爭,寧願犧牲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的犧牲精神換來了無數次的和平,他實在是一位偉大的追求和平人物啊!

  故事舉例(二)和平使者文成公主 把漢人文化大量傳入西藏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力鼎盛,與當時的吐蕃(今西藏)勢均力敵,因此兩國之間經常會有摩擦而發生了一些戰爭。

  貞觀年間,吐蕃動員了二十幾萬軍隊進攻唐朝的松州,但唐朝的防禦也相當堅強,吐蕃幾經出兵,仍然攻克不下,最後只好退兵並與唐朝修好。

  當時吐蕃的贊普(王)名叫棄宗弄瓚,是一個很有才幹的君主。他派了和平使者千里跋涉來到唐朝的京城長安,獻上金銀珠寶,且請求聯姻。太宗看吐蕃的態度友好,即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

  棄宗弄瓚迎娶了文成公主之後,滿心歡喜,派人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新城,這座城據說就是目前西藏最著名的布達拉宮的前身。

  文成公主在結婚的時候,即帶去了不少的穀物、牲畜、藥材、衣料等,結婚以後,他還派人到長安要了些蠶種和釀酒、造紙、製墨等工匠,將漢人的技藝與文化大量傳入吐蕃。贊普也受了影響,他脫去皮裘,換上了絲綢所製的衣服,並派人到唐朝留學。他還按照文成公主的意思,下令改正把臉塗成紅色的習俗。

  新來的王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吐蕃和唐朝的關係日漸和諧。自從結了婚,棄宗弄瓚就對唐太宗自稱為臣,非常恭敬。後來太宗去世,棄宗弄瓚派大臣到長安祭弔,又獻上許多珠寶,唐高宗封棄宗弄瓚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也回贈不少禮物。

  棄宗弄瓚在和文成公主結婚第九年就去世了。但文成公主仍然留在吐蕃,教導吐蕃人學習漢人的技藝,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同時,對於經過吐蕃而有困難的漢人,她也不斷給予資助。在棄宗弄瓚死後三十年,文成公主才去世。

  在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之後,吐蕃和唐朝之間維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可見她對於和平的貢獻不可抹滅,尤其她為吐蕃百姓帶來的福祉,更是讓西藏人到今天還感謝她。

  各位小朋友!文成公主不僅是唐朝的和平使者,她也將大唐的文物帶入吐蕃,提高了吐蕃的生活水準。在拉薩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裏都有她的塑像呢!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