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交流專題報導】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

【海峽兩岸交流專題報導】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04期 » 【海峽兩岸交流專題報導】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

 1992-09-25 09:45

在中國文化發源地西安市舉行的一個歷史性會議

李子弋教授表示,唯有從學術文化及經濟兩方面扣緊環節,才是使中華民族永遠結合,走向統一目的可行路徑。而在中華文化方面,須將兩大主流道家及儒家思想共同探討,吸收西方經驗,重建傳統歷史文化。

  (本刊訊)「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於八月廿一日至廿四日在西安的陝西省人民大廈舉行,這次會議是由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及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兩岸與會學者共有四十多位,雙方提出二十六篇論文,是本教復興以來,首度以輔翼組織的名義與中國大陸學者展開友誼性對話的第一步,其意義之重大,誠如宗哲社常務理事趙玲玲博士在閉幕式致詞所說:「宗哲社創辦人涵靜老人,四十六年前帶著在陝西參悟的天人之學,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命脈,從西安到華山到蓬萊仙島台灣,四十六年後,希望將中華文化和新的中國機運回饋華山及關中地區,這份願力造就了會議的進行,而我們都可看到紫氣再度東來的成果。」

  這次會議是由八月廿一日開始,晚上舉行開幕式,接著是招待會,八月廿二、廿三、廿四日早上全體聚集人民大廈友誼廳進行大會發言及討論,下午則將與會學者分為A、B兩組,分別就大會尚未研討的論文加以研討,廿四日大會研討完後接著舉行閉幕式。全部議程相當緊湊,會議前後還特別安排至道教勝地─樓觀台、重陽宮及老子祠參觀訪問,另外為進一步讓與會學者了解西安這個古名長安的璀璨歷史文化,廿二日晚上安排欣賞「仿唐音樂舞蹈」表演,閉幕後則至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作一番巡禮。

  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汝信、陝西社會科學院院長趙炳章、陝西省副省長姜信其、中華民國宗哲社理事長李子弋致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孔繁、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仁鈞及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唐亦男皆列席參加。

  汝信副院長表示,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對雙方相互理解、增進友誼、改善關係有莫大益處,希望藉著此次會議,與台灣學術界朋友共同努力推動學術文化的交流發展。他認為,儒釋道是中華文化三大支柱,尤其是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道教,長期影響中華民族的社會、人生、藝術及家庭等,其精華部份已構成本土化的內涵,對於目前在國際競技場正處於重大歷史關頭的中國,唯有宏揚及保持優良文化遺產才能提昇民族凝聚力及尊嚴,並在廿一世紀進入世界的核心。

  接著李子弋理事長對何以擇定會議在陝西召開及中華民族未來的結合方向作了說明。他表示與中國社科院合辦此次研討會,實有重要的歷史背景,五十六年前他的父親涵靜老人於陝西省成立宗哲社,在播遷至台後,於台北創辦宗哲社,仍繼續從事宗教哲學的研究,他相信海峽兩岸終會落葉歸根,探討共同關切及追求的話題。

  另外,他認為兩岸中國人已面臨關鍵期,唯有從學術文化及經濟這兩方面扣緊環節,才是使中華民族永遠結合,走向統一目標的可行路徑;而在中華文化方面,須將兩大主流道教(家)及儒家思想共同探討,吸收西方經驗之外,重建傳統歷史文化,這是亟待努力的一條大道。

  陝西省副省長姜信其首先對與會人士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陝西省是中華文化發源地,有光輝燦爛的歷史古蹟及多處道教聖地,因此擇定於此開會,實具有代表性及相當意義。

  開幕式結束後,移至賓元宮二樓餐廳進行招待會,全體舉杯共祝大會舉辦順利,氣氛輕鬆歡愉,為會議開啟良好的開端。

  這次與會學者大陸方面有來自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道二教研究室、北京大學、北師大、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哲學系及歷史系教授以及上海社科院、陝西社科院學者及研究人員,另外陝西周至樓觀台道觀監院任法融道長亦與會;台灣方面則由淡大國際戰略研所李子弋教授率領師大、淡大及成大,以及輔大、華僑大學、中興大學、東吳大學幾位教授、副教授,本教同奮則有維剛樞機、趙玲玲、巨光膺、高光際、張光震、李光翱、李光光、黎光蛻及熊敏晨與會。

  廿二、廿三及廿四日早上,均為大會發言及討論時間,共分兩個階段,每次由兩位學者介紹所提論文的研究方式,題裁及內容梗概,由全體人士針對其中內涵提出進一步質疑或詰難,再由發表論文的學者簡要說明或澄清。

  廿二日早上主持人為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孔繁及淡江大學中文系王仁鈞教授,所提論文為張揚明:「道家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論老莊哲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問題」;道教研究室副研王卡及盧國龍:「道教生命哲學初探」;台灣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林安梧教授:「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

  廿三日主持人為師大三研所趙玲玲所長及湯一介教授,所提論文為儒教研究室研究員余敦康:「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研李剛:「道教老學的孕育和發生─兼論道教老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廿四日早上主持人為余敦康及成大中文系教授唐亦男,所提論文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謝政諭:「老子思想與後工業社會環境倫理」;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長陳耀庭:「以生度死,以己度人─論煉度儀的形成及內容」;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曉毅:「黃老之學與漢魏之際思想變革」;中興大學副教授巨克毅(光膺):「老子思想中的認識理論─從哈伯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探討起。」

  廿二日及廿三日下午則分為A、B兩小組發言及討論,大陸學者分組基本固定,台灣學者可自選小組參加,對於大會中尚未研討過的十數篇論文加以研討,A組主持人為道教研究室主任馬西沙、林安梧教授;B組為巨光膺及陳耀庭,由於分組研討人數各半,對於研討的內容大家較能暢所欲言,並能針對要點充份論辯,顯露出學術交流的自由氣息。其中以廿三日下午的溝通氣氛尤為熱烈,兩岸學人對太極圖的起源及象徵意義,進而演衍出各大宗教對類似圖像的內涵有著高度探究興趣,另外便是黎光蛻同奮的論文:「炁化論性命雙修」,其中根據本教修持理論對「氣」及性命雙修的闡發,引起雙方交織在實踐和知識的性命雙修、天人合一思想上的討論,你來我往,一時之間辯論相當熱烈。最後在學者們要求下,還當場表演了天人炁功,自然而然地將本教修持及獨特診心療病的法門傳播了出來。

  另外台灣方面的論文如張立德廠長的「三生萬物現代觀」,以現代科學能場新觀點詮釋氣的角度及老子學說三生萬物的看法;東吳大學謝政諭教授的「老子思想與後工業社會環境倫理」和本教同奮天人研究學院教務長巨光膺博士的「老子思想中的認識理論─從哈伯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探討起」,從西方的思維模式給予道學研究新的聯誼,這些論文都將道家思想顯現嶄新風貌,令兩岸學者大開眼界。

研討會議十分成功

第一是重整了傳統文化,第二是兩岸學者均能暢所欲言,大陸學者資料豐富,內容紮實;台灣學者觀念新穎,視野廣闊。

  閉幕式於廿四日上午十一時舉行,孔繁所長致詞時表示,這次會議的成功最主要可從兩方面來看,第一是重整了傳統文化,第二是兩岸學者均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大陸學者由於資料豐富,多重道家、教史、思想體系的研究,內容紮實;台灣學者則觀念新穎,著眼於如何運用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結合,視野更為廣闊。孔所長希望將來兩岸學者能繼續各展所長,共同攜手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而努力。

  宗哲社常務理事趙玲玲博士針對本次會議歸納出四個特色:一、學術性:每位學者秉持著有一份資料說一份話的學術精神,論辯中使得真理愈辯愈明,匯通下各見所長,並以理性說明不可說不可知的宗教領域,將宗教帶入知識份子心中從而肯定其價值。二、友誼性:兩岸學者朝夕相處交換數十年的心得經驗,以文會友。三、前瞻性:道學的研究運用在廿一世紀充滿競爭、衝突及人性隔閡的社會,使得人們得以和諧秩序與自然相處,來處理後工業時代自然的不均衡;以和諧秩序與人相處,來處理政治傾軋現象;以和諧秩序與自己相處,來處理心靈無奈與煩惱。四、回饋性,會議的促成應歸功於宗哲社創辦人九十二歲涵靜老人,由於其願力持續推動,使得紫氣再度重來。

  趙炳章院長希望這次良好的開端能使得各專家學者共同積極配合,為中國在世界崛起而奮鬥。

  宗哲社理事長李教授向陝西社科院致贈禮物─一台傳真機後,在發表致詞前數度激動地落下熱淚,涕泗縱橫而泣不成聲,他哽咽地表示四十年來一貫的夢想於今終於得以實現,緣由於他對陝西這塊土地及大陸河山的熱愛,因此這次會議他帶來了自己兒子及孫子,表示這份代代傳承的責任。李教授感謝創辦人父親在會期不斷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支持,他老人家極為關切會議進行的情況,並且在早上還傳真表達:「很安慰看到會議圓滿成功」的祝賀詞。

  李教授最後感謝中國社科院、陝西社科院以及一切相關人員排除各種因難使得會議圓滿成功,所致贈的傳真機雖然價值不高,卻有其深遠涵義,因為它象徵著今後兩岸可隨時透過它來交換意見。

  全部會議在全體與會人員參加招待會並參觀陝西博物館後圓滿結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