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的宇宙科學—兼談靜坐與生死

宗教中的宇宙科學—兼談靜坐與生死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6期 » 宗教中的宇宙科學—兼談靜坐與生死

成大航太所教授 楊憲東(緒貫)  1994-07-25 11:50

天帝教是科學的宗教新探索

一、前言:

  靜坐是講內修的功夫,而太空科學則是在探討外在宇宙星象的行為;前者是內在的、精神的;而後者則是外在的、物質的。宇宙的本體是唯物或是唯心,自古即有所爭議,近來的論點則漸形成心物一元二用論的共識。當然這得感謝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科學的重大發展,尤其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所帶來的衝擊,使得傳統唯物的科學受到動搖,而西方科學家也漸感受到東方神秘學的奧妙。傳統三度的物質空間是無法包容精神層面的世界,唯有在高於三度的多度空間中,精神與物質才能二者合而為一。這說明了自從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以後,西方科學家突然對東方的宗教哲學起了重大興趣的原因。而其癥結點在於相對論所闡述的四度時空提供了唯物傾向的科學家進入形而上學,宗教哲學領域的一個橋樑。此點在拙作「由相對論探討佛學空的思想」一文中已有論述,在此不再重覆。

靜坐是由物質世界進入精神世界的實踐功夫

  儘管透過高度時空的科學描述,吾人可以逐漸瞭解物質和精神世界的關聯性,但目前的科學卻還無法具體地使人從物質世界進入精神世界;然在另一方面,靜坐卻是教人由肉體的物質世界進入禪定的精神世界的具體實踐工夫,這又說明了西方科學重在分析辯證而東方宗教哲學重在實踐力行的差異性。這二種思想相輔相乘,缺一不可。本文想藉由太空科學的觀照,分析靜坐的目的與功能。

  一般人學靜坐其目的大概可分為三種:

  (1)生活性的:修身養性,身心健康。

  (2)思考性的:了悟真理,增長智慧。

  (3)宗教性的:煉神還虛,羽化作仙。

  這三者中又以生活性的目的比較容易達到。有些人藉由靜坐以啟發其科學或藝術方面的靈感是屬於(2)思考性的目的;而道家術士藉由靜坐求得真我之永生不死是屬於(3)宗教性的目的。此三目的實際上也是靜坐功夫的三個階段。本文將著重於靜坐的思考性目的及宗教性的目的。

太執著於科學或宗教的型式 都有損於對真理的挖掘

  在此之前,吾人須先了解一點:宗教與科學本是無差別的,只是因人類太喜歡以肉體的感官知覺來判斷事情,才造成兩者間的差異性。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縱使有很多學科學的人有宗教信仰,但他們對科學和宗教的看法有完全不一樣的邏輯,他們學科學有目的,信仰宗教又是另外一個目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而在另一方面,部份宗教界人士雖然認同科學所帶來的物質文明,但認為形而下的科學終究無法描述形而上的宗教思想。科學慣以感官證據論斷是非,而宗教又背負著沈重的歷史包袱,這猶如兩者均掛上近視眼鏡,相見兩朦朧,其實科學與宗教都是在描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只是描述的工具不同罷了。工具或許不同,但真理卻是不變的,太執著於科學或宗教的型式,都有損於對真理的挖掘。

二、人來自於太空也死於太空

  人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而地球又是在太空中繞太陽旋轉的一顆行星,但奇怪的是若說人是乘著地球號太空船在太空中遨遊時,會有大部份人無法體會這種感覺。你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心血來潮,仰望天際看見滿天星斗時,你可曾想過距離你上次仰頭望青天,這中間已經隔了多久?地平面上就是天,但人很難得抬起頭來望天,甚至有人一年只看一次天—八月十五中秋月明時。人幾乎是所有時間都活在自己所營造的意識環境裡,隨境而喜,隨境而悲,鮮少有閒情逸致仰天思考。

當人類懂得時空轉移時人類的家是指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宇宙

  人最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這個家通常有一對夫婦,有幾個小孩以及日常衣食住行所需的用品,人一回到日常的家就有一種幸福感和歸宿感。及人稍長,有機會到國外旅遊,經過長途飛行,當飛機到達台灣上空時,人又會有一種濃厚的回家感覺,這時候的家已經由個人的家,悄悄地擴大為國家的家。到下個世紀,當人類已頻繁地使用太空梭來往月球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回到家的感覺是當人們從外太空歸來,看到美麗的地球輪廓時,這時候的家已經由個人的家擴展到整個地球。而當火箭推進的技術可達零點九倍光速時,這時星際旅行已是家常便飯,人類在各個不同的恆星系統間穿梭往返,在星際社會中,人類說要回家所指的是「太陽系」這個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家是愈來愈大,而最後當人類懂得時空轉移時,人類的家是指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宇宙。

  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人類的老家就在宇宙太空。雖然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對於那些憑感覺做事的人而言,「宇宙為家」確實有點像天方夜譚。你可曾想過,何時你才會有「台灣是我的老家」的感覺?是不是要等你旅遊世界各國後呢?又何時你才會有「地球才是我的老家」的感覺呢?是不是要等你旅遊各行星歸來後呢?這猶如一個不曾遠遊的鄉下人是無法了解為什麼一個漂泊世界各地的旅人會認為「台灣是他老家」的道理。不過若單憑人的生活體驗去感覺到「宇宙太空才是老家」,可能需要再等好幾個世紀。那個時候,人類的科技可以在任意的時空尺度間作變化,也只有在那個時候,人類才會感覺到目前所處的這個宇宙是多麼地獨一無二與難能可貴。

靜坐幫助我們在毫無人為意識的控制下去感覺自我的存在

  科學是真理的追求,但科學也極易使人們陷入以五官知覺論斷是非的假象。人的思想源自一個從出生以來就開始在累積的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環繞其周圍的人事物的共同傑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婚,這個男人的父親是十足的大男人主義。下班回來,一切等著太太的服侍;而這個女人的父親卻是非常顧家的人,下班回來就忙著做家事。一天當這對男女結婚後,二人就不斷的爭吵,男人認為下班回來沒有被好好服侍,還要幫忙做家事,真是豈有此理;而女方則認為一個好先生就是要幫忙家事,這乃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在意識行為上,這對男女可不是單獨結婚的,他們是帶著各自的父母親,總共六個人一起結婚的。人如果不能時常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照,反省自己的思想,則人愈長,他所碰到的矛盾和挫折就越多,人就變得更加無明。而靜坐就是在幫助我們暫時拋開長久以來五官、身體、大腦直覺意識的糾纏,在毫無人為意識的控制下去感覺自我的存在。那時你才會體會到自己是地球上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這個生命附隨著地球在渺渺太空中遨遊,經過一段時間後,又悄悄地消失於太空之中。

  我們現在的教育偏向於知識的收集,資訊的累積與技巧的學習。學問的獲得和生活的體悟幾乎是不同的兩回事。小學的自然課本告訴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一個,而太陽又是本銀河系中一千億恆星中的一個;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是半人馬星座的比鄰星,光從太陽到比鄰星需要花費四點三年的時間。這些基本的自然知識在我們的腦中充其量只不過是些用來應對或考試的標準答案,我們很少能真正用心去體悟這些自然知識背後所蘊涵的深意。學問知識用說的容易,但用心去體悟可就需要智慧了。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感情受挫或者官場失意,經商失敗的人們求助於所謂的名師時,他們所得到的答案大概類似一些勉勵的話如放下喜惡的心,放下追逐名利的心,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知足常樂便是福等等字語。這些知識性的建議對於那些心靈受創的人們有幫助嗎?他們經由一些知識性的勉勵就能放下嗎?他們真的具備放下的智慧嗎?佛陀為了尋找「放下」的智慧,花了六年時間,翻山越嶺,遍訪名師,當他精疲力竭時,來到一顆萻提樹下,打坐了四十九天,剎那間,當他仰頭看見天上星辰,他得悟了,那時他知道了什麼是「放下」!

透過靜坐才有可能在有生之年體驗到「宇宙為家」的感覺

  由佛陀得道的歷程,我們知道靜坐、宇宙星辰、得道這三者間似乎存在著巧妙的關聯性。人類的太空科技愈來愈進步,但在太空科學還未達完善的境界時,不成熟的科學知識見解,有時會變成知識障,阻礙了真理的顯現。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大堆太空專業知識與術語,而是一顆「消憶丸」,暫時消除我們大腦中所有後天所累積的知識,以及一顆「充氣丸」把我們的心無限制地充氣放大,這時我們才與天下萬物、宇宙星辰融合為一體,大自然的智慧直接充貫我們的大腦,此即為悟道的境界。靜坐的功能就是在幫我們製造「消憶丸」與「充氣丸」,它是管道,也是橋樑,把我們的心與宇宙的心連接了起來,透過靜坐你才有可能在你有生之年去體驗到「宇宙為家」的感覺。當然如果你不想靜坐,這時你必須確定再經過幾個世紀後,你又會重返人間,在那時,時空轉換的科技能夠讓你在不同宇宙間往返自如,你才會感覺到這個宇宙才是你的老家。(待續)   (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