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奮鬥、「勤」儉建教

修「持」奮鬥、「勤」儉建教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0期 » 修「持」奮鬥、「勤」儉建教

 1995-09-25 09:35

-維生樞機在第五期師資高教班講授

  各位同奮:今天和大家溝通二個觀念:「持」與「勤」。

一、從「持」的觀念來談「救劫弘教」

  我在看各位的修道週記和研討紀錄時,最有興趣的是各位同奮在探討弘教實務提出的寶貴意見。例如:有同奮提到誦皇誥壓力很大,每天在下班之後就到教院誦皇誥。我記得在先修乾第七期開始,我奉命代表師尊在各地教院複談,當時師尊說:「你什麼都可以答應,只有一個原則不可退讓,就是參加靜坐班誦皇誥的數字不能少於四十萬聲,這是給你的授權範圍。」,在這樣一個原則下,我深切了解師尊規定誦皇誥的積極性及重要性。我在教院內面談的時候,可以聽到在房間外都在談:「你批了幾十萬啊!」、「我是幾十萬。」,好像是在談錢的價碼一樣。我就想用什麼方式可以改變觀念?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同奮心中的疑惑?如果能夠使人道與天道兩全其美?在教院中如何使救劫與弘教可以兼顧?這些觀念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很久。

  這是我對「持」的觀念產生的背景,所謂「持」就是修持。修持是不斷精進、不斷自我約束來達到應該達到的境界,天帝教的「持」為有目標的奮鬥行為。應該可以有以下幾種目標:

  (一)力持

  就是勞務的奉獻。也就是師尊所說得:「出力」。有很多同奮願意在教壇中承擔勞務,做好值殿司的職務,白天工作忙,晚上很晚了還在光殿打掃,這就是勞務的奉獻,這種勞務的奉獻在教內可以說非常的多,不僅僅是在教壇內奉獻,教院內需要修修補補,都是同奮在工作之餘,自己拿著材料到教院來做,這些同奮的功德應該可以和誦誥功德相提並論。

  (二)誦持

  就是誦唸二誥。我聽說有一位坤道同奮自己規定每次上光殿就要誦滿五千聲皇誥,沒有誦完不離開光殿,這一位坤道同奮真是了不起。我也知道在這一次台海危機升高的時候,有很多同奮因為早晚參加誦誥以致於聲音啞了、喉嚨出血,這都是誦持的實際行動,而這種誦持的功德不僅是天人同讚,而且是天人同欽。

  (三)心持

  就是智慧的奉獻。也就是師尊所說的:「出心」。有很多同奮為教寫了很多企劃案,寫了很多文章,提供了很多智慧的結晶,這種智慧的奉獻沒有辦法用數字計量來衡量,這種智慧的奉獻和前面勞務奉獻與誦誥奉獻是相等的。

  (四)財持

  就是量力捐獻。也就是師尊所說的:「出錢」,天帝教所有硬體設備都是同奮財持的成果,儘管師尊對財持的同奮沒有口頭上的「一言之褒」,但師尊對在財持上幫助天帝教建立硬體設備的同奮一直都念念不忘。

  (五)炁持

  就是參與天人炁功的服務。天人炁功為天帝教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弘教據點,也引渡了許許多多的原人,可以說「炁持」為天帝教開發了很多的資源,我們應該給予肯定。凡是接受師尊調教傳授的同奮都應該要有自信心,都可以通過「炁持」建立功德,因為天人炁功本身就是一個方便法門,是傳達無形的一種能量完成救人救世的任務。所以每個同奮都可以做到「炁持」的功德,「炁持」應該列為天帝教同奮修持的一大部門。

  (六)渡持

  顧名思義是引渡原人。每一個同奮都有個別不同的方式引渡原人,引渡原人是各有心法,沒有統一的模式。我可以告訴同奮,我所引渡的原人從來沒有要他來歸依天帝教,甚至我還把他推出去告訴他:「你不必參加,因為你不符合條件,你信心不夠。」,常常我把他從這個門口推出去,他又從另一個門口進來,後來他就告訴我:「我非進來不可。」這是「請將不如激將」的一種方式,如果引渡原人本身是一種功德,則渡持應該給予肯定。

  (七)傳持

  就是傳播天帝真道。我常常說:如果天帝教的同奮能為一個人解釋天帝教的教義,或者天帝教的心法,你就是為 上帝在人間工作,你為一個人說就是做到一個人的功德,你為多人說就做到多人的功德。事實上,只要你去講就已經有圓滿的功德,所以我特別提到「傳持」這是播種的功德。有些同奮建議:我們應該向下一代播種。我覺得這個觀念非常正確,以弘教救劫的觀點來看,如果能從幼兒心靈播下種子,讓小孩子的心靈熟悉廿字眞言,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由小孩影響他們的父母、家人,影響到他所接觸到的同伴,我相信對整個的社會、對救劫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傳持」是非常重要的功德,師尊也一再強調:要「傳播 上帝的真道」。

  (八)靜持

  就是勤參法華。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基礎修持。

  (九)學持

  就是精研教義和經典。

  (十)輔持

  就是輔導。我們在引渡原人的過程中有二個環節是最弱的,引渡原人常常在原人皈師之後,好像引渡人已經沒事了,認為:「原人已經皈師,剩下的事是教院的事」,有人甚至引用我的話「各領天命,各了天命」說:我的天命是引渡原人,後來的事不是我的事。於是就發生二個問題:

  一、後進同奮的輔導。例如,正宗靜坐班的輔導是師尊訂下的「學長制」,由前一期輔導後一期,這種由前期來輔導新進的同奮可以說是最大的功德,由於良好的輔導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功能。

  二、失聯同奮的輔導。這種「輔持」的功德不下「渡持」功德,它應該是和引渡原人同等重要的一環。

  (十一)行持

  就是開山建堂。很多的同奮參與建立建教、教堂的工作,自然有很大的功德。

  在這裡提出十一項各種不同的「持」,應該是帝教未來弘教發展共同的方向。換句話說,未來凡是參與靜坐班的同奮一律批示至少誦唸四十萬聲皇誥,這是祖師爺師尊留下的規矩,如果依據我剛才的說明,如何在人道與天道、救劫與弘教兩全其美的情況下完成?師尊有一篇演講中提到:「舉辦靜坐班只是一種手段,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救劫才辦靜坐班。」因為天帝教救劫的唯一法寶就是誦唸皇誥,師尊年年開辦靜坐班,假如一期靜坐班有三百人,三百人乘上四十萬聲皇誥,這一批同奮可以在誦唸皇誥時成為救劫、消弭暴戾之氣很重要的力量。我記得非常清楚,師尊在晚期生病的階段中,全教同奮為他老人家誦唸皇誥祈禱,但是師尊仍然十分關心時事,師尊說:「這次的選舉(指省長選舉)危機真大,同奮都不好好誦皇誥來化解暴戾之氣。」尤其是每當師尊看電視新聞時看到政見發表會二邊聽眾對罵那種激烈場面,師尊說:「我不要看了!看了心裡面難過。」師尊一直說:「這怎麼得了!這怎麼得了!暴戾之氣這麼強。」有一天我陪師尊在散步時,師尊突然停了腳步想了一下,然後說:「我有辦法了。」隔天我又在陪師尊散步時,師尊說:「我已經和無形講好了,我把這次同奮特地為我誦的皇誥全部轉為化解這次選舉的暴戾之氣。」從這地方我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師尊大慈悲願的襟懷,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天帝教惟一的救劫法寶就是皇誥。師尊為了凝聚力量救劫與化解暴戾之氣,所以對每一個有目的參加靜坐班的同奮,不管是為了求道也好、為了健康也好,不管是為了什麼,師尊對同奮一律只有一個要求,要同奮誦唸皇誥,因為誦皇誥一方面消除自己的業障,另一方面凝聚起救劫的正氣,以正氣做救劫之用。我了解到為什麼師尊要強制大家誦唸皇誥,原因就在於此。現在台海兩岸危機愈來愈昇高時,我們必須更要堅持繼續誦唸皇誥。但我也想提出修「持」的觀念,送請師尊核定,是不是可以拿引渡一個原人可以折抵多少聲皇誥,可以引渡多少原人來抵充四十萬聲皇誥的全部或一部份,這是用「渡持」來抵「誦持」。「持」和「持」之間以可互通互動,成為天帝教另一種救劫的方法,這樣可能使得同奮在未來「救劫」與「弘教」雙重要求的情況下,兼顧人道與天道!

  這是我首先要提出來的重點,就是一種修「持」的觀念與修「持」的制度。我想這些在未來制度化的發展上都值得我們考量,未來的發展是長期的發展,是千秋萬世的發展,必須以建立制度的方式來達到天帝教千秋萬世發展的目標。

二、從「勤」的觀念來談「勤儉建教」

  如果「持」是有目標的奮鬥行為,那麼「勤」就是維持奮鬥成果的一種力量。以「持」來不斷奮鬥創造,以「勤」就是維持成果。「勤」是指盡心力、不懈怠,代表埋頭苦幹的精神,又說「勤能補拙」、「勤則不匱」等等,「勤」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美德。與「勤」有關的是「儉」,「勤」是盡心力、不懈怠,「儉」是盡物力、有節制的一種美德,假如「勤」是埋頭苦幹的精神,「儉」應該是「半絲半縷恆念物力惟艱」的精神。「半絲半縷恆念物力惟艱」這句話是來自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惟艱」,意思是吃一碗粥、一碗飯要想一想有多困難,是農夫在田裡流多少汗,才會有那一粒米,才能有那一碗飯,那半條絲、半條縷都是要靠婦女體力辛苦編織而來的,「儉」的本錢就是一絲一縷的累積。

  每個人都想「勤」,但是很少人能守得住勤,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現在整個世界有一個潮流,就是「放任式的富裕」,已經腐蝕了整個人心,沒有一個國家不希望進入富裕的社會,但是一進入富裕社會之後,就會愈來愈放任,愈來愈縱慾,我用「放任式的富裕社會」來形容「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然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講,生產是由於消費,消費社會中談節儉是違反經濟的原則,但是消費並不是無限制的消費,地球的資源是愈來愈少了,當資源被消費耗盡,即使資源可以再生,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如此源源不絕的供應。從整體來看,節儉是世界人類未來要走的路,這是世界未來發展的潮流,因此我認為「勤」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做法,而「儉」是細水長流,一點一滴的累積。

  除了「物質」有「儉」的觀念,「精神」一樣要有「儉」的觀念。譬如,朋友之間之感情,如果用「儉」的細水長流來發展,朋友的關係可久可遠,「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就是儉、就是細水長流,細水長流的感情,友誼才會維持長遠,未來天帝教的發展就是用「勤」與「儉」的觀念來維持奮鬥成果而形成一種力量。

  在談勤儉建教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回顧,今天在座四十歲以上的同奮都可以回想一下,三十歲以下的同奮應該在這個回顧中好好思考一下。今天台灣的國民所得已經接近了一萬二千美元,我們以什麼條件可以有這麼高的國民所得?充裕的地下資源?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汶萊是因為石油,科威特就是因為資源太多了,多得讓伊拉克眼紅才造成波斯灣戰爭。我們的石油資源又有多少呢?中油公司在台灣海峽以十八年時間開發了海上四個油區,只夠我們十四天使用,我們憑什麼富有?我常說台灣有二樣東西如能變成能源,台灣就會很富裕,第一是風,每年不斷的颱風可以帶給我們豐裕的能源。第二是地震,地震可以變成能源,那今後地震不是帶來災難而是帶來財富。從民國三十八年以來,首先是依賴農業的輸出,第一件是香蕉,第二件是米,但是農產品可以賺多少外匯呢?我發現台灣會富裕的原因與教育有關,用教育來厚植人口品質,高的人口品質形成資源,這種高品質的人力資源創造了今天的財富,是以智慧、以教育來厚植人口品質才有今天財富的累積。

  前不久我看了「我在二位蔣總統身邊的日子」這本書,裡面提到:蔣經國先生的夫人蔣方良女士拿了破絲襪請他們幫忙拿去補破襪。「補破襪」這個字樣恐怕年齡大的人才會知道,早些年如果從海外尤其是香港回台灣能送一雙玻璃絲襪給坤道,那真是珍貴極了,萬一玻璃絲襪破了斷了絲,就到西門町,那裡在走廊邊坐著一些小女孩在一個小櫃子前補襪,最早用手補,後來有用機器補,這真是「物力惟艱」。乾道則是「換領」,什麼是「換領」?像我們這種年齡人穿襯衫,當時的領子是漿過後再燙平,洗過後要先用毛刷刷,過不了多久領子就破了,先補一補,等到無法補了就把領子切開翻過來,最後是做好了一些領子來更換,這就是「換領」。我舉個例子,民國三十八年我在聯合報的前身「民族報」當記者,民族報和自立晚報都是發「節薪」-逢年過節發薪水,沒錢用時可以打借條,等到過節時一起算,春節時除了節薪還有加發一個月,每次發薪水我第一件事先考慮小孩,再考慮太太,最後再為自己買一件襯衫,一件舊的襯衫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翻個領又過三年」,總共十二年,那時我至少一年可以買一件,後來我因為和王惕吾鬧彆扭,拍桌子說:「不幹了!」,到了過年過節怎麼辦?失業之後連襯衫都沒錢買了,將來有機會我有二件衣服穿給各位看看,一件是黃震遐給我的,他從香港來,問我說:「你要什麼?」我說:「你身上的毛衣脫給我。」,他上飛機前脫給我,這件毛衣穿到後來兩袖口破了,手肘部位也破了,我讓我內人在兩手肘邊各補一塊,袖口處也補一塊,現在看來很時髦,我把衣服內裡翻過來給大家看,大家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們從前如此走過來的,如果說今天再回到當年的日子,我們還能過嗎?在什麼情況下會回到當年的情況呢?一種是你自己的選擇,另一種是客觀環境不得不回到當年的日子,如果兩岸的危機繼續昇高,有沒有可能回到當年的日子?我們憑什麼創造全世界第二位高的外匯?我們有什麼條件創造呢?當然是因為克勤克儉創造出來的,勤儉可以建國,勤儉也可以建教,「勤儉建教」就是把生活物質條件降低,物質慾望降低,這是「勤儉建教」基本發展的方向。

  進一步提出一些宗教上的例子,現在的佛教像佛光山我們稱為「叢林」,「叢林」最早是唐朝開始,第一位建設「叢林」的和尚稱為百丈懷海禪師,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禪師,因為過去佛教徒是沿門托缽,是靠眾生來供養,師尊說:「為什麼佛教徒要沿門托缽呢?主要是要破相。」基本的我執要從這裡來破,所以釋迦牟尼佛訂下要十方供養的制度。百丈懷海建立叢林,叢林內所有和尚自己耕種,以自己的能力來自食其力,當時有一個名稱叫「出坡」,一看這個名稱就知道是「墾植」,叢林建立之後,百丈建立了一個清規,從住持到僧眾一打鐘都請出來,這鐘聲稱為「普請」,然後出坡,百丈自己帶頭墾植耕作,後來百丈老了,其他和尚很不忍,就把耕作用的工具藏起來,百丈在打鐘後到處找不到工具,所以那一天就沒有出去工作,因為這一天沒有出去工作,所以這一天他也不吃飯,於是他留下叢林的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種清規可以說是佛教最好的傳承。我記得魏景蒙先生說過一個經國先生的故事,他說有一次他陪經國先生去佛光山,當時佛光山還在經營初創的階段,星雲法師請經國先生參觀、吃素食,經國先生問他:「佛光山將來要建立什麼樣的叢林呢?」,星雲法師告訴他:「我將來要用企業化來經營佛光山。」經國先生聽了之後笑一笑,在回路上他告訴魏先生說:「過去只聽過有政治和尚,今天居然也有企業和尚。」魏先生問:「您認為和尚應該如何?」經國先生反問:「你看呢?」魏先生說:「今天的社會恐怕和尚不能完全依賴社會吧!如果只是想由社會大眾來供養,這種寄生蟲的觀念正不正確呢?如果能用企業化來開發一片天地,那又有什麼不對?你要重新考量一下了!」經國先生想了一下,說:「好!明天幫我送二萬元給佛光山,另外幫我請一尊觀音像送到大溪,我答應大溪的朋友要送一尊觀音像給他。」從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到企業化經營,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的發展。

  佛教還有一首詩:「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首詩更突顯佛教「勤儉」這種精神,意思是佛門中的一粒米像一座山一樣,今天吃了這粒米之後,如果不好好修持,來生要變成畜生來還,這種精神就是「勤儉建教」的精神。我再舉一個例子,佛教有一句話:「寶壽生薑,辣萬年。」,寶壽是五祖的司庫,專門管理庫房,有一次五祖感冒,藥引要用薑,於是五祖的侍從沒有經過寶壽同意就從庫房拿了一塊小薑,寶壽不讓他拿走,侍從解釋是因為住持感冒要用,寶壽就說:「誰也不可以,這是眾生供養,誰也不能隨便用。」五祖聽說了非常尊重寶壽,後來另外有一座寺要請一位住持,當地的太守請五祖推薦,五祖說:「有一個薑很辣的和尚,可以勝任。」就推薦寶壽接任,這個故事充分表現佛教節儉的精神與無私的精神,佛教今天能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在傳承上有其了不起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勤儉建教的精神。

  我在華山時,有一位老道我非常佩服他,是在北峰的住持馬法易道長,他在北峰待了二十年,最後因任期滿了要離開北峰,在他任期二十年中,北峰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建立起來的,當他走的時候,他拿了自己在北峰出家的小包包,將包包攤開在大殿上,然後上完香叩完頭再收起包包走了,我親眼目睹小包包幾乎是一無所有,裡面是二本經、二件內衣、二雙布襪、一雙鞋,可以看到道教勤儉建教的精神。

  師尊寫文章所用的底稿是什麼紙?全都是用過翻轉一面的紙,我上次也向各位同奮提過,師尊寫「天帝教法華上乘昊天虛無大道總綱領」的原稿是在一張日曆紙背後塗塗改改完成的。有人認為:「師尊喜歡登廣告。」,我可以告訴各位同奮:師尊登了很多廣告,錢那裡來呢?就是過年有很多同奮送給師尊的年禮,交給光超收下來,農曆十五以後把清冊送給師尊,師尊就交給光傑樞機做專案處理,那一年登「給鄧小平二封信」的廣告費就是用這些錢,這也是勤儉建教的例子。今天師尊證道了,師尊有無限的遺產留給我們,最重要的遺產應該是師尊「勤儉」的美德,未來天帝教的發展就是要用師尊留下的這種精神、這種傳統一點一滴累積,我們也不能把同奮對天帝教的奉獻隨隨便便的浪費,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有效的運用每一分錢,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這應該是「勤儉建教」的最主要意義。

  我願意從這些地方提出勤儉建教的觀念,做為天帝教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何讓天帝教可久可遠的傳承,就必須以「勤儉建教」做為核心,「勤」是永遠可以保證我們奮鬥成果的原則,「儉」是能在細水長流之中,可以一點一滴累積我們奮鬥的成果。
(八十四年八月十八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