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自我的宗教選擇

美國人自我的宗教選擇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48期 » 美國人自我的宗教選擇

駐紐約特派員 馬莉  1996-05-25 10:40

  美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融合了各種移民的宗教和文化,而形成一個大熔爐般有包容性的國家。美國人有充分的自由搜索自己精神上的慰藉,家庭中上一代的宗教信仰並不一定永遠被下一代承受下去,每一個獨立的成年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選擇,而且,這種情況還在不斷地增加中,這真是一個自由的國家。

 

  美國人在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上,是非常自由的。就是在同一個家庭裡,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宗教信仰也常常不一樣,尤其是,下一代在選擇不同的宗教趨勢更在不斷地增加中,正如「上帝的自傳」(GOD:A BIOGRAPHY)一書的著者麥伊斯(JACK MILLES)所說,美國是世界上少數的一個國家,在宗教的認同上是屬於「有選擇權的」(OPTIONAL)。因為,美國是一個多種移民、多種文化和多種傳統的大熔爐,自然而然地形成對各種宗教都有包容性的一個國家。

  對美國人來說,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並不是一件什麼新鮮的事,因此,許多美國人仍在繼續地作精神上的搜尋,體驗比較不同的宗教信仰,為自己定位而再定位。

百分之卅的美國人在一生中都改變過宗教信仰

  華府天主教大學社會學教授何格(DEAN HOGE)曾經作過很多宗教方面的調查,他說,現在,美國人在宗教信仰上的改變,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多的時候。在他對五百個中年人的研究調查中顯示,百分之卅三的基督長老會的信徒,已經轉而信仰其他的基督新教。

  根據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受 上帝眷顧的國家」(ONE NATION UNDER GOD)一書的作家庫斯民(BARRY A KOSMIN)和拉克曼(SEYMOUR P. LACHMAN)兩人在書中指出,這種在宗教信仰上的選擇改變,最普通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具有不同信仰的男女結婚成家的結果,其次的原因,則是個人的宗教信仰開始轉變,再其次,才是受地理環境變遷的影響。

  美國人對宗教信仰歸屬的統計數字,因為政府不允許公開統計收集,加上各個宗教團體對信徒總數字的說法,常常有意誇張膨大,因此,即使統計數字也是不太可靠的。

  「受 上帝眷顧的國家」一書中的資料,可以說是有關美國人與宗教關係上最有規模的調查了。庫斯民和拉克曼曾經訪問調查了十一萬三千人,他們所得到的結論,是比較可信的。書中的這項調查指出,百分之卅的美國人,在一生之中都改變過宗教信仰。而且,大部分的改變,是發生在相同的基督信仰中,只是從一個支派,轉向另一個不同的基督教支派。

  可是,庫斯民說,今天的一般美國人,依然還是傾向於到較大的精神領域裏去搜尋他們的慰藉,並且,也不僅僅只限制在同一的基督信仰,因為,今日的美國社會,實在比過去更是自由得多了。

  例如,在五十年前,如果對宗教的教義或聖經的文句有所挑釁,是一定會被指責為異端(HERETICAL)的,可是,現在卻變得非常「時髦」,不但是對聖經教條,甚至於對耶穌究竟有沒有復活的問題,都在受到人們的研究、質疑和討論。

  在一九六0年代,美國基督新教教徒與天主教教徒之間的婚姻並不普遍,不同信仰的夫婦,常常都不能相容於對方的教會,但是,這種宗教界限現在已經不再那麼嚴謹了。

因信仰不同兩代間造成的緊張關係

  父母和子女兩代間對宗教信仰的選擇,雖然相當自由,可是,如果信仰不同,兩代之間自然會造成緊張的關係。另外,宗教有關的禮儀慣例,經常是與一個家庭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庭中個人的宗教轉變,無疑地是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生活習慣的。

  例如,卅四歲的裘蒂.安德森(JUDITH ANDERSON),生長在無神論的猶太家庭中,現在卻信仰起佛教了。她雖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猶太教,但是,她的父母對她很是惱火,為了滿足自己的慰藉以及安撫她的父母,裘蒂感到非常痛苦。同時,為了在與父母溝通上往往要極力避免許多宗教生活上的慣性,更是令她煞費苦心。

  另一位廿二歲的女孩法蒂瑪.謝馬(FATIMA SHAMA),她的母親是天主教徒,父親卻是回教徒。平常,當她看到阿姨們在回教家庭中很不受尊重,心中非常不以為然。後來,她進入大學讀書,竟發現許多回教可蘭經書中的文學註解,都是回教婦女們寫的,更讓她感受到伊斯蘭宗教與阿拉伯的文化,完全是兩回子事。法蒂瑪開始篤信回教,但是,她所信屬的回教卻比她的阿姨們的回教要開明得多,而她自己的兄弟姊妹們,都對她信奉回教這件事不能瞭解。

一個人改變宗教信仰時面臨很多問題

  宗教信仰也有很多個人的因素在內,例如,一個本來屬於聯合基督教會的信徒,在一次嚴重滑冰的意外事件中,竟倖免死傷,使他轉而信仰起天主教了。在意外事件以後,他每個星期日都要去教堂參加彌撒,聽神父講道誦經,很有領悟感受。

  實際上,當每一個人在選擇自己要信奉的宗教時,都會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和考慮,能夠得到答案,而這種答案又能對他自己產生撞擊性的影響,他自然會投入這個宗教的。這一點,也就是成人選擇宗教與孩童們從父母家中接受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地方。因此,當人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念以後,有時,對他與生俱來的家庭的宗教,會有重新回歸的意念,但是,有時候,也會走出家庭的傳統,皈信不同的宗教。

愈多的美國人想搜尋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寄託

  紐約時報的一位編輯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J. DUBNER),他的父母都是出身在猶太家庭,可是,當他父母成年的時候,在自己有獨立選擇的時候,都轉信了羅馬天主教。史蒂芬有八個兄弟姊妹,在他四個姊姊當中,三個姊姊仍然信奉著天主教,可是,四個兄弟卻不再是天主教徒了,也不信仰 上帝。他是最小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總是跟隨著母親去教堂望彌撒,但是,他說,他從來沒有真正瞭解天主教的真正意義,最後,他回歸到祖父母一代的猶太教了。

  三月卅一日,在紐約時報星期日雜誌的封面主題故事中史蒂芬敘述了他在宗教信仰上的選擇經過,非常感人。因為,今天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極想搜尋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寄托,一旦找到了自己的需要,他們也就選擇了自己依歸的宗教。

史蒂芬都伯納的宗教家庭故事 他的父母由猶太教改信了天主教

  史蒂芬.都伯納的宗教家庭故事,是從他的祖父母說起的。原來,他的祖父母是分別來自蘇俄和波蘭的移民,定居美國後,住在紐約市的布碌崙區。母親佛羅倫絲(FLORENCE GREEN GLASS),也是生長在布碌崙區的猶太家庭中。一九四二年聖誕節的時候,佛羅倫絲已經是一個廿一歲的芭蕾舞蹈家,並且,就在那個時候,她受洗成為羅馬天主教徒。兩年以後,她遇到了史蒂芬的父親所羅門(SOLOMON DUBNER),當時,廿八歲的所羅門正從軍中回家休假,而且也正想改信宗教成為一個天主教徒。雙方的家人親戚,沒有一個人參加他們的婚禮。

  史蒂芬的祖父母,對於自己的兒子媳婦都改變了宗教信仰,極為憤怒,發誓不再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孩子,同時斷絕了家庭關係。史蒂芬的父母,只好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開始新生活,在陸續有了孩子以後,他們搬遷到紐約州首府郊外的一處農莊居住。八個孩子接二連三的來到,取各都與聖經裡的聖人有關,例如,大兒子名叫約瑟(JOSEPH),大女兒名叫瑪利亞(MARY),其他的孩子也都用約瑟和瑪利亞鑲在整個全名的中間(MIDDLE NAME)。每個星期天,孩子們都跟隨大人去教堂,非常認真地信奉著天主教。

  當史蒂芬的祖父因癌病去世的時候,臨終前口中喊出了兒子所羅門的名字,似乎仍然沒有忘記被自己絕棄的兒子一家人。史蒂芬的父母,始終生活在一般天主教教徒的領域裡,對他們出生的猶太傳統顯示得毫無關係。他們上教堂禱告時充滿了感情,望彌撒中滿懷著欣喜,做「告解」懺悔時全心盛著謙悟意念。家中的男孩子都在彌撒中做侍童,女孩子們都要以聖母瑪利亞作為模範。孩子們如果結交異性朋友,則一定要交結天主教徒。

孩子中也有反叛天主教思想的人

  史蒂芬說,在他們家的孩子中,也有反叛天主教思想的人,可是,並不是很激烈。他的大姊進了大學以後,就已經把自己的聖名「瑪利亞」改掉,而且沒有告訴父母。他的大姊說,她對父母要求她們嚴守的天主教教規等,非常反感。可是,她們也都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父母,終年過著勤苦的生活,週週積極地參與教會的活動,都是循規蹈距的好人。

  他們這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跟猶太人的關係,可以說一半是秘密的,但一半也是明顯的事實。史蒂芬說,他們家的冰箱裡,有時會出現猶太人喜愛的瓶裝「魚丸」(GEFILTE FISH),有時候,父母在私下的對話中也會用希伯萊文。但是,因為篤信天主教,他的父母從來不願提起過去的猶太裔的背景。他記得,當他的哥哥大衛向他母親問起成為天主教徒的經過時,他的母親說,因為年輕的時候,尋求真理,信奉天主教後,他們終於發現了真理。

  史蒂芬的父親健康不太好,在他才十歲那年,父親就以五十七歲英年而病逝。葬禮中,他的母親、神父以及朋友都對他說,他的父親已愉快地去到了天堂,他應該以 上帝召回父親為榮。因為他的祖父早已過世,有一些猶太親戚也來參加了父親的葬禮。此後,他的母親對信奉天主教更是虔誠,上教堂和祈禱更是頻繁。

  每當天氣好的夏季時節,史蒂芬每天早上都要陪伴母親去教堂,使得母親認為他絕對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可是,在他的內心裡,對天主教的信仰卻越走越遠,只是不敢向母親透露。當他離家進大學的時候,對自己的宗教信仰已經有了選擇定位。

他重新信仰猶太教的過程

  去年,在猶太人的新年期間,史蒂芬決定跟他在研究院的同學,到一個猶太正教的教堂參加禮拜。整個禮拜儀式是以希伯萊語文進行的,他用一本英譯的祈禱文隨合著,非常困難吃力。看到大家站起來,鞠躬,坐下,又站起來,熟練而又熱衷地唱誦著聖經舊約(TORAH)中的詞語,更使他感到不安。他的同學是一個猶太正教的教徒,很有才華,當他聽到史蒂芬談起他的家庭情況後,就帶領他接近一些猶太書店和商號,並且向他介紹猶太裔的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使他得到極深刻的印象。

  他的同學又介紹他去和好幾位猶太教的牧師們會談,牧師們似乎都把他看作是一個猶太教徒,令他覺得很是驕傲,同時,又有些惶惑。在猶太教堂裡,他的同學一步一節地告訴他在禮拜中應做的事情,又讓他感到尷尬遲疑。他決定,暫時還是不再去猶太教堂,而開始自己的探索和體驗。他研究猶太裔年輕人接近的事物,他們喜愛的音樂、食物和結交的男女朋友,以及他們日常談話和打招呼的口頭語,每天,他更是瀏覽閱讀像猶太人出的「前進」一類的英語報紙等等。史蒂芬真正地成為了一個具有猶太文化的知識份子,他也感受到自己真正要求的和應該歸屬的是什麼了。

  去年復活節的時候,母親送給他許多天主教的書籍以及一卷聖經新約的錄音帶。對他的母親來說,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她篤信的宗教信仰,是在追求永生的世界。可是,對史蒂芬來說,他所追求而想瞭解的卻是現今的實際的生活所在。

  大約在一半以前,史蒂芬記得曾經打電話告訴他的母親,他正在幫忙編輯,準備整理出版猶太正教大宗師謝尼森的遺訓。他母親初步的反應覺得這是一件危險的事,她說,因為猶太正教大宗師所屬的保守派,正是一般反猶太的顯著攻擊對象。可是,她又說,這也許是一件對史蒂芬很有益的事,因為,多瞭解猶太教(JUDAISM),可以更加深他對天主教教義(CATHOLICISM)的瞭解。

  在整理謝尼森大宗師遺訓的工作中,史蒂芬閱讀到和思想到更多與 上帝有關的事理。已故的謝尼森大宗師,生前實在是一位博學傎思的學者,從大宗師的遺訓中,史蒂芬不僅接觸到猶太經典(TALMUD),也接觸到著名著猶太哲學家布博(MARTIN BUBER)和中世紀時的法國名學者若謝(RASHI)等的著述,使他頓然覺悟,自己過去對 上帝的瞭解是多麼膚淺!同時,他也開始瞭解到,宗教是「人為的」,乃重新開始專心集中的思索對 上帝應有的新的觀念。他知道,使人思索的本身已經是一種沈重艱巨的工作,而他自己則已進入了猶太教對 上帝的看法。

  史蒂芬重新走進猶太教堂,並開始閱讀猶太聖經舊約,參加猶太聚餐,跟朋友們一同研究各種猶太經典的著作。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很膚淺的猶太教徒,他所有的,只是一顆充滿了熱情的心。他引證了一句若謝的名言:「上帝是不會放過我們的」,(HE WILL NOT LET US GO)。」來解釋並非是人們選擇信仰或放棄了 上帝,而是 上帝選擇了不遺棄我們。

選擇宗教只是在選擇一個新的自我

  因此,史蒂芬說,他知道自己已經選擇到了他的宗教,他又說,他參加猶太教是有很多理由的,但是,最主要的動力,是在尋找「自我」,這就像當年推動他的父母去選擇天主教是一樣的,也就像猶太人的祖宗阿布拉漢姆(ABRAHAM),當年帶領猶太人離鄉背井遠到一個陌生的地區奮鬥生活,有著一樣的意義。他認為,選擇宗教,並不是選擇對 上帝有另一個不同的認識,選擇宗教只是在選擇一個新的自我,使自己有別於過去而已。

  史蒂芬說,他的母親是一位溫順的婦女,可是,她對天主教信仰太深,不很可能接受自已的小兒子是一個猶太教徒。知道這個事實以前,她在史蒂芬生日那天,送了一本「耶穌基督福音」的書給他作生日禮物。在他所編纂的謝尼森大宗師遺訓一書出版後,他的母親寄給他一封短信,稱讚他編纂的書極棒,並且說,從這本書可以看出來,他為什麼會受到猶太教的吸引,可是,她還是認為,羅馬天主教才是猶太教開花結果的整體,署名是:「愛你的媽媽。」

  史蒂芬和母親也面對面的談論過,顯然地,他的母親並不太熟衷地談起自己改變宗教信仰的事。雖然,她也談到過和家人們一起飲酒慶祝猶太人出埃及的情景,以及一些其他家人的故事,可是,話題從來不再延長下去。史蒂芬說,他相信他是繼承了父母真正的信仰,只不過,他父母親的信仰在形態上有了改變。

他在父親墓前有了坦誠的「對話」

  去年聖誕節前,史蒂芬開車去他父親的墓園上墓,他找了很久才找到墓碑,看到父親的名字和墓碑上的十字架。他的口袋裡本來帶著猶太教保守派人士所戴的小圓帽子(YARMULKE),和一本祈禱文的,可是,他說,他並沒有拿出小圓帽子來戴,因為,他知道,如果是他自己,他一定不會願意兒子在猶太墓園裡為他唸誦天主教的玫瑰經的。他說,父親選擇了不同的宗教,雖然是一件痛苦的事實,可是,那卻是他父親自已的選擇,也好像我有自由,選擇了我自己的宗教一樣,他終於跟父親有了坦誠的「對話」。

母子之間諒解而寂靜的聲音

  回到住所後,他收到了母親寄來的聖誕卡,卡片上印著天主教連續九日禱告(NOVENA)的祈禱詞。在另外一個信封裡,母親也寄給他一張猶太教慶祝八日聖節(HANUKKAH)的卡片,上面印的是希伯萊文,母親寫著:「雖然我不懂是什麼意思,但是,我知道那是很好的祝福。」

  九天以後,他跟母親通電話,母親對他說,她雖然有八個孩子,可是,卻獨自一人渡過了聖誕夜。她說,她正好利用這樣一個時辰,一個人靜靜地反省她自己的信仰。因為,五十三年的聖誕前夕,是她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的一天。她說,她覺得自己已經領受到很多的福份了,她懷念起史蒂芬的父親,除了懷念,也很愉快,因為她知道丈夫已經「修行圓滿」,面對 上帝了。

  史蒂芬說,在過去,如果母親對他講這番話,他一定會置若罔聞的。可是,那一天,他卻感受到母親的語聲是那麼的平靜安詳,在緩緩地講話中間有過一段靜止,史蒂芬說,那段靜止,應該是母子之間諒解而寂靜的聲音了。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日於紐澤西)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