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鷺鷥之歌‧自然之境—敏麟同奮

封面故事 鷺鷥之歌‧自然之境—敏麟同奮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08期 » 封面故事 鷺鷥之歌‧自然之境—敏麟同奮

 2001-06-01 11:25

【帝教20紀錄片藝術作品邀請展】

  「大地反撲」在寶島台灣,不再是一個外來名詞,已經是自然生態的悲慘境況。雖然難堪,卻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處境。「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自然生態的保護」,是近代工業與科技文明興起,人們警覺其嚴重後遺症之後,緊急發出的呼籲。由歷史中溯源,可以窺諸中國老祖宗們,日常過的便是人與大自然共融的生活。且長久以往累積形塑出人與自然一體、人與萬物相互依存整體有機的生態意識和思想系統。

  在傳統典籍中隨處可見,這種天人合一的景況,比如老子的:「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思想;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王陽明:「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是一體。」在道藏太平經:「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後可得長安也。」揭示了人和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要人尊重依循自然規律,才能免致大地反撲斷絕自身生機的惡果。

  藝術創作源自於生活的體驗和感思,離此便會失去內在的生命力。敏麟自幼生長於中台灣清水溪上游澗谷山麓的樟湖山村,群山環抱山嵐飄渺;雨後雲海美麗動人;山村中梅林梯田鷺飛鳥鳴,陡削的峻谷旁盡是人跡無法到達的原生林,是野生動物快樂自足的家園,至今仍可見到獼猴群集在林間擺盪。村民們沒有、也沒必要學習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保護觀念,因為數代以來這就像他們體內流著血液一般地自然。

  敏麟的父母每在颱風天,常會挽著簍子冒著風雨,到戶外林地撿拾遭風雨摧殘而奄奄一息的飛鼠、果貍、雉雞和各種鳥類,攜回家中燃起大灶柴火,烘乾皮毛餵食細心照顧,直到颱風遠離後再攜至野外放生。長久以往,每當颱風來臨時,敏麟山居家中便儼然成為野生動物園,有著許許多多小動物跑來家中避災,人和動物們相安相惜,共渡風雨交加的夜晩,颱風過後的清晨再主動離去。這或許是人尊重愛護自然生命,弱小的生命也能感知吧!

  敏麟就是在這樣簡樸自然的環境中成長,「自然」一詞對她而言不是觀念;不是外在名相,而是生命內在的基因,敏麟累積了上述的生命體驗歷程,回憶起昔日山村中,田畝、林間、水濱,處處可見或棲息或漫步或飛翔的鷺鷥身影,那股似草根平民的性格和那一身潔白、輕盈,就似道家隱士清淨無為,令她衷心喜愛。敏麟以幼時的自然生活經驗為本,通過伴她成長的鷺鷥友伴各種姿態的描繪,映照出大自然無限的生機。從她的畫中我們見到了在現代繪畫中難得的純淨無欲筆調,經由鷺鷥輕盈曼妙的身形構築捨繁就簡的佈局,源自胸壑地契入空靈蒼茫之境。西晉陸機曾云:「觀古今於須臾,托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東晉王獻之亦云:「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敏麟雖畫境造詣尚未臻此,而內在生命情趣應可比擬學習。

  敏麟對於自然與藝術境界之領略,得助於天帝教天人合一與靜坐之教化。她的道歷及教歷為:正宗靜坐班坤七期、高教班三期、天人研究學院天人次功所第一屆畢業、本教精神療理中心(天人炁功中心前身)第一位專職、極院弘化院天人炁功組組長、極院天人炁功指導院(當時為坤元輔教任院長)秘書。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