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歷史留見證 為傳承留借鏡

為歷史留見證 為傳承留借鏡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78期 » 為歷史留見證 為傳承留借鏡

劉普珍、吳月行  2007-05-25 09:40

宗教傳承座談會

劉普珍、吳月行 攝影/蔡光貧

 ●宗教座談會與會學者。(左起,林本炫教授、霍群英處長、張新鷹所長、王卡主任、李光光院長、李豐楙教授、宋光宇教授、黃運喜教授。)

  第三任首席使者傳承大典,天帝教邀請海峽兩岸學者與會觀禮,誠如李光光院長所言,天帝教在新興宗教中,有健全的制度,雖然由第一任到第二任首席使者給人有種家族傳承的印象,但第三任首席使者的推選就打破大家的刻板觀感,學者對於我們有高度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這些學者與本教十多年來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在友誼層面言,也表達對將卸任的維生首席的尊敬,並向新任的光照首席致賀意。

  三月三日晚間於鐳力阿道場親和樓四樓,本教特別為應邀觀禮的學者舉辦「宗教傳承座談會」。與會的台灣學者有:宋光宇教授、李豐楙教授、林本炫教授、黃運喜教授,遠從大陸來的學者有:中國社科院世界宗研所副所長張新鷹先生、道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卡先生與科研處處長霍群英先生,以及本教的年輕學者:劉文星(普珍)同奮與梁淑芳(靜佈)同奮。座談會中,首先安排「天帝教首席使者傳承制度簡報」,由呂光證同奮以其天人研究總院研究員、首席使者傳承工作組秘書小組的雙重角色,將本教傳承工作實務及天人關係做深入淺出的精要報告(編註)。部分學者也提出各宗教傳承的比較分析。

 ●宗教傳承座談會上,學者們分享歷史上宗教傳承的典故,同奮收穫頗多。

天帝教教綱有完善的傳承規定

李光光院長-天帝教天人修道學院

  天主教教宗經由樞機選舉而產生。藏傳佛教為活佛轉世,活佛在轉世前會指示投胎的方位,門人依據指示尋找小活佛。漢傳佛教則有叢林制與子孫廟,叢林制就是從十方推選德高望重者;子孫廟在徒子、徒孫中產生。中國民間宗教往往在家族中傳襲,教內優秀人才另立門戶,因此不斷地有新的教派產生。而多數的宗教領袖都是鞠躬盡瘁,直到生命終止後才轉移教權。

  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天帝教由樞機院推選出第三任首席使者,第二天,鄰近的魚池鄉即流傳著:「天帝教產生新的首席了,而且不姓李!」由此可見社會大眾關注天帝教的傳承。《天帝教教綱》中有完善的宗教傳承規定,而且在推選第三任首席使者的兩月前就成立「首席使者傳承工作組」,以下分閟務小組、傳務小組、承務小組與秘書小組專責各項工作,使得傳承工作順利運作。

天帝教傳承過程祥和 令人耳目一新

宋光宇教授-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傳統宗教的傳承,其在過程中所面臨的分裂慘境,簡直可用腥風血雨來形容。天帝教這次如此祥和的選出繼任首席使者,令人耳目一新。

  回應光證所說的天人關係,有許多科學發現,是在天人合一、天人溝通狀態下得來的,但沒有人敢直說。如:牛頓的發現萬有引力,並非因蘋果擊中其頭所致,而是看見蘋果掉落地面而了悟;化學家門德列夫作夢見到一項表格,醒後即發明了「化學元素表」;以及路易斯‧阿圖研究神經傳導,一日睡醒後,突有靈感,即以青蛙做實驗,發現臟器間的信息傳導,可以不必透過神經的可能性,後來,他更發現了癲癇症的發生,乃是腦內某個固定閥門被關上所致。現在,我們的大學教育卻將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摒棄,令人惋惜!

宗教領導權轉移的難度 在如何兼顧神聖面與世俗面

林本炫教授-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宗教團體與其他世俗團體一樣,皆屬社會組織。既是一種組織,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自然就有領導權的承接問題。宗教之領導權,本身兼具神聖面與世俗面。因此,在領導權的轉移方面,要兩者兼顧,難度很高。所以,宗教團體若想設計出一套兩方面兼顧的傳承制度,就不得不顧慮世俗化潮流所帶來的影響,像天主教與活佛轉世就比較偏重宗教的神聖面。

  宗教領袖之傳承,有其關卡必須度過,如果無法度過,就會傷害宗教本體,造成分裂局面。大凡宗教的創教者,亦即第一代之宗教領導人,往往具有獨特魅力,通常第二代領導人若不願面對,將造成宗教分裂,無法確保傳承過程能安穩過渡,這是每個宗教皆須面臨的挑戰。

第二代由菁英建立制度是傳承的關鍵

李豐楙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天帝教傳承大典在教內是一件大事,在學術界也是一件大事。我個人希望透過參與帝教傳承大典的經驗,將其紀錄以提供為宗教教育的題材,更要為當代宗教留下歷史的見證。宗教之創教者在交棒給第二代時,若能由菁英建立起制度的話,第三代以後便可望有較好的發展,如全真道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否則的話,該教便會泡沫化。

  為圓成天帝教第三任首席使者的推選及傳承大典,所有傳承工作組的成員在維生首席領導下殫誠畢慮,期能由茲樹立儀軌道範,完備典章,立天人之典範。廣邀學者觀禮,是希望藉由學術界為天帝教歷史性的傳承做見證。宗教傳承座談會上學者的見解,都具高度參考價值,讓同奮打開視界,了解其他宗教因傳承衍生的問題,引以為鑑;讓本教在不久的未來,不論是內涵或形象方面,都有顯著的提升。

編註:請參考教訊276期,呂光證〈天非純粹的天,人非純粹的人〉一文。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