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力場與高次元時空的實驗歷程

第五力場與高次元時空的實驗歷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78期 » 第五力場與高次元時空的實驗歷程

陳建德  2007-05-25 10:45

第五屆天人實學研討會專題演講摘要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陳建德院士 整理/張鏡体、吳月行

陳院士提到「高次元時空通訊物理實驗」,他相信聚集超強第五力場可以開啟高次元時空通道的假說,並說明高次元通訊的特性:訊號不因距離而衰減、訊號以結構連繫物定址、訊號傳送無時間延遲。陳院士有關高次元時空通訊的想法與本教目前致力研究的天人交通機的構想十分雷同。

陳建德院士背景

  第五屆天人實學研討會,在元月六日晚間之專題演講特邀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德主講「第五力場與高次元時空的實驗歷程」。陳院士是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物理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碩、學士,研究領域為凝態物理、電子能譜、同步輻射儀器,當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短短一年多,就建好全世界第一座高分辨率、高束流、命名為「龍」的同步輻射軟X光光束線;隔年,陳院士做氮分子內層電子軟X光吸收能譜實驗,打破世界紀錄,成為全球第一個看到固態氮分子振動能階的科學家。他卓越的研究精神與科學成就,享有相當多的學術榮譽肯定,有1988年美國R&D100研發獎、1987~199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特殊貢獻獎多次、1996年美國物理學會Elected Fellow、1995~2003台灣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講座、200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殊榮。陳院士於1995年返國後一直服務於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除了對同步輻射及凝態物理領域繼續做出重要貢獻外,近年來,也致力於研究第五力場與高次元通訊。

什麼是「第五力場」

  陳院士在1988年父親往生前後的神奇親身經歷,體會到確有高次元時空之存在,而後有機緣於1999年與李嗣涔教授進行手指識字特異功能實驗,專題演講便從高橋舞小姐與其他學童手指識字實驗開始介紹。他們根據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深信宇宙間有更高無形的智慧以及另一「不明力場」的存在,因為這一不明力場所展示的現象絕然不同於目前科學界已確知的重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及弱作用力等四大力場,故暫稱為「第五力場」。由於科學家講求的是客觀確實的證據,探索的是普遍可重複的法則而非少數的案例,所以陳院士近年的研究重點之一為設計、研發第五力場相關之物理實驗儀器,以便驗證及闡明這一極為奧妙的不明力場,目前已突破很多困難,研發出多項第五力場實驗儀器。

  他也解釋到第五力場是一種似乎存在又測量不到其本質的東西,它有不同的名稱,諸如氣場(Chi,Qi)、炁場、歐剛(Orgone)、普亞納(Prana)、生物能場、動物磁場、念力、第五力場、波動能量……等等,人類幾千年來有感應,最近的科學也在探索它,所以由此切入說不定可以找到第五力場研究的方向。有一位美國人曾臆想當聚集很強的歐剛時就能打開我們四次元時空到更高次元時空的通道,並可藉以做出無遠弗屆的瞬間通訊,也因此開始研發高次元通訊器以期利用物理實驗的方法來證明高次元時空的存在。研究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發掘、證實第五力場相關的效應是無法用已知的四大力場和基本粒子來解釋的,而證明高次元時空的存在性也必須超越相對論及四次元時空的範疇,觀察到遠超過光速乃至於瞬間通訊的科學現象。對於氣場,我們並不陌生,如中醫裡的氣脈經絡,氣場的科學研究幾千年前就有,古時候人們直接用人體來感應,近代氣功師也利用外氣所伴生的熱量、紅外線、或音波等來間接研究氣場。

物理實驗歷程

  在陳院士研發第五力場物理實驗必備的儀器:第五力場產生物、聚焦器、控制器、放大器、吸引器、排放器及探測器,他首先選定了氣場產生物及研發出聚焦器,產生物是用捷克隕石(Moldavite)做的,這種成份類似玻璃的隕石間接產物,根據地質學家推測是一千五百萬年前有一巨大隕石墜落在德國境內,由於高熱溶化地表礦物,在真空中凝結且拋至高空後,因隕石本身的高速動能,將這些間接產生的天然玻璃飛彈至捷克境內。小小一顆捷克隕石雖然孕含有很強的氣場,但打出來的氣場會向四面八方散佈,很不方便用來做科學實驗。為了克服這一困難,陳院士因為知道水晶能聚氣,於是研究了各式各樣的水晶,找出最理想的水晶柱,切割成十二面的角錐型,再切割十二個溝槽以產生眾多的內表面讓氣場可以在水晶內部反射聚集通過。開始測試時發現真的有一股強大的氣場射線產生,這種氣場射線很奇妙,幾乎可以穿透所有物質,例如鐵板、厚牆、鉛塊、銅板、鋁片、塑膠等等,但卻無法穿透僅為一張紙厚度的水層。另外,穩定的氣場射線通過鐵板後,會具有時間脈沖的特性;具有孔洞的鉛塊反而會阻擋氣場射線從孔洞通過。

  在第五力場與物質交互作用實驗中,一般的四大力場是當其產生物消失時,交互作用隨即消失,例如:磁鐵與指南針作用,當磁鐵消失後指南針立即恢復原位,而第五力場卻是氣場產生物離開後,氣場依然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顯現出四大力場所沒有的殘留效應,以及發現人體初接觸氣場時感應可以很敏銳,但很快又會被氣場充滿而呈感應遲頓狀態,需要間隔好幾小時乃至數日才能恢復原有的敏銳度。有了產生器、聚焦器就必須要有控制器,否則無法有效調控氣場的強弱,而控制器的製作更有趣了,簡單的用約十元硬幣大小的塑膠袋,裡面放了特殊的鹽水封起來,上下各疊一個不鏽鋼薄片當作電極板,且在電極板外面繞上漆包銅線線圈,原本因為袋中有水,氣場射線無法通過,但在薄片上加上電壓產生電場,在線圈上加上電流產生磁場後,氣場就能通過,且其通過量可因所加之電壓與電流不同而做改變。接著為了大幅提升氣場的強度與解決氣場殘留效應以利實驗的進行,陳院士也已研發出第五力場的放大器、吸引器、及排放器,而最重要的探測器部份,雖歷經五年多的努力,目前尚未成功,仍在摸索研發階段。陳院士特別強調,他所觀察到有關第五力場的奇妙現象及研發完成的多項儀器,目前僅能依靠少數具有特殊感應能力的人來體驗,無法用實驗儀器做普遍、客觀性的科學驗證,但他深信探測器終究會被人類研發出來,而科學界將能用最嚴謹的物理實驗方法證明第五力場(氣場)的存在。

高次元通訊特性

  陳院士也提到「高次元時空通訊物理實驗」,他相信聚集超強第五力場可以開啟高次元時空通道的假說,並說明高次元通訊的特性:訊號不因距離而衰減、訊號以結構連繫物定址、訊號傳送無時間延遲。目前已完成高次元通訊器中發射機方面的建造,而接收機方面尚在研發當中。陳院士有關高次元時空通訊的想法與本教目前致力研究的天人交通機的構想十分雷同,在陳院士精采的演講中,聽眾彷彿被帶進時空遂道一探究竟般,各有所獲。

 ●第五力場物理實驗儀器設備。照片提供/陳建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