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1期 » 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胡孚琛  2007-08-25 10:25

主講人/胡孚琛 整理/劉鏡仲‧顏大青

二十一世紀科學革命的方向應該是朝向愛因斯坦的大統一理論─不僅物質世界要統一到一個理論之下,還要把人的心靈統一到科學理論之中,使科學和哲學、宗教相統一,成為大家可以廣泛瞭解的學問。

 ●胡教授的「丹道法訣十二講」,在鐳力阿道場親和樓竹蘆進行六次課程。攝影/劉大彬。

道學的心物能一元論宇宙觀

  在三百多年前,一個大學生幾乎可以把物理、化學、生物等主要科學介紹得很清楚,但後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各個分支越分越細,連數學也有很多分支,現在只有代數學家、幾何學家、拓樸學家,但沒有一個人敢自稱數學家,因為他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數學分支。經濟學現在也分為數量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大家受到專業語言的隔閡,不容易像三百多年前的大學生,能把一個學科講得很清楚。二十世紀初,愛丁頓說全世界只有兩個人懂得相對論,現在高能物理也只有少數科學家精通。科學應該這樣嗎?科學是只能讓少數人懂得的知識嗎?許多天才的科學家、思想家曾預言二十一世紀科學應該逐漸走向統一,科學應該是讓大家都能理解的知識。因此,我覺得,二十一世紀科學革命的方向應該是朝向愛因斯坦的大統一理論,不僅物質世界要統一到一個理論之下,還要把人的心靈統一到科學理論之中,使科學和哲學、宗教相統一,成為大家可以廣泛瞭解的學問。

  中國文化中有三本經典,現代西方科學和哲學還沒超越它們的水準,那就是《老子道德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內經》。在中國科學思想的啟發下,1980年,我發現了一個物理常數,可以將資訊和能量進行換算。人們知道,物理公式大都是協調的,是等號,可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兩邊不對等,我懷疑其中丟了一項什麼要素,例如熱只能從高溫流向低溫,這句話本身就有一比特的信息量。我把信息(資訊)代入這個公式,求出了可用能和資訊的換算關係。這樣,再和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聯繫起來,信息(資訊)、能量、物質三要素之間就可以換算了。人的心靈是信息的高級形態,那麼心靈就可以直接轉換物質,由此形成了心物能一元論的宇宙觀。

從一生二、二生三 看宇宙萬物形成

  「道生一」,「一」是道學中所指的元始先天一炁,是宇宙創生之始的一片混沌狀態。元始先天一炁也稱為先天祖炁,它是宇宙初始狀態下隱藏著的秩序,是產生宇宙根本節律的信息源。「一」是最初的宇宙蛋,是種子,是原型,是基因,是混沌,是宇宙中萬事萬物全息的「模本」。「一」就是靈子場,靈子場具有「色、受、想、行、識」五大功能。靈子場是標量場,其渦旋波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運動的速率沒有上限;在時空中可自由傳播不會衰減;可以和能量、物質耦合由「標量場」衍生出其他「向量場」。

  「一生二」中的「二」,指陰陽二性,即易學中的「兩儀」。「二」中隱含著宇宙創生和演化的渦旋式的內在驅動力,也即「扭力場」,或稱「撓場」。「撓場」是由「靈子場」衍生而來,具有「地、水、火、風、空」五大種性的功能。

  「二生三」中的「三」,是指有象、有氣、有質的信息(資訊)、能量、物質三大要素,為信息、能量、物質合一的「量子虛空零點全息場」。物質是宇宙以粒子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部分和整體、個別和一般之間的區別。能量是宇宙以波動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運動和靜止、間斷和連續之間的區別。信息是宇宙以選擇性存在的方式,它標誌著有序和無序,方向性與合目的性。道學所謂「生」,皆「依緣而生」、「因緣所生」,即是由佛教所說因果關係的「緣生」。宇宙大爆炸之前,物質、能量、信息是以虛數來表示的,即虛物質、虛能量、虛信息。大爆炸開始,「標量場」演變為「向量場」,物質、能量、信息演變為三維時空的萬物。靈子場衍生出電磁場、引力場。

 ●人類應擴大心靈,探討宇宙奧秘。

以物質、能量、資訊 解構心靈之演化

  在人體中,從物質、到能量、到資訊、再到心靈,結構層次逐步升高,生命和心靈本質上是資訊的組合,是靈子逐次組織化、結構化的產物。靈子被設定為資訊乃至生命和心靈的載體,它本身具有自主接收和發送資訊的能力,可以自我組合成某種層次的渦旋型結構,在資訊的傳遞和交換中,心靈既是「信源」,又是「信宿」。靈子對資訊、能量、物質都有極強的親合性。靈子的渦旋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運動的速率沒有上限;在時空中可自由散播不會衰減;可以和能量、物質耦合由「標量場」衍生出其他「向量場」。

  在有機大分子中,當「靈子場」和物質、能量耦合達到某一「閥閾」,便會演化為「生命場」,生命就進化出來。資訊(靈子)組合達到某一閾值就會「突現」(emergent)為「生命」,生命資訊進化達到某一閾值就會「突現」為意識。在生命現象由植物、微生物、水生動物、陸生動物到猿逐步進化的過程中,靈子自旋的渦旋波相互組合與結構化的程度不斷升高,即「靈子場」的「靈性」不斷提升,直到某一「閥閾」進化成人,心靈就產生了。資訊演化為心靈的「閥閾」是「象」,當資訊的「靈子場」在生命進化中組織化、結構化為「象」時,資訊就演化為「心靈」。意識的形成源于視覺的進化,最初的「象」是由視覺開始感知的,並泛化到其他感官。眼睛本來是腦的一部分,是心靈的窗戶,因之道學以二目神光內視修煉,稱之為「機在目」。心靈產生後,隨著靈性閾值的不斷提升,則會開出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和靈性思維的花朵。

  最後,我送大家一句話,那是我的老師黃友謀教授告訴我的:「一個科學家只要能提出一個新的物理思想,一生就沒有白活了。」

胡孚琛教授小檔案:

  1945年12月生於河北省吳橋縣。1969年南開大學化學系畢業,1982年在廣州市中山大學從事自然科學史和信息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獲碩士學位。1988年初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外國留學生導師,專門從事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從1993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主要著作:

  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學術專著有《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道藏與佛藏》、《道教與丹道》、《道教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翻譯俄國凱德洛夫《科學發現揭秘─以門捷列夫週期律為例》。整理出版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王明《道教與傳統文化研究》;合著《民族與文化》、《周易知識通覽》、《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著有《丹道法訣十二講》、《新道學引論》及撰寫《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廣義資訊理論探索》、《熱力學與資訊理論結合的思考》等學術論文80餘篇,約820萬字。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