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風雨中如期舉行
圖文:劉普珍 2008-11-15 11:25
首創與台灣之大學院校合辦模式佳評如潮
●開幕式由文大哲學系林照田主任、石朝穎教授、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子弋教授(維生先生、天帝教第二任退任首席使者、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終身講座教授、前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文大文學院王吉林院長共同主持。(由左至右)
由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十月六日於薔蜜颱風侵台後,如期在台北市文化大學召開。這次座談對天帝教意義重大,首創天帝教學術會議與台灣地區大學院校合辦模式,對宗教哲理公開與社會對話,扮演良好示範作用。
本次講座除了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子弋教授(維生先生、天帝教第二任退任首席使者、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終身講座教授、前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專題演講外,另有三場學者講座,每一場都帶給聽眾不同的思想火花。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主題雖為「存在的困境與心靈的超越」,但學者們並未講述艱深難懂的哲理,而是用平易近人的事例,一一闡述。
第一場講座中,北大哲學系胡軍教授舉出大陸汶川大地震對大陸人心的震憾;陳鼓應教授說明自己年輕時的困厄。第二場講座,林安梧教授道出台灣去除中國化的迷思;曾春海教授指明歐洲社會均富但人民卻不快樂。第三場講座,劉見成與石朝穎兩位教授談及修持對超越困境的助益等,普遍點出當代世人面臨的生存問題,讓與會者心領神會,感同身受。
●維生先生發表專題演講,簡介本師世尊一生及其奮鬥精神
●第一場講座中,胡軍教授發表(從身心關係理論審視精神超越之可能)一文,右為陳鼓應教授
李子弋教授表示,三年前,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合辦「極忠講座」、「涵靜老人講座」,從此搭起兩岸學術交流橋樑。接著,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也與北大哲學系合辦道學研究所,目前進修學員已有三十多名,未來發展看好。
此外,財團法人極忠基金會為了喚起大眾對「中山學說」的認識,也開始舉辦「孫文論壇」,預訂明年二月十四、十五日兩天,將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以「民生主義與經濟建設」為主題進行系列研討。
李子弋教授指出,三屆「涵靜老人講座」中,第一屆講座屬生命系列,第二屆為心性系列,第三屆(本屆)則為超越系列。也就是說,人類在現實生活遇到困境,如何去思維?如何去超越?
李子弋教授說,人要超越現實困境,不能只是自我的心理調適,更應該具備應世的智慧,拿出實際辦法因應。「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的三場演講,學者們分別從儒家、道家和醫學家的觀點來談存在的困境,他希望以戰略的角度,予以論述。
他表示,所謂「道」,就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例如:儒家講人道,道家講天道。若以現代觀念來詮釋,「道」就是和諧的秩序。
不過,「道」也包括常道、變道(非常道)一體兩面,一旦常道的理想無法實現時,就必須透過變道來完成,而《孫子兵法》就是以變道,來成就常道的典範。
《孫子兵法》不只是部兵學典籍,只要與競爭有關者,諸如政治、企業、宗教、學術等,都可實際應用。它揭櫫了「上下同欲」,乃「道」之本體觀念。
《孫子兵法》認為,「道」應具備三個核心:1.全道—講究全面、全局、全程。2.善道—強調在和諧狀態下完成至善境界,即孔子所言「至善」,老子所謂「安平太」是也。3.變道—主張知變駕御變,駕御全局,進而超越困境。
也就是說,《孫子兵法》所謂變道,其意義為(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立於不敗之地,作為實現所有常道的基礎。就好比投資股市,先要設想如何因應最壞的局面,而後始能由中敗、小敗,漸至小勝、中勝而全勝的境界。
●與會學者於會議廳前廣場合影留念,為「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做了歷史見證
(二)制人而不制於人,要有一切操之在我的心理狀態。今日世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都是一切操之在人所造成。
涵靜老人強調「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超越自己,向自己奮鬥的最佳示範。縱觀古史,孔子周遊列國,致力恢復周禮,可謂近之矣。事實上,孔子是位不折不扣的造命者,值得效法學習。
李子弋教授強調,宋明時期,長沙岳麓書院乃大儒們講學論道的場所,期盼今日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也能扮演學術交流的平台,讓不同的論點能在此對話。
回憶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為了實現教育理想,篳路藍縷在陽明山開辦學院,後來張鏡湖先生承先啟後,繼志述事,讓人曉悟教育是永續經營的「百年事業」。這個啟示告訴我們,天帝教的學術研討會也應長久辦下去,希望明年還能到文化大學召開「涵靜老人講座」。
由於本屆「涵靜老人講座」與會學者深表滿意,紛紛建議「第四屆涵靜老人講座」仍於文化大學舉行,這是對天帝教學術研究一項高度肯定。
●身兼北京大學出版社綜合編輯室主任的北大哲學系楊書瀾教授(前排左一)於台下聆聽,右為中央大學哲學系馮滬祥教授
●第三場座談會參與學者,共有李豐楙、黃崇修、王邦雄、劉見成與石朝穎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