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天地境界安身立命 仁者無憂坦然面對人生
劉普珍 2009-04-15 10:35
《旋和季刊》四大專欄賞讀者
撰文:劉普珍(《旋和季刊》總編輯)攝影:王乾原
第五十期《旋和季刊》主要報導天人文化、天人親和、天人合一、學習園地等四大專欄,計有九篇專文。
在天人文化專欄中,有文化大學哲學系整理的〈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精選〉、〈新書簡介:潘樹仁編著《歷海笙歌:蕭昌明大宗師傳奇一生》〉。天人親和專欄登載桑美玲(道名:敏接)所撰寫的〈人體「整體電力引合網路」探討系列〉(五)。
至於天人合一專欄,除了中國社科院胡孚琛教授的〈丹道法訣第二講〉外,尚有台灣省掌院樓緒久同奮的〈昊天無為心法之我思我見〉,以及天人研究總院秘書室主任兼天人親和院副院長呂光證對樓緒久同奮的回應,對教內同奮而言,實屬難能可貴。
學習園地則收錄了黃靖雅(道名:敏警)的〈死如春夢了無痕:《列子•楊朱》讀後〉、劉信利(道名:大復)的〈試論《孫子•謀攻》之全勝思想與野戰要領—以諸葛亮《隆中對》為對象〉以及黃子寧(道名:靜窮)的〈試論張載學說旨趣〉。
在「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認為,先秦儒家比較關懷政治和社會所帶來整體生存的影響,而不特別關懷個人的身心問題。
另外,就個人出處而言,儒家重視的是,一個君子應該如何選擇他在政治環境裡的行為。不過,《論語》也說:「仁者無憂」,可以面對各式各樣的生活狀態。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邦雄說,「人生一定要有天地境界才能安身立命,才會依此停靠,否則只是一直飄泊,生命無所歸屬。可惜幾千年來,我們仍要靠外來的宗教救我們,故台灣就有很多本土宗教,從儒家到道家,甚至已經被我們消化進來的佛學都是」。
基本上,存在的困境,就是有限性的問題。心靈的超越,是無限性的問題,而人的基本存在處境,就是在「有限」去追求「無限」,這叫「形而上者謂之道」,不管儒家或是道家,都有這樣的思維。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長林安梧教授認為,人於存在的當下,就在「天、地、人」三才之中。整個中華民族的哲學就是從三才說起,總是從「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的總體根源」來說,這就是「道」。
「道」,簡單說就是總體的根源,一切存有的根源。這個源頭,不論是儒家或是道家,都是一樣的,可以同源互補。
在〈人體「整體電力引合網路」探討系列〉(五)中,作者桑美玲認為「靈意網路」與前、潛意識間的關係密不可分,「靈意網路」好比一具複雜且細緻的運轉馬達,可將來自四面八方的所有意識、訊息、能量,一一過濾、分類、重組、運化,甚至可能擴大或縮小既有前、潛意識的作用內容,其目的亦只在減少不必要的雜亂作用或無序之盲動。
至於,前、潛意識,則好比一幕幕精采片段、主題、思緒、靈感、思維、構想等,這些突來的「意識」片段,有些可能與靈魂深處的基本慣性(即來自「和子餘習」的慣性)有關。
有些則可能是引動前世因緣、業力、業引的關鍵所在,或許有些意識訊息純為紓解該個體心理壓力所為。
然而,不論該意識的內容為何,都必須藉助「靈意網路」的運作,才能讓該意識訊息彰顯出來,否則徒具形式而已,不具任何的實質效力與作用。
中國社科院胡孚琛教授在〈丹道法訣第二講〉中指出,全真家丹道各門派最關鍵的步驟,就是淨化身心。按丹家對身體之淨化,多採用辟穀、苦行等方法。然而,心淨身自淨,心的淨化更為重要。
據說,王重陽祖師棄家入道後,曾築庵而居,號「活死人墓」,苦修六年而丹成。他所作的《化丹陽》書道:「凡人修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實際上,全真道北宗之丹法要訣,確實就在「活死人」三個字上。
在〈死如春夢了無痕〉中,作者認為孟子將楊墨之說比為「淫辭」、「邪說」,是出於對兩家違背人性的憂慮。墨子主兼愛,一意縮小自我之後,把人類放到最大,一旦力有不逮,很容易反其道而行,變成楊朱只管自我之流。
楊朱雖然也提出「悉天下以奉一身,不取也」的說法,惟此言的聲音恐怕遠小於「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斷章取義,把一毛不拔的精神發揮到最大,那就演變成了魏晉時期,假楊朱為名的縱慾思想。
不過,楊朱的縱慾有其背景,家財的累積靠祖先,個人只負責玩耍縱慾,聽來很能吸引某些族群,但真要大肆揮霍的話,恐怕也得「祖上有德」,留下偌大家產等著讓子孫坐吃山空。
就當今台灣的「爽」字哲學而言,楊朱可謂是老祖宗,現代人以為時髦的新玩意兒,古人不但老早玩遍,而且還玩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