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文解譯(六)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文解譯(六)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2期 »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文解譯(六)

洪靜雯  2009-05-15 11:35

解譯:洪靜雯 整理/攝影:編輯部

■五四主教,則義曰經,文謂廿字,天載玄音~《天人日誦廿字真經》為挽浩劫,方方闡教,處處渡人,有緣得渡

 

‧<天人教主弁言>:「蒿目時艱,懍世道澆漓,嘆浩劫之將至,闡述廿字箴言,著為人生指南,初創教於湘鄂,繼設社於京滬,方方闡教,處處渡人,旨在力行廿字,冀挽狂瀾。」

  「蒿目時艱,懍世道澆漓,嘆浩劫之將至……。」是說放眼望去,時局非常的艱危,既悲痛社會風氣頹圮敗壞,更慨嘆世間一場大劫難即將到來。

  這段話說明了「五四主教,則義曰經」~道統第五十四代天德教教主,匯集五教義理為廿字,以廿字作為修行典範的時代背景,也說明廿字是為了提振世道人心,挽救迷失於浩劫苦難沉淪的性靈。

  「五四主教,則義曰經,文謂廿字,天載玄音」,正是為了「方方闡教,處處渡人」,引渡每一位有緣眾生,都能同霑廿字真言的法雨滋潤。

八、

曰忠曰恕,曰廉曰明,曰德曰正,曰義曰信,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經解

配:相應合

儒德:儒家基本德目

●經釋

廿字中的忠、恕、廉、明、德、正、義、信……等字,皆與儒家基本德目的精神相應貫通,只要實踐其中一字,皆能通達仁的境界。

 ●擔任台北縣初院參教長的洪靜雯同奮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廿字真言是內聖外王之道

‧「配之儒德」~意指廿字的精神皆與儒家德行相應相通。

‧廿字乃宗主與雲龍至聖集五教之精華蘊育而成,與儒家內涵貫通,實不為過。然而在此唯獨強調儒家,乃為導出下面這句:「各得其仁。」

‧仁,是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然而,為何不言「各得其德」、「各得其忠」、或各得其恕」?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

‧孟子也說:「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也。」

‧韓愈說得更清晰:「博愛之謂仁。」

‧可見仁者,不僅愛己,而且愛人。這樣的愛心,是發自內心,由己及人,自近及遠,由小而大,逐次擴充。

‧所以孟子說得精要:「仁,己愛而愛人。」

‧仁即愛,更是愛的擴充。

 

忠 蓋人必忠於國,忠於家,忠於朋友,忠於事事物物,而後可以謂之人也。

 

恕 我之心亦如人之心,人之心亦如我之心,恕己恕人,兼恕萬物,此恕字之義也。

  

廉 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而公道從此破焉。

 

明 正大光明,通達明白。

 

德 人有一善,斯有一德。有百善,斯有百德。故有公心者,即為公德。有仁心者,即為仁德。德無定位,隨一善而名之。

 

正 止於一之謂也。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皆止於一也。

 

義 大義者,捨身不顧,至公無私。為所當為,謂之義。

 

信 人之出言,必須真實,不可稍有虛偽也。

 

‧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認為愛的擴充先由孝親開始,推而親愛眾人,進而普及萬物。這不就是「孝」嗎?

‧張載亦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把眾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兄弟,把萬物都當作是自己的同類。這不就是「博」嗎?

‧再看〈禮運大同篇〉:「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擴充敬親愛子之心,去愛護天下之人,這不就是「公」嗎?

‧《人生指南》<仁字篇>所言:

  「萬物之發育,皆本乎仁。故木果之核曰仁,如桃仁杏仁之類,生機洋溢,發育無窮。……內藏核實,含有化生之機,是其仁也。」

‧以仁存心,就像果核之仁,才能讓生命生生不息,才能體天地好生之德,參天地之化育。

‧若無仁,生生之理絕矣。

‧若無仁,廿字真言豈非行屍走肉、徒有空殼,或僅止於獨善其身之道而已?

‧《清虛集》:「太極圈中一粒仁,生天生地亦生人。」將仁的精神說得多麼透澈。

‧維生先生:「廿字雖然沒有愛,但是廿字的精神就是愛。愛,就是廿字的核心。」

‧誠然,廿字的每一個字都有愛,都有仁心存於其中,不僅修養自身,更以愛己之心以愛人,又推愛人之心以愛物。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正清楚告訴我們:廿字真言是修己、應物、待人、濟世之道。(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