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期《旋和季刊》簡介

52期《旋和季刊》簡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7期 » 52期《旋和季刊》簡介

劉普珍  2009-10-15 12:20

撰文:劉普珍(《旋和季刊》總編輯)

 ●《旋和季刊》每三個月出刊一次

  52期《旋和季刊》共刊出專文5篇,計有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整理的〈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精選〉(三)、郭耀華的〈《金剛經》講解〉、桑美玲撰寫的〈人體「整體電力引合網路」探討系列〉(六)、胡孚琛教授的〈丹道法訣第四講〉、張光園的〈自修自證,自圓其說—《玉皇心印妙經》之「其聚則有」〉。

  茲節錄部分精彩內容簡介如下:

  〈第三屆涵靜老人講座精選〉(三)在講座中,劉見成教授說,活著必須要有一個存在的反思,即是體認生命活在當下的事實,反思值得活著的生命價值。

  從古至今的先聖先賢,都是在對存有反思、進行價值選擇後,建立了一種生命信念。此價值信念發揮主導作用時,即是對吾人的生命價值有所超越。

  那麼,道教是如何解決人生困境、超越生命價值呢?基本上就是在世修道,修道成仙;或是說超凡入聖、從仙境再修天道。

  就以超凡而言,其一是對世俗價值的超越;其二是對偏頗人性的超越。

  石朝穎教授指出,上個世紀的100年,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時期。因此,存在主義才會備受這個世紀的關注。

  回想春秋戰國時期,道教源頭之一的道家,也和古希臘的哲學一樣,皆屬人生哲學,同樣重視對人的探索與超越的追尋。

  再以道教來說,除了重視身心修煉外,還體現了靈知哲學的傾向。

  二十世紀的新興宗教若要符合時潮,必然是具備義理敘述、生命修煉及靈知哲學特徵的宗教。

  這樣的宗教,才能達到心靈超越的境界,並找到人生的終極關懷。

  黃崇修先生說,「鬱」包含了身、心、靈三個層面,道教會以符水、咒語等方式,消極地對治靈的「鬱」。

  身之「鬱」方面,面對氣血不通順的時候,醫家會使用藥物及有他預防方法。此外,道家的靜坐與氣功,通過導引和運行氣血,讓身體機能生生不息,同樣可以解決身之鬱。

  在心的「鬱」方面,除了中醫所說的變氣論外,周敦颐的主靜,也是指無鬱的狀態。此時,人的心地一片光明,和天地之間最易溝通,自然不會有鬱的問題。

  李豐楙教授指出,黃崇修的報告裡提及身的「鬱」、心的「鬱」和靈的「鬱」。

  其中,古之所謂「六鬱」,實際多偏重於身的「鬱」,且基本上有臨床經驗可以證實。

  又從《本草綱目》來看憂鬱症,也都能說明對治的原因。而心的「鬱」,也就是心病,其成因或由生理所引起,或由社會環境的變化或是總總不如意所導致。

  關於此點,首先要將「六鬱」做一些新的梳理,釐清何種生理的「鬱」,會引起心理的「鬱」,並以這個部分作為前提。至於心之「鬱」的對治之道,除了可以理學家的各種意義治療理論來論證外,也可從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角度去詮釋。

  至於靈之「鬱」,因為各家有不同的說法,且並非論文重點,可以暫時擱置。

  〈《金剛經》講解〉一文,是作者2年前在內地求學期間,與青年學子的親和記錄。他所介紹的主題雖然是《金剛經》,但所言不拘於一格,既能旁徵博引,也能抓緊宗旨;雖屬個人看法,但可聊備一說。

  作者在文中一開始,即向聽講者簡介一貫道、天帝教,隨即逐步引領學子,探討《金剛經》的空性觀。

  從文章上可以看出,年輕人不乏對精神境界之嚮往者,而在一問一答間,也可看出郭同奮對宗教探求的熱忱,以及多年修行的智慧。

  涵靜老人一向強調,宗教、科學與哲學,三者不可偏廢。

  作者本身為西醫學系背景,近年來又於內地攻讀中醫、法學、宗教學,並於哲學有所究心。

  值得留意的是,在對心靈的詮解上,天帝教與新時代運動有不少近似之處,這篇文章的理入,基本上也反映了此一趨勢。

  《金剛經》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為「昊天心法」的修行要領之一;昔日涵靜老人駐世,教授弟子時,即每每強調。

  本文的前半部,為作者與聽講學員的交流實錄;至於後半部,則詳細解說《金剛經》各分的義理。

  雖然這篇講稿記錄,呈現宗教中立立場,但讀者覽觀此文,仍能對修持有所借鏡與啟發。

  〈人體「整體電力引合網路」探討系列〉(六),討論「靈意網路」與大宇宙意識間的連繫型態、「靈意網路」對修持者的意義與價值、「靈意網路」與宗教的修持關係、「靈意網路」與性命鍛煉的關係,以及與「靈意網路」和天帝教的獨特修持。

  作者認為,「靈意網路」與整體氣運相互影響,並與業力相互牽絆。「靈意網路」對修持者的意義與價值,則可從「自然法則」、「元神、識神」及「氣」的觀點來詮釋。

  至於「靈意網路」與宗教修持的關係,可自「信仰」、「祈禱」、「反省」三方面進行探討,也都有其學理基礎。

  此外,作者主張心境能量的提昇,能刺激元神動態系統的X原素釋放出較多的炁、氣混合能量,進而促使氣化系統相應的電流軌道發生變化。

  最後,在閉關修煉封靈的先天炁養成期中,無形將淨化先天靈質、靈氣視為主要作業,凈化後天體質視為輔助作業。

  而無形施放的金光能量一旦進入「靈意網路」,會視個人靈質、體質上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反應與效果。

  〈丹道法訣第四講〉主要討論丹道的「究竟境界」。全文除前言外,又分成「丹道的究竟義」、「揭示內丹學的修持法訣」、「丹道秘傳的方便法門」、「談真人的境界」、「再傳有關丹道生活化的法訣」及「新道學文化是當今世界唯一可行的文化戰略」等六個單元。

  胡教授於〈前言〉中,引用美國系統科學家歐文‧拉茲洛的說法,以歐美各國所主導的功利主義全球化,已造成人口爆炸、生態危機、資源匱乏、氣候異常、災病流行、貪污腐敗、恐怖犯罪、戰爭危險等嚴峻問題。

  拉茲洛並大膽預測,倘今後10年間不能發動一場徹底改變,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舊價值觀,全世界的政治、經濟結構則會徹底瓦解。

  若將所言,對照去年爆發的全球金融風暴,拉茲洛的先知灼見,實著教人震驚不已。

  惟胡教授認為,拉茲洛等學者所宣導的「意識革命」,基本上沒有超出道教內丹學的範圍,而彼等之新科學觀也是《丹道法訣十二講》中,早已闡明的新道學自然律。

  拉茲洛又說,世界若仍延續西方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就會進入瓦解階段;但西方價值觀如果能夠成功轉型,就會進入突破階段。

  在巨變到來前,人類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然關鍵在於全世界對21世紀文化戰略的抉擇。

  故胡教授特別撰寫〈新道學文化是當今世界唯一可行的文化戰略〉一節,以當今世人宜以修習丹道作為「內聖」之學,而將創立和傳播新道學文化,用以回復自然和人文生態的平衡視作「外王」之道。

  胡教授於結論中的這段話,呼應拉茲洛的用心,非常明確。

  不過,新道學文化成立的前提,在於人類對於精神層面的肯定,同時必須承認宇宙是一個有靈性的統一體,是一個亞原子過程的統一網路,也是個資訊的整合場(意識場)。

  丹道修煉與學佛的目的一樣,不外是為了認清世事無常,好擺脫名韁利索的世俗羈絆,以求回歸心靈的原鄉嗎?然丹道對精神生命的追尋,其於臭皮囊之大用仍善加把握,故有種種方便法(有為法)。

  如依法訣在鼻孔下,懸空方寸之地的虛無竅心息相依,久之神凝氣定而先天元神呈現,即為「得汞」。

  依法訣在肚臍部位的丹田凝神,使身心在一定火候下產生放熱反應,久之形成以肚臍為中心的原始星雲般,旋轉的先天之物,此之謂「得鉛」。

  又如「然三住法」、「調理肝木法」、「水火交流法」、「遺屍曠野法」、「轉毒成智法」等等,有的側重肉身修煉;有的較重心性開悟。

  總之,這些方便法的原理及落實,都於文中有詳細說明。

  然而,相較於涵靜老人傳授靜坐,開宗明義即揭櫫「自然」、「無為」的要訣,更可看出「昊天心法」不僅在理念上承襲道家,在方法上更屬「無為」。

  但更重要的是,這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殊勝法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