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第六倫」關係的建構芻議(上)

現代社會中「第六倫」關係的建構芻議(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7期 » 現代社會中「第六倫」關係的建構芻議(上)

徐光陽  2009-10-15 12:30

撰文:徐光陽

  編按:徐光陽同奮,正宗靜坐班第一期、師資訓練班第一期結業,曾任始院首席使者辦公室秘書,擔任聯繫溝通工作。

 ●徐光陽正宗靜坐班第一期結業時,與師尊合照

  畢業於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的他,目前在台中縣明台高中春風化雨;有感於社會除傳統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分別以「親」「義」「別」「序」「信」軌範外,「第六倫」群己間應繫之以「和」。

  因此,他以「群己有和」為題闡述,《天帝教教訊》以(上)、(中)、(下)連載3期,希望有助於導正社會偏離的人我關係!

  傳統以來的中國社會,給人、尤其是外國人的感覺,是充滿「人情味」的!

  因為,在超越功利的五倫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網路上,「一表三千里」、「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在生命遇到難關、陷入低潮的時候,自然會有溫情的支持,可謂「密密人際網,濃濃人情味」。

  人心相聯網,網絡上人情相交流,因此在人生旅途上,較不會有人海茫茫,舉目無親,而坐困愁城,孤立無援,乃至發生走上絕路之悲劇與憾事!

  尤可喜者,因現代交通、資訊等科技的進步,時空距離日漸拉近,日常所接觸的領域,已由傳統五倫之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等相對「熟識的」人際領域,推展至各個相對「陌生的」人際領域。

  這種應運而來「個人與陌生人群間」的另類關係,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已將之稱為「第六倫」。

  蓋「倫」者,類也;語云:「不倫不類」,而「理」者,原指紋理,引申為法則、規範,故合起來講「倫理」乃為人與人相處所應依循的規範;因此,李國鼎先生將「第六倫」所應遵循的軌範,歸為〜群己倫理。

  故吾人今日,一方面須維持傳統文化所建構來,其較「親」的五倫基本關係網絡外;另一方面更有待開拓與佈建群己倫理關係網絡,期六倫相結合!

  鑑往知來,欲建構「第六倫」,就必須對做為基礎的傳統五倫關係,認真回顧與檢視。

  對於五倫,孔夫子(以下簡稱夫子)直指:「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哀公問政篇〉(註一)《孟子》則尋其根復指出:「五倫源自『舜使契為司徒(如今之教育部長),教以人倫!』」。

  《孟子》〈滕文公篇〉明確的賦予各別應依循的規範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即於傳統文化的五倫關係中,父子間繫之以「親」,君(長官)、臣(僚屬)間繫之以「義」,夫婦間繫之以「別」,長幼間繫之以「序」,朋友間繫之以「信」。

  故知連結這些因緣而起的相對間關係的,不是利、害,而分別是「親」「義」「別」「序」「信」,以此五軌範為人倫關係間之「鍵」、「橋樑」、「接合劑」,來緊密相連,架構起其間基本關係網絡。

  而自古以來一貫認為,倫常關係應是天經地義、恆常不變的!

  相應於五倫,「第六倫」群己間亦應有其恆常的倫理關係軌範,吾人認為群己間應繫之以「和」,而曰「群己有和」!

  和,即是「調和」;即是「緊密相連,不生摩擦」;如何致「和」?玆分述如下:

壹、緊密相連:

  重視人倫的儒家早認識到,人際關係有其先天親疏、遠近差別的事實,惟依夫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故學習如何化「疏」為「親」、化「遠」為「近」,調和人己、化為一家,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當司馬牛以無兄弟為憂,子夏為使他心安,即引夫子的話說:「死生有命,……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篇〉(註二)。

  吾人若更外推此化疏為親的理則,其默化潛移之至,自然可達到夫子所說:「『講信』(朋友有信)、『修睦』(群己有和),以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運》.〈大同篇〉)換言之,即「使人親其親,以及人之親;子其子,以及人之子」,是則化疏為親成矣!

  因此,「第六倫」關係其實並不需另外架構,只須在五倫的基礎上,外推出去、普化開來,自然而成!

  《孟子》說:「源泉滾滾,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踐履五倫的機序,亦應如自然界泉水的奔放、太陽光的照射一樣,由近及遠、由親而疏,「盈科而後進」逐步充實,擴大範圍!即由自身做起,先修己再安人。

  所以,志道之士,必先深入自得其道之泉源:由物格而知至、知天命(知性),率此而意誠、而心正、而身修;當吾人脚踏實地的充盈了「修身」這一根本德目,才能進一步行君子之道。

  迨依《中庸》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第十二章〉,《大學》亦講身修而後「家齊」,所以,調和家中的夫婦倫常關係(做到有別)、父(母)子(女)倫常關係(做到有親)、兄弟倫常關係(做到有序),乃為充實、盈滿了「齊家」這一科(坎、坑洞)的範圍。

  當人問夫子「奚(為何)不為政?」夫子引述《書經》的話回答說:「『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篇〉。

  句中「孝」乎惟「孝」?即五倫之父子倫「父慈子孝」;友於兄弟,即兄弟倫之「兄友弟恭」。

  這整句意謂,夫子引述經典答客問說:「《書經》上講『孝』,僅止於孝順父母而已嗎?還要去友愛同樣是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們啊!而我將這些可以通達天下的大道(達道),有教無類的推行於周遭,可以施為的地方,就是為政,為何一定要居位做官才能為政、才稱為政!」

  況且夫子認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用政治、法律治理,都是「外之」、由外附加的,由「他然」非由「自然」,人們只是被動的避免,心中不覺羞恥!沒有悔意,故不會改正。

  惟有「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人們才能由內自然、自發的培養出羞恥心、良心,感覺悔意,而且改正過來—「民有恥且格」(正)。

  蓋「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夫子不論居位喪位,一貫所行的「為政」,故夫子引天體運行之理而譬喻說:「為政以德,辟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篇〉。

  《中庸》則直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以天命(註三)自性為核心,向外開展的修己安人,與教化合一的為政作為(如圖),即是道、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陰符經》首章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此即是夫子貫通天、人其一貫的大道!

  且夫子說「政者,正也。」,此種直正人心的為政,與佛陀所講,使人真正能獲心安的八「正道」,其理一貫,其道相通!故夫子說「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而五倫基本關係調和好,則由此衍生出來的「子關係」,才能隨之調和。

  如在血親關係中,由「兄弟倫」衍生出的叔、姪關係:對長輩,比照「父子倫」稱「叔、伯父(母)」、自稱「姪兒(女)」;對平輩則比照「兄弟倫」互稱堂「兄、弟(姊、妹)」。

  在姻親關係方面,由「夫婦倫」衍生的甥、舅關係,對長輩亦比照父子倫,稱「舅父(母)」、自稱「甥兒(女)」;平輩間則比照兄弟倫稱「表兄、弟(姊、妹)」。

  此外,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婚姻非兒戲,不只是兩個個體的聯姻,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喻如天體中沒有孤懸的星體,而通常星體的融合,是兩旋和系的融合。

  故兩家聯姻,非只兩家相連,聯姻主角2個人須「緊密相連,不生摩擦」,且相關整個家族所有成員都須如此調整。

  而依周禮,由納采、文定到親迎,效《易經》六爻時序、分六階段循序漸進,六禮(註四)備,方成婚。

  因此,其間有充分的考慮期間與退場機制,俟機緣成熟,二家自此連成一家;並留下婆媳間(母女相稱,屬父子倫)、姑嫂間(以嫂子、妹子相稱,屬兄弟倫)、甥舅間(已如前述,亦屬父子倫)等相關調和功課要去力行!

  難得因緣聚合,可以連成一家,若關係調和,則力量整合。平時,它可以是一互通有無的「經濟共同體」;危時,無論親生,即使是結義兄弟,亦能生死與共!(待續)

  註一:《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衍申其義,則失禮而後法!法若再失,則亂矣!因之,思長治久安之士,尚「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論語》.〈述而篇〉,概志乎其上者,得乎其中;志乎其中者,得乎其下;若志乎其下,則危而易失矣!而志乎五倫者,乃志乎其上–道也!

  註二:「敬而無失」,行為敬慎,無輕忽失誤,即是「敏於行」;「恭而有禮」,態度謙恭合禮,即是「修其禮」;因此,這句話可與夫子所說:「敏於行,修其禮,千里之外親如兄弟,若行不敏,禮不合,對門不通矣!」《說苑》.〈雅言篇〉相參看。亦可為今日都市中,相鄰而嚴重疏離者借鑑與省思。

  註三:有關「天命」意涵,應會天、人兩方面相關資訊以觀,或可辨其實、窺其貌。請參考拙文〈中華文化中天命的認知與民族發展〉,2002年《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民族發展〉學術研討會,台灣學者論文集》。

  註四:六禮為納采(彩禮)始,經問名、納吉(下聘禮)、納徵(交換信物並告宗祠、祖先)、請期(吉日良辰)、最後男方親迎,方得成婚。易經「漸」卦的卦辭即取此,以審慎不遽進為尚,而曰「漸,女歸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