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 信心 奮鬥(上)

天命 信心 奮鬥(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13期 » 天命 信心 奮鬥(上)

黃敏思  2010-04-15 09:15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中華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文/黃敏思 圖/教訊檔案資料

 ●天命、信心、奮鬥!本師畢生精神所在

編按:
  99年5月18日(農曆4月5日)為本師110歲誕辰紀念,極院教史委員會副主委黃敏思同奮(本師長孫媳),以虔誠之心製作「天命、信心、奮鬥」專題,除歌頌與紀念本師高超情義外,也讓世人與天帝教同奮,再次回顧他老人家一生為天下蒼生,誓願救劫、救國、救人的至德精神。
  由於這篇專題近2萬字,限於篇幅,《天帝教教訊》本期(313期)以(上)集呈現,5月號314期除刊登(下)集外,並將闢「本師110歲誕辰紀念專刊」,敬請期待。

前言

  本師110歲誕辰紀念,緬懷本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令人至敬至愛的智者……。

普濟蒼生同登覺路

  謹以本師在天帝教教義《新境界》‧〈緒論〉自敘中的2段文字,引領大家走進本師的生命地圖,尋覓這位出生於清末書香清寒之家,13歲失怙的少年,如何堅持天命、信心、奮鬥,走上「普濟蒼生過前川」、「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天命之路」軌跡:

  極初幼年失怙,秉承家庭傳統信仰,慈母愷切薰陶,懍於立己立人之道,無不包涵於宗教哲理之中。繼而服務社會,飽經歷練,了悟人生,遇師化渡,時有無形靈力之引導,這是高度空間仙佛聖尊,驅使陽質射線給予我之感應,而促進道心日益堅定,毅然放棄塵俗活動,從事宗教哲學之研究,行道救世,隨分報國。

  直到歸隱山林,以至《新境界》行將完成之日,其能毀家精進探求究竟,始終抱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一貫精神,實由此宇宙陽質射線之感應,即是天地間正氣的親和,也是神媒壓挾護植之力,這種力量驅使吾勇往直前,不能自已。

  (一)、止步蘇州耕樂堂~家庭傳統信仰與家風,奠定本師一生行誼。

  本師涵靜老人李公玉階,學名鼎年,字玉階,後以字行,1930年師錫道名極初,1937年7月2日,歸隱華嶽時年37歲,自署道號涵靜老人。

  1901年清光緒27年夏曆4月5日,誕生於江蘇蘇州城內大石頭巷一個平民家庭。

  祖父伯房公任職縣政,悲黎民受苦,開公糧倉賑災,受劾病歿,祖母華太夫人信仰觀世音,每日虔誦〈大悲咒〉。在本師幼小心靈裡,留下深刻印象。

  父親德臣公絕意仕途,安貧樂道。在玄妙觀教書講經,賣字,清寒養家,母親劉太夫人淡泊名利,夫唱婦隨。德臣公稱家宅為「耕樂堂」,耕樂堂「上無片瓦,下無立錐」,要子孫耕的是「心田」。

  本師深厚的學養來自雙親。本師的天命觀啟蒙、築基於父親的教誨,就讀蘇州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時,課餘德臣公為本師複習功課,教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劉太夫人長年禮佛,持誦《金剛經》與《心經》,熟讀先祖劉宗周先生的《劉子全書》。對本師致力於天人與心性之學養,播下了「儒家教化」的善種與道根。

 ●本師高喊「教主!我願奮鬥!」,一生奉行不渝

  13歲,德臣公仙逝。本師小學畢業名列榜首。考取上海民立中學。臨行前,劉太夫人焚香請出德臣公手抄珍本《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告訴本師:「這是你父親的唯一遺產,你要帶在身邊,每天誦讀,一面照它的意思做人做事。」

  本師赴上海就學依親與祖母叔叔同住,三叔壽臣公為前清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盛宣懷家族的廣仁善堂總務。廣仁善堂施棺、施醫、施藥賑濟貧苦,種下本師在西北辦紅心字會的善根。

  本師每日清晨誦唸《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持續一年漸有體悟,一派天真的希望更多人,能因這兩本書了解做人的道理。

  14歲的本師以一年來所存之零用錢,將德臣公手抄珍本付印萬冊,普贈有緣,持續三年。

  青年時期仕途得志,意氣風發,身在十里洋場的紅塵中,歷經財色考驗,而能立定腳跟,不被污染。本師認為:「對我後天啟發最大的就是我父親的兩本手抄本。」

  成長在平民家庭與宗教氣氛中,本師的一生可以說是向自己奮鬥的寫照。

天作之合夫婦雙修

  (二)、姻緣天定 夫婦雙修~ 天帝之道,重在先盡人道,再修天道。

  坤元輔教智忠夫人,江蘇常州人氏,本名過純華,閨名婉芬,師錫道名智忠,較本師小兩歲。

  祖父謹言公,當地人尊稱「過孝子」,留給子孫家訓:「惜衣、惜食,非但惜財,更要惜福。求名、求利,莫如求己,勝于求人。」

  本師25歲與坤元輔教締結天作之合的姻緣。坤元輔教婉柔堅毅,相夫家齊,教子義方,與本師七十年山涯海角相偕隨行、你我同濟同了三期。

  本師34歲奉師命前往西北弘教,坤元輔教鼓勵本師放棄現實功名富貴,願意謹遵天命,全家前往西安,過著修道清苦生活。

  37歲,本師遵雲龍至聖之命辭官,偕坤元輔教、率長子維生(11歲)、次子維公(9歲)、三子維光(7歲)、幼兒維剛(4歲),暨兒輩業師直上華山,郭雄藩教四書、五經;李旭如教自然科學;本師教讀《東萊博議》,督促習書法、寫日記。

  自古隱士棄家絕世修真,本師人道天道兼顧,為千古第一人。坤元輔教相知相隨,為歷史留下「夫婦雙修」的典範!

 ●至真至誠,紀念本師110歲誕辰

  本師、坤元輔教的家庭固守中國傳統文化。自行道西北至補天東南,每逢歲末祭祖,新春團聚,一定循序敬禮,按輩叩頭。顛沛如斯,困窮如斯。

  79歲母難日,本師為李氏子孫留下家訓:「做人之道-忠厚傳家,望我世世子孫為他人留餘地,吃虧就是便宜」。

  80歲復興天帝教。此後,本師以教為家,以宇宙為家。視弟子如知音,視弟子如子孫,視眾生如李家。

  本師無私的留下心教、身教、言教,盼望弟子們一門深入,身體力行,堅持「信、願、行」,化解末劫,為人間建樂土。

十里洋場風雨蒼茫

  (三)、一生的轉折~上海

  十里洋場的上海,牽繫著本師一生的重大轉折。

  在這裡,本師接受中西文化民主科學的洗禮,由青澀少年而趨茁壯。

  在這裡,本師放下富貴榮華,決意從茲以身許道,前去西安。

  在這裡,本師告別故國河山,遵天命渡海遠去蓬萊寶島台灣。

  13歲,本師就讀民立中學。校長蘇本銚秉承父志「教育不普及,國不足以生存」、「思天下興亡,聊盡國民之天職」,於1903年創校。治學嚴謹,品德學養並重。為本師扎下厚實的人格教育與中英文基礎。

  中國公學,1906年由一批懷抱排滿救國壯志的日本留學生,回到上海創辦,是當時青年仰慕嚮往的革命學府。

  本師18歲時,婉拒老祖母送他赴日深造的慈意,毅然地自做主張入吳淞中國公學就讀。恩師于右任先生在大一國文課程上,講授張橫渠先生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並及明儒顧炎武先生的:「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大學問家的思想,堅實了本師民族精神文化學養。

  19歲,本師攘臂投身中國學生第一次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本師為中國公學學生分會會長與各校學生代表籌組「上海學生聯合會」,並膺選該會總務部部長,發動上海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是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23歲擔任上海統稅局局長,從此平步青雲,官居政府要津。歷任上海特別市政府農工商局秘書,上海特別市勞資調解委員會主席委員,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之簡任秘書。

  本師弱冠即習靜坐,飽經仕途歷練後,訪道問師之志益堅。30歲得遇明師天德教主蕭公昌明(以下以其歸證封號尊稱「宗主」)於首都南京城內二郎廟巷芙蓉照相館,師徒一見如故,承賜道名「極初」。本師從茲以身許道,為弘教辦道竭盡心力財力。

  33歲,本師邀集社會賢達成立上海特別市宗教哲學研究社與東方精神療養院。

  34歲,本師參與「全國師資訓練班」閉關,百日功圓,宗主頒授度牒,並飭本師前往西北陜西、甘肅各省,常駐西安為西北宏教導師,並曰:「這是天命。」本師先得劉太夫人與坤元輔教支持,又得新任財政部長孔祥熙成全,獲調財政部西北陝甘寧青鹽務特派員,常駐西安。

  人道重要困難一一克服,本師毅然摒棄京滬繁華,前行西安。

 ●斯人已遠,風範常存!本師在中華民國主院、台灣省掌院當年的辦公室,如今還保留完善,供人緬懷

謹遵天命毀家辦道

  (四)、前行西安~展開六十年「順天命,奉師命,行道救世」的奮鬥人生

  自民國23年深秋懷著行道救世悲願前去西安,至民國83年冬證道於台灣南投鐳力阿道場,本師謹遵天命堅毅奮鬥六十載,他的心與中國的命運一起脈動,他的天命攸關天下蒼生的禍福。

  民國24年元月,本師得摯友陝西省政府邵力子主席推介,認識陝西省紅卍字會兼濟生會會長路禾父,得其襄助成立「陝西省宗教哲學研究社」於濟生會。

  本師始恍然大悟離滬前,教壇舉行天人親和時,濟祖賜「你我同濟」之義。宗主躬親主持成立大會並現身說法。

  同年,本師主持西北第一屆開導師訓練班時,清虛宮主諭示本師天命(時年35):

  極南極北一元天,初度人間數十年;勸君早把舵把穩,普濟蒼生過前川。

  極生老翁壽千秋,初度花甲再半籌;那時果滿長吉慶,一路榮華到白頭。

  本師自修持德教靜坐後一門深入,於西安傳教的某夜,鼻樑處疼痛難忍,翌晨攬鏡自照,發現中庭已然隆起,由此可證修心足以補相。

  駐西安期間,本師開辦了三期的開導師訓練班,成立陝西、大荔、潼關、北平、運城等地宗教哲學研究社,陝西省紅心字會。

  為求擴大宣傳,感化人心,以精神治療(今稱「天人炁功」)為濟世方便法門,藉病患求治之心理,教以廿字真言為「人生守則」,在兩誠相感之下,定有感應,旨在診心而非診病。

  民國25年夏間,本師奉宗主命與郭子大化同登太白山叩謁雲龍至聖。得至聖諭:「浩劫將興、國難臨頭。」「明年農曆六月初一日前辭官挈眷隱居西嶽華山白雲峰下,長期祈禱,看守西北門戶。」

  同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本師囑弟子許子海仙,星夜耑赴大荔,轉告其長官二十路敵前總指揮馮欽哉將軍,切勿介入事變政爭,所部應固守蒲城、大荔、華縣一帶。

  25日,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因而得自西安平安脫險,返抵南京。

  民國26年7月2日,本師決意毀家辦道,謹遵天命,毅然辭官攜眷歸隱華嶽。從此自署道號涵靜老人,時年37歲。(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