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天人實學 師尊悲願感動太學祭酒

傳承中華文化天人實學 師尊悲願感動太學祭酒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19期 » 傳承中華文化天人實學 師尊悲願感動太學祭酒

熊敏晨  2010-10-15 11:40

文/熊怡雯(敏晨)

 ●天人研究學院道學所與北大哲學所合作計畫的第一屆畢業生典禮,第2排左4為熊敏晨同奮(照片提供:邱光劫)

  是師尊在劫火中,將一線道脈悉心存養,在台灣率先播化,18年來,才能為兩岸和平統一,預作思想上的調和統一。

  維生先生踵武本師,闢建協和萬方的平台,首開與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學術合作計畫,藉深造、交流,溫潤學術場域,將天人實學之精魄,激活涵育中土,醞啟相輔相成的效應。

  以首屆畢業生代表為媒介,向北大最高領導人傳播師尊慈心悲願,象徵天人實學與承負千年文化精蘊的「太學」血肉相連、炁氣相通。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憶昔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一曲〈燕園情〉,唱出北大波瀾壯闊的文化底蘊,也彰顯出這所亞洲前十大名校、中國最高學府─「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的精神。

  北大偌大的「邱德撥體育館」裡,匯聚來自海內外的頂尖人才,六千多名準碩、博士生濟濟一堂。

  而我,竟能因緣際遇,在今年夏天參與這場畢業典禮暨授予學位儀式。跟我同時拿到碩士學位的黃敏警同奮赴美弘教,未能與會,我意外成為涵靜老人門生中唯一的「代表」。

  在滿心感動中,維生先生的一句話,突然在腦海響起:「你是天人研究學院道學所與北大哲學系合作的第一屆畢業生,去留個紀念吧!」不禁深忖,這趟來,是否還能留下什麼「紀念」,方能回報浩蕩師恩呢?

實學契應人類未來

  2006年起始,先在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道學所研修,再進入北大哲學所深造。從通過10科學分標準、國家申碩資格考,到論文答辯功成,取得北大哲學所碩士學位。

  4年多的歲月,從排斥、質疑、無奈,到接受、認同、全力以赴,深深體悟維生先生所言:這是條「道勝化劫」的不二法門。

  這些年往返兩岸,親身見證大陸已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逐步向傳統回歸,形塑為「以中華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國家。

  接觸、交往的範圍裡,有教授、企業界老闆、醫生、傳播界,以及地方幹部等來自各省的師友,有人渴求汲取文化精粹,化迷解惑;有人志在弘揚、融貫力行。

  雖然,大陸宗教政策尚未成熟定型,並有著「既盼其教化失序民心」,「又懼其難以控管」的矛盾情結,但傳遞出來的訊息是-中國人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宗教。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劉仲宇教授,傾注於研究大陸宗教發展30年;2009年他在「華夏傳統信仰與民族復興」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中國的傳統信仰,仍是現代化的價值源泉,它不是口號,必須實踐於生命,並面對現代的條件,社會的變遷,人們生活的深刻變化,重新鑄造、重新接受現代的檢驗。同時,又必須能引領當代的人們,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創造生活、創造未來。」

  這不就是天人實學的內涵嗎?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在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道學所,以及北大哲學所雙管齊下的行理並進中,我撥開了心眼上的障翳,豁然感悟:與歷代的聖賢、真人、神人一樣,師尊傳授給我們的是「崇實致用」的「體用全學」,係以實效為宗,以實修為要。

  它上承五千年中華文化精粹,又在常中馭變,下融時代最新思潮理念,而有獨特的救劫法門應世。

  尤其,《天帝教教義》「聖凡平等」的人文精蘊,符合炎黃子孫內在氣質,更是使世界撥亂返和的一劑良方。

高瞻遠矚道勝化劫

  〈師尊尊贊〉提及:「陽和一線縷如絲,九二殘靈續命時,有盡眾生願無盡,潛移默化有誰知?」清楚敘述了中華道統的一代宗師,在空前浩劫前,將危如懸絲的道學命脈帶到蓬萊仙島,悉心存養,並於兩岸與美日的華人學術圈中率先播化的心境。

  18年前,師尊高瞻遠矚,首開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之交流活動,以合作增進瞭解,以互信化解鴻溝,且叮囑維生先生絕不可中斷。

  迄今,始終以涵融百家的開闊胸襟,透過學者的自然互動,同奮光熱的親和感染,對各種宗教議題充分論證,在潛移默化中,為兩岸的和平統一,提前作了思想上的調和統一。

  大陸宗教所前副所長張新鷹先生,亦是20年來致力於開拓兩岸宗教哲學合作交流的先進之一;他在2010年涵靜老人講座中,歷述了深刻的身路、心路,並懇切地印證這個觀點。

  「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從學術的制高點,推動對中華子孫的救劫使命,風行草偃,「以正合,以奇勝」,得以「立於不敗之地」,此正是「勝乃可全」的「道勝化劫」,「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師恩浩蕩何以回報

  畢業典禮當天,我坐在禮堂二樓的一小角落,偌大的體育館裡,準博士、碩士們隨著節目進行,時而大聲鼓譟、時而歡呼朗笑,我卻不斷想起師尊。

  師尊的奮鬥歷程,一幕幕流動,彷彿我都身歷其境,如此真切、深刻。

  這才是讓人動容的「大人之學」,也正是中國傳統知識份子與道、天、地並立的人本精蘊啊!

  潛湧在這個雕樓畫棟、湖光塔影的古樸校園裡,是百年中國殷憂啟聖、救亡圖存的民族氣節;是海納百川、自由開放的學術風潮,亦即「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之情懷。

  讀書不是為得一紙證書,而是要契悟於道,密合天心,以一種「大其心」的宇宙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維生先生之所以闢建協和萬方平台,首開與北大深造合作計劃,無非是要進一步深耕學術新域,將天人實學之精魄,開枝散葉,激活涵育,啟動後學相輔相成的雄厚效應。

  忝列門牆的我,站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除了參與既定儀禮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突然,從內心激起一股強烈的動力-我應該去見校長周其鳳先生,向他傳播師尊的慈心悲願,這是我現下唯一能做的,或許如此,方能稍稍回報師尊與維生先生2位老人家的深恩於萬一吧!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北大以其數千年文化精蘊的「太學」傳統,兼容並包、與時偕進的創新思維,對於國家民族精神的興發與推進,具有統領思潮、引導方向的重大影響力。

  而北大校長周其鳳先生,正是這座精神堡壘的最高領導人。在個人體悟中,天帝教的天人實學,與北大所承載的一貫精神,猶如血肉關係,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天人實學正是中華文化深厚精蘊下,又因時馭變的繼往開新之學。

  若能透過雙方合作的首屆畢業生代表,引介師尊對中華民族的赤誠祈願,除了讓校長周其鳳先生了解天人研究學院與北大哲學所跨海合作的意涵,是否也象徵著天人實學與這所太學,就此炁氣相通,進而啟動更多的良性循環呢?

突艱破困跨越重壘

  頒學位證書後的儀典,是進行「撥穗禮」,碩士生由各系系主任主持,帶往有「北京大學」牌匾的西門舉行。哲學系王博系主任將我們碩士帽的流蘇從右邊撥到左邊,象徵畢業生學有所成,有如麥穗成熟,可以展翅高飛。

  結束後,我返回一樓,期望能在校長周其鳳先生為博士生撥穗後,搶得一線機會。

  然而每個通往禮堂的入口,戒備森嚴,執法如山。癡等了2小時,遙望周校長離席,我無隙可尋。

  我將自己的希望,商洽2位熟識的教授,請教該如何跨出第一步。這一打聽,才發現自己在這個龐大機器中的渺小與無知。

  因為周校長日理萬機、行程滿檔,連學校中的院長、系主任要會見,都得在一週前安排。更何況在暑假期間,週末以後,幾乎沒任何機會。

  我才驚覺,剛剛耳邊傳來的一句清晰話語:「你只剩下明天了!」時間只有8小時,熟悉的管道又非常清楚的告訴我:「你的想法和希望絕對不可能實現。」

  我只是六千多位畢業生中渺小的1人,要用甚麼必要的理由、身分,才能突破層層圍住周校長的障壁呢?這難道只是個癡人夢話嗎?

  是師尊「吾往矣」的堅信與奮鬥精神,在我心中鼎沸,驅策著我一定要見到校長。

  對啊!我總得先竭盡全力,做到一絲無憾,那麼,即使成果不如理想,也就心安了。

天人同行神妙應化

  就好像一盤棋局,隱約知道無形安排的下一步,但每一關鍵時刻卻又操之在我,真誠的意念感動一個又一個「關鍵人物」,在不同時空現身,有如過五關斬六將一樣,神妙地得到環環相扣、開竅通關的金鑰匙。

  其中一位關鍵人物-徐女士,只是在畢業典禮前相識不到10分鐘,卻成為助力最大,幫助我「達陣」的重要角色。

  她讓我在千鈞一髮間,掌握周其鳳校長的行程,秘書群的姓名與聯絡電話,打開了第一個關口。

  功成後,我才知道,她曾在光齋、靜主同奮於北大成立的宗教哲學研究會中,擔任過重要幹部,在思想上,早與我們心息相通。

  整個過程讓我再次親身體驗到「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的超時空感應。

  第一、校長的執行秘書,接受了一位台灣畢業生的真誠期盼,特別安排2個會議中的間歇時段讓我會見校長,但我必須立即趕到校長辦公大樓去待命。這是個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第二、根據老北京的在地經驗,夏季的北京豪雨,經常會先經過烏雲密佈、閃電、轟雷的醞釀期,然後才會出現沛然暴雨,絕對不可能出現偶然驟發的雨陣。

  就有這樣的隨發性暴雨,在關鍵時刻,硬生生攔住了系裡的孫德利先生,又在我接獲執行秘書的緊急通知後不久,暴雨竟然嘎然而止。

  蒙周其鳳校長特別接見,引介師尊精神,並親自為我撥穗、授證的殊勝因緣,正是藉由孫德利先生的即席攝影功力,方能在天色昏暗的室內,留下清晰的歷史見證。

  我真實體證到教義《新境界》中的記載,神媒於無形運化「媒壓」與「媒挾」的神蹟,這絕非偶然的因緣湊合,不可思議,又讓我震撼不已!

本師遺願中華一家

  2010年7月8日下午6時40分,北京大學周其鳳校長,在校長室接見我這位來自台灣的碩士生。我懇請先說幾句話,校長答應了。

  我首先自我介紹:我是台灣天人研究學院與北大哲學系重點合作計劃的第一屆畢業生的代表,特地從台灣前來,就是希望能見到校長,介紹天人研究學院創辦人-涵靜老人的遺願。

  我將師尊聖像恭呈周校長;校長非常認真地凝視聖像中,師尊「直指人心」的神情,以及隱約浮現的廿字真言,良久才放下。

  我簡述了師尊當年是如何精神建設大西北,以及對日抗戰期間,在華山大上方,以精神力量為國家民族祈禱8年,祈願抗戰最後勝利的事蹟。

  我又說:我的老師在1949年,將宗教哲學的火種帶到台灣,在兩岸對立關鍵時期,開啟以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名義,與中國社科院合辦學術交流。

  18年來,1年在台灣,1年在大陸,從未間斷,期望能以中華文化凝聚兩岸人民的心。

  我的老師熱愛中華民族、熱愛中華文化,尤其他認為兩岸人民血濃於水,不能發生骨肉相殘的悲劇,因此,他在瘦骨嶙峋,躺在病榻的時候,還以顫巍巍的手寫下:「中華一家」。

  講到這裡,我激動得掉下了淚,哽咽的說:「我的老師,他最終的遺願,就是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統一,能夠民主、自由、富強,像盛唐一樣,影響世界、影響千秋萬世。」

  在洶湧澎湃的心緒中,我突生一念,勇敢提出懇求:「北大是中國思想的重鎮,更是引領中國文化風氣的舵手,因此,天人研究學院與北大的合作意義重大,今天,我是帶著涵靜老人未了的心願而來。

  我只是他30餘萬名學生中的1個小學生,微不足道,我請求校長為我撥穗,讓我完成對涵靜老人的感恩心願。」

親天和人有感斯應

  周校長極其專注地聽取我的陳述,最後,他仍沉浸在整個意境中,他真是一位引領中國太學的可親導師。

  他起身開門交代秘書,去研究生院將他的禮袍取來,聲明要為我單獨撥穗,甚至一度提議是否走到西校門去合影。

  因為古樸西校門的朱漆大柱與兩座威嚴的石獅,象徵北大百年歷史的威嚴與底蘊,凝結了古今一貫的大無畏精魄。

  在旁一直以鏡頭記錄整個過程的孫德利先生說:「敏晨,我都受到感動了,校長非常感動!」他們是被師尊的大愛的精神感動了,我確實看到周校長的眼眶泛起一圈紅暈。

  師尊的所作所為,是天帝教聖凡平等、第三神論的現身說法。人,是宇宙的中心、是萬物的主宰,在自然的律則下,唯有「人」的參贊化育,敬畏天命、善用地利、親天和人,才能推動宇宙萬物生生不息!

前行有路翹首來茲

  這是一趟豐碩的感恩之行。感恩師尊!感恩維生先生的一路棒喝、悉心接引,為我們搭建中華文化與天人實學的橋樑,讓我們順利接軌,行來無慮!

  感恩在這塊領域突艱破困、奮勉力行與支持的天人同奮們!若非您們承繼師尊志業,醞釀出豐厚的資糧,後進的我們,又怎能因緣際遇,水到渠成。

  感恩北大所有授業、解惑的教授們,讓我浸淫在中華文化的江海,如斯浩瀚!感恩策勉、指導我完成論文的王宗昱導師!

  感恩促成我圓滿心願的諸位師長,而撥穗一舉,激勵了我,忝入帝門,有幸研修於北大,是否真的實修實學,把師長們的教誨,涵融在生命裡,具足真精神?

  從今爾後,要以感恩的心,自我期勉,更加戒慎恐懼,也希望有天,我可以無愧天地,昂首朗聲說:「是的!我就是涵靜老人的見證者。」

  多麼希望這條路,能有更多同奮志同道合,發願同往,一批接著一批,以天人實學與中國大陸知名的大學教授和學人們交流學習,透過同窗播種在多數大陸知識分子的心靈中,就像維生先生口中的小草,志氣高昂,風雨不驚,屢仆屢起。

  我相信,只要天親人和,懷抱赤誠、堅定不移,「中華一家」的願心,將匯聚成一股巨流,由點而線而面,所有的炎黃子孫交融一體、莫逆於心,完成師尊生前所說的:「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北大」周校長為天人研究學院道學所與「北大」哲學系合作的第一屆畢業生代表熊敏晨撥穗。(照片提供:孫德利)

 ●熊敏晨與周校長於撥穗後合影。(照片提供:孫德利)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