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科學觀

氣的科學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21.322期 » 氣的科學觀

王唯工博士  2011-01-15 10:50

口述/王唯工博士 整理/呂月瑩 圖/李光巡

作者簡介:

  王唯工教授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博士,著有《氣的樂章》、《氣血的旋律》、《水的漫舞》,目前撰寫第4本書中。

  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

  他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

  他發現,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氣」就是其中的旋律。有了這個以循環為主的概念後,再來看疾病,眼界會完全不同。我們的10大死因,大都與循環有關。

  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

  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

  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年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

  王教授根據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

  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

  當其他人仍找不出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時,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困境,也為中醫建立一套現代化語言。

  此外,王教授基於共振理論發展出的「經絡演化論」~DNA提供成長的材料;經絡提供生長的能量,也預示生物演化研究下一波的契機。

  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新式儀器還能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中國傳統思想中,認為「氣」是萬物生命生存的本質,萬物生命的誕生與生長都歸於「氣」。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一氣耳。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莊子把生死解釋為一種氣化過程。

  王教授的理論與中醫的精神極為契合,並且能夠數量化與公式化,是先前倡導中醫現代化、科學化者所未達到的。

  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讓不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對象,也能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與宇宙生命的意義。

  當然它必然將面臨典範、觀念、臨床,以及時間的考驗與修正,甚至必須面對一些非理性與教條式的反對。

  但是一個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卻又吸收最先進之西方科技手段的創新理論,相信對21世紀的生命科學相關領域,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中國人是講氣的民族

  「氣」,是中華民族特有文化,也是出現最頻繁的字,《黃帝內經》中提到「氣」者~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至少出現2、3千餘次。

  我們是「氣」的民族;「氣」也是中華文化核心的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一般觀念中,吃東西是攝取營養,但《黃帝內經》認為是在養「氣」,然後「氣」和生成,才能產生體液,最後生成人之精神。

  那時中醫在當代,是最先進的科學;儘管與《黃帝內經》同時代的亞里斯多德提出,血液循環系統中,靜脈是送血的,動脈是推「氣」,血從腦中提供,但這些結論是源自他對屍體解剖的觀察。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死後血液大部分集中腦部,身體中只有少部分血,且血多在靜脈中,動脈卻空蕩蕩。

  直到1628年哈維提出「血液循環理論」,這理論也不過快趕上中華民族,所以我們的中醫知識是最先進的科學,只可惜今人沒用現代語言將它們翻譯出來。

身體是氣的共振原理

  樂器跟身體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最大不同處是,心臟往下輸送,送的不是血,而是動能轉換成的位能振動,血液一轉彎就撞到主動脈,就像是在撥弦(產生諧波)。

  吉他有很多根弦與1個共鳴箱,而心、肝、脾、肺、腎、膀胱等臟器都是共鳴箱,穴道是共振單位,心臟只撥一根弦,就能沿著血管傳送位能,這即是心臟送血方式,也是「氣」的共振原理。

  此一計設目的為何?一撥動樂器的弦,聲音就能傳送到外界,但此一身體構造設計,卻不是為了傳送聲音,心臟經由此一撞擊,將推動能量轉換成振動位能(氣),再藉著這些臟器共鳴箱收集這些「氣」。

  所以人體構造中,「氣」不是往外跑的,我曾為一些氣功師父量脈,發現他們腸胃都不好,他們自己也知道,因為他們的「氣」一直外放。

  清朝名醫葉天士提出的「營衛系統」理論,就是我們在脈相上發現的第三、六、九諧波,而練功就是練這些諧波。

  「營」是營養、「衛」是保衛,但這些氣功師卻把這些營衛之氣外放,違反天道自然,身體當然不好。

血液輸送原理很先進

  人體內血管結構大部分,是由許多環狀構成,隨著每一環的相接而疊加血壓波能量,只有肺部跟男性性器才有分岔結構。

  目前的有線通訊,只有一個中心頻,而以附近之寬頻來傳送訊號,但血液之輸送原理,卻遠比此還先進。

  一個中心頻加上多個諧波(臟器的壓力波或稱氣)傳送訊號,原來心臟不只是每分鐘跳72下,它還發出十二諧波,分別對十二經絡,依序是肝、腎、脾、肺、胃、膽、膀胱、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心經、心包經,即各臟器有各自不同的壓力波共振頻率。

  例如:肝有肝的共振頻率,而壓力波中與肝頻率相同者,即進入肝臟以增加肝臟之血流量◦

  同樣的,肝的結構變化,也會影響肝的共振頻率,並影響壓力波的頻率及振幅,所以從臟器壓力波即可了解器官結構,還可知道器官病變,這就是脈診原理。

  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tion)即是心臟改變心跳,而調適它工作最輕鬆的狀態,在做實驗時,將能量輸送到老鼠身上,當能量輸出速度快,老鼠心跳就跟著快,能量輸出慢心跳就慢。

  由於心臟想要獲得那個能量,若心跳速度和能量輸出速度不同,就達不到共振作用,心臟即得不到能量。

  因為心臟在固定速率時最省力,所以假若心跳速度有重大改變,就要注意,這是血壓變化的重大指標,意味著身體有重大改變。

  因為血管與各臟器有其共振速率,心臟唯有和此速率同步才能達到最小血流阻抗。

 ●王唯工博士專題演講「氣的科學觀」

中藥具針對性療效

  中藥最大的特色,是當它作用於生物體時,可以改變壓力波的能量。中醫抗菌劑不如抗生素效果,但也能抑制細菌生長,例如:黃芩殺菌效果不錯,對支氣管炎、咽喉炎、肺熱、咳嗽特別有效。

  中醫講究藥性與藥用,黃芩藥性屬寒性、歸肺經,所以治支氣管炎。

  但為何黃芩只對支氣管炎、肺熱、咳嗽有效?而西藥吃下去的話,不論皮膚炎、口腔炎、肌肉炎、胰臟炎的細菌全殺?這就是中醫特色。

  可惜的是中醫一直在退步,《黃帝內經》中是用五臟六腑在辨別病症,所以辨別能力至少有十一條經絡,加上縱橫向經絡,其實遠遠可以辨別超過十一條經絡。

  到了東漢末年張仲景時,只剩六經辨症,宋朝時只教八綱辨症,到了清朝葉天士(川貝枇杷膏方子發明者)時,只剩營氣衛氣2種辨症,可以發現脈象解析度一直在退步,就是因為中醫師摒棄了中醫精華。

  當我們抓到「氣」分配的精華,才能深得中醫運用精髓,才能達到身體保健。身體能量正常的話,則共振頻率就能正常;當能量過多時,通常是發炎或受傷,能量不足就是虛症或缺氧。

  中醫的望、聞、問、切中,望即是看臉色,臉上發亮氣色飽滿,意即壓力波都有送到且能量正常,能量太多臉色即呈現禇色或發紅,能量不足就臉色慘白。

  現今的中醫理論都認為,高血壓源自肝火,清朝名醫葉天士提出,腦中風是陰虛火旺肝陽上亢造成。這個理論一直影響後人,中醫摸脈摸了3、4千年,諷刺的是卻是西醫發現高血壓。

  這是因為400多年來,中醫的肝陽上亢理論一直誤導我們,其實85%以上高血壓病人,是源自肺虛與血管硬化造成。

  只要補肺化瘀做得好的話,可以完全根治高血壓,此一中醫原理大異於西醫,西醫以減少心臟跳動來治療的傳統手段。

  這就跟中藥歸經所說相同,都是歸肺經,中醫說肺主皮毛,體表的微循環都在肺,當肺虛時不光氧氣交換功能不健全,全身微循環也會差。

中藥是改變經絡頻率

  中藥的「歸經」即指藥物產生作用處的經絡,意即它所改變的臟腑頻率,熱性藥物可大幅增大頻率振幅;溫性藥物只稍微增大頻率振幅;涼性藥物即稍微減低頻率振幅;寒性藥物即大幅減少振幅,此頻率振幅就是練功或靜坐所指的「氣」。

  大陸和台灣的中醫師卻不懂此理,認為歸經不重要,他們都採用金代著名中醫師張元素說的引經報使,認為歸經不過就是信差,愈近代的中醫都會忽略歸經,殊不知這卻是中醫最精華的氣血邏輯。

  歸經也符合氣功與靜坐鍛煉原理,手上有第四(肺經)與第八諧波(大腸經),所以要補肺就多動手,且動手頻率最好配合心跳,這樣就能達到最佳補肺功效,補腎就多走路,而且走的速度配合心跳。

  此外人蔘藥性甘、苦、微溫,歸脾、肺、膽、三交經,吃了身體向外發熱,進補功效約等同喝生薑湯,卻遠不如黨蔘。

  第九諧波(三焦經)是會外放到體外的諧波,所以練外功者,第九諧波會很強,其它人一靠近就會覺得很溫暖,就像吃人蔘若不懂得收氣也白吃,只能當別人的暖爐。

  目前的老化理論是,細胞每分裂一次,基因上之暗碼,就如車票一樣被剪掉1格。

  人類有40格車票,只能分裂40次,每1格3年,故人之壽命約為120歲,可是大多數的人,都在中年期60歲以前就夭折了。

死亡是血液循環不良

  目前10大死亡原因中,高血壓、心血管病、腦中風甚至內臟(包含肝、肺、腎)病及糖尿病,都與血液循環直接有關◦

  而10大死亡原因之首~癌症,也可能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使得廢料、毒物堆積,而造成細胞突變。

  所以人類夭折之原因,即在於運作不健全的循環系統,特別是要預防大腦氧氣供應不足,必須坐姿正確、肩膀與脖子放鬆、保持脊椎骨端正,防止頸部肌肉吃力造成血管僵硬,還要儘量保持腹內放鬆,正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