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臺灣印象
郁彬 2011-04-15 11:20
恐懼源於不瞭解 兩岸隔閡待突破
文/郁彬(南京理工大學)
2010年9月初來台,隨後參加「兩岸青年學生論壇」,記錄了一些照片,也有一些感想。
臺灣,這個曾經親切而又神秘的島嶼,我對她的認識,深感新奇,也覺得豐富。
學習
臺灣的老師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的專任老師,主要教我們必修與理論;另一類是社會上聘請的名流、商人等,給我們帶來社會上實踐的經驗。
我們有一門課是臺灣的一位立法委員傳授的,他經常會給我們邀請一些活動執行長、集團CEO等人來講課,讓我們與社會提前接觸。
另外,臺灣公司的一些高層領導人似乎也比在大陸邀請容易,讓我們感到這些高層也很平易近人。
比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活,這裡的本科生似乎比大陸的本科生輕鬆,但是研究生似乎比大陸的研究生辛苦。
臺灣的研究生2年的時間都有課,而不是像我們第1年上課,第2年課程的學分就修完了。
在他們研究生的第2年,不僅要上課,還要寫畢業論文。而且他們的畢業論文是分階段寫,每一階段都規定要完成哪部分內容並且要進行答辯。這樣就使整個研究生生活非常緊湊。
而在大陸,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只是最後臨近畢業的時候進行一次答辯,之前的進度基本是自己控制的。
另外,臺灣的學生在課餘時間還要打工。這讓學生每天都很忙碌。
說到老師對學生的印象,大陸學生似乎還是略勝一籌。開學時,我向老師自我介紹說我是大陸交換學生,幾乎每個老師的反應都是:大陸的學生很認真。
我總感覺我現在代表的已經不僅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代表大陸的學校甚至整個大陸的學生。
衣食住行
衣
走在臺灣的路上,似乎很難從行人的衣著辨別現在是什麼季節。或許是各個場合溫差太大,也或許臺灣人比較有個性。
食
初到臺灣的時候,飲食還是有些不習慣。雖然說我的家鄉口味偏甜,但即使這樣,在臺灣的第一杯奶茶還是讓我領略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甜。
還有路邊餐館的便當,大多數都是炸雞排、炸豬排,還澆上奶汁等,吃幾次覺得挺過癮,但是這樣的生活過了半個月就發現受不了了。
想念蔬菜、想念水果;因為學校在山上,所以水果品種不如山下豐富,經營也比較壟斷。不過後來實在忍不住,還是開始品嚐起美味的臺灣水果~蓮霧、釋迦、芭樂……。
特別是到了週末,校內的飲食店幾乎都關門了。只能靠7-eleven的便當為生。
每到週末就對三餐特別發愁,後來就選擇週末出去旅遊,既能享受各地美食,又解決了週末食物選擇少的問題。
住
臺灣地少人多,因此宿舍非常有限。每學期宿舍都是抽籤入住,只有小部分學生能抽中住宿舍的機會。餘下的學生就在校外租房子。
這與大陸明顯不同,大陸的學生基本都住校,甚至還規定不允許在外租房。
或許臺灣的學生獨立成熟得比大陸學生早。這同樣體現在學生打工的問題上。臺灣的學生打工,有些學生是因為家裡孩子多,生活費不是特別充裕。
但也有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尚可,但是為了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只給他們基本的生活費,其他享受型消費則由學生自己打工解決。
行
臺灣當地的學生幾乎人人一部機車,但是我覺得機車多有時也是一種隱憂。我認識一個女生,就因為車禍休學一年。
我們大陸的學生,沒有機車行駛證,只能拿著悠遊卡坐公車、搭捷運。
幸好我們生活在臺北,公車和捷運都非常方便。而臺灣東部和南部,交通就沒有那麼方便了。沒有機車幾乎是寸步難行。
我們去臺灣最南部的墾丁旅遊,就需要租電瓶車。旅遊大巴比較難等,而且也並不是停在各個景點門口,有的從下車點開始走,15分鐘還看不見景點,萬一走錯了路那不知道要繞多久呢!
臺灣旅遊業確實很發達,但是交通也應該跟上,免得成為自由行後的障礙。
溝通交流
頭頂「大陸交換學生」的稱號,走了臺灣許多地方,去了西門町,有位阿姨聽出了我們的大陸口音,便與我們聊天。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你們的電視是不是只有1個台?也就是中央電視臺。
又過了幾天,學校為我們每一名交換學生配備了學伴,學伴問了我這樣的問題:大陸人是不是很喜歡批鬥?是不是你們從小教育就是這樣教?我腦子裡拼命搜索「批鬥」是什麼意思。
最後想到「文化大革命」時候的「批鬥」。學伴說的「批鬥」就是那時候的事吧?他們對大陸的印象怎麼會是這樣?
在我印象中,臺灣一直是一個資訊開放的社會,為什麼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印象,卻仍然停留在幾十年前?
在「2010兩岸青年學生論壇」中,有人提到兩岸新聞交流不對稱。由於資訊來源缺乏,加上審查過濾的內容,大陸民眾對臺灣的瞭解很大程度上停留於「聽說」層次。
口耳相傳,難免真相被扭曲。而臺媒對大陸的報導,也似乎沒有因為數量上的優勢,而大幅提高品質。
我也問過學伴,從哪裡聽到「批鬥」這個詞呢?學伴說,是當台商的長輩說的。
難怪他們口中的中國大陸,都是幾十年前的大陸。我只能悲哀於為什麼電視沒有向臺灣民眾更好地展示大陸。
臺灣和大陸同宗同源,但是一個臺灣海峽卻讓兩岸變得有些陌生。論壇中提到,許多臺灣人恐懼,「大陸」這個模糊又籠統的概念。
而這樣莫名的恐懼感其實來自於「不瞭解」,畢竟兩岸民眾隔閡了半個世紀,對於彼此的認識難免都會出現偏差。
再加上臺灣媒體為迎合政黨口味的惡意炒作,也讓兩岸人民的誤解更加深化。
事實上,通過交流我發現,大陸學生和臺灣的學生有著很多共同語言,我們喜歡相同的明星,我們喜歡相同的運動,我們都在為提高自己的能力,為邁向世界舞臺而努力著。
我們為什麼要從政治層面來討論兩岸問題,而不從經濟文化等方面先尋求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