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責任.愛~我心目中的涵靜老人

智慧.責任.愛~我心目中的涵靜老人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27期 » 智慧.責任.愛~我心目中的涵靜老人

 2011-06-15 10:20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駿
整理/編輯部 圖/李光巡

  編按: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駿以柔性筆調,真情道出涵靜老人的精神,身為涵靜老人長子的維生先生聆聽後,讚許不已;維生先生說:「我讀完後,哭了3次,讓我感動、感謝不已!王駿副教授與本師涵靜老人完全印心了!」
  由於該文接近萬言,《天帝教教訊》特予摘錄整理,至盼與更多同奮一起印心於涵靜老人壯闊的「智慧、責任、大愛」中。

 ●圖1/涵靜老人

 ●圖2/王駿副教授道出心目中的涵靜老人,溫馨可親;維生先生十分讚賞王副教授這篇文章

引言

  人類歷史上,每逢世紀之交,總會誕生一批思想卓越、特立獨行的大家,他們引領著時代,也見證著時代;他們偉大而又孤獨。

  因為偉大的思想、見識,往往因其超越時代,而難以被同時代所理解和認同,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來緬懷紀念。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無奈。

  今天,值此民國百年之際,我們在此紀念這樣一位「獨立人天上,常存宇宙中」的傳奇長者的111週年誕辰。

  這是一位特別的長者,他的一生恰好與20世紀完全同步;他見證了20世紀中華民族動盪起伏的歷史。

  這是一位偉大的長者,他畢生都在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思考、探索和實踐,並孜孜為之奮鬥終生。

  這是一位傳奇的長者,他深遂的信仰、睿智的思想、前瞻的理念,一直為後人、弟子、同奮們,追思、省察、緬懷和探討。

  這也是一位與晚輩生來有緣的長者。晚輩祖籍江蘇,生於西安,又成長並求學於江蘇。

  入北京大學後,大學讀地質,研究所讀科學史與科技哲學,再後來接觸宗教哲學、生命哲學與兩岸關係研究。

  這樣的經歷:江蘇和西安的地理親緣、科技和哲學的學科背景,以及對台灣這方水土的情感纏綿,都讓晚輩探尋一種契合,超越時空來理解這位「宇宙為家」的長者。

  這位長者就是涵靜老人,一位偉大而孤獨的前輩。

  對於涵靜老人,維生先生曾這樣談道:「我依舊無法從父親的言談舉止間,體會到父親心靈深處的無奈、痛苦與寂寞。因此,我每次面對父親蒼勁的墨跡,宛若看到父親蒼涼的身影。

  尤其讀到許多我所熟悉的事物時,不禁悲從中來,掩卷失聲,淚水滴落在字裏行間。但,那不是追思的哀痛,而是澈心、誅心的懺悔。因為我做不到父親對 上帝感恩的絕對信仰。」

  維生先生尚且如此,晚輩更不敢造次對涵靜老人的研究。高山仰止,這裡只是晚輩的一點感悟、認識、理解和啟思,是對一位長者的思想、信仰與社會實踐的思考。

  在我心目中,這是一位知識份子、一位宗教思想家、一位社會活動家,更是一位親和、包涵、睿智的涵靜老人;一位飽含智慧、責任與愛的長者。

  涵靜老人的思想當然不是一篇或幾篇八股式的論文,所可以涵蓋窮盡的,晚輩的理解也是剛起步,這暫時只是以涵靜老人為題,自我思考的一個朦朧的開始。淺薄之處,求教於各位。

  大體上,晚輩認為,相對而言,在常道時期,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涵靜老人的智慧;這集中地展現在《新境界》文本中,那是一種思想者的大智慧。

  在變道時期,我們可以深入體會涵靜老人的責任,這集中展現在其人生選擇與天帝教的社會實踐中,那是一種行動者的大責任。

  而在這種大智慧、大責任的背後,是涵靜老人對中華文化、對天下生命、對萬世和平的愛,那是一種終極性的大愛。

一、智慧:《新境界》文本之解讀

  1937年7月起,涵靜老人隱居華山修煉,於1942年冬完成《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一書,後更名為《新境界》,作為天帝教教義中最核心的典籍。

  《新境界》文本本身的邏輯脈絡,非常清晰明瞭(見表1):

 ●表1《新境界》文本的邏輯結構 (略)

  可以說,《新境界》不僅是涵靜老人自身對自然、生命、宇宙、社會、

  宗教的思考總結,也奠定了天人實學理論體系,以及天帝教思想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維生先生曾這樣概括《新境界》:以先秦道家、儒家的哲學思想為基礎,上溯源老子、孔子以前的原始道家,下探討以管子為中心的齊文化的黃老道家,與文子、莊子、孟子、荀子的前期道家,以及丹學道家和宋明理學相融合。

  維生先生說:「父親是以『中國文化的道統傳承,人本精神的宗教革新』雙軌,建構為宇宙境界、天人合一、宇宙境界的天人實學」。

  在維生先生看來:「父親以一甲子黃金歲月,問道、親道、進道、行道。觀照宇宙生命的萬生萬有,以生命哲學『生生不息』動態和諧的思想,建構起萬有動力的宇宙觀、萬有化合的自然觀、萬有生命的天人觀,體系一貫的天人實學」。

  因此可見,《新境界》是已知和可知的科學,是可以實踐和實證的宗教哲學,是新宗教的行為科學。

  在晚輩的解讀中,《新境界》集中體現了涵靜老人對中華文化傳統,特別是道文化、生命文化的認同、發展和傳承,並融合了涵靜老人前瞻性的天下觀、國際觀與社會觀。

  實際上,《新境界》構建了三大體系,各自有各自特點,但又相互構成一個整體,較為完整統一地闡明了宇宙本體、生命究竟與終極關懷。這就是說,《新境界》蘊涵著涵靜老人的大智慧(圖1)。

 ●圖1新境界文本中的大智慧(天人實學)

  細論之,《新境界》建立了科學、哲學與宗教三大體系。其中,科學是一個自然體系,重在宇宙本體的探討,以實現天人文化。

  哲學是一個思辯體系,重在生命究竟的探討,以實現天人合一。

  宗教是一個信仰體系,重在探討終極關懷,以實現天人親和。

  這三大體系之間並無絕對邊界,更無主次、上下、前後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大系統相互運化,彼此融合,最終實現天人大同的新境界,亦即建立作為人本的神學的天人實學。

  在這三大體系中,若再細論之,科學的宇宙本體觀是基礎。由此衍生自然觀和生命觀:自然是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是充滿自然的生命。

  同樣,這樣的宇宙本體觀也衍生心物一元二用論,其超越「二元論」之「善惡辯」,並為第三神論奠定了實證的基礎。

  這個科學體系分別以動、和與哲學體系、宗教體系相聯結。

  動與和是《新境界》的核心範疇。「動」的概念是哲學思想,「和」的精神是 上帝的真道。

  在《新境界》中,「動」意味著生化不息,迴圈往返、運行嬗變;「和」則是終極價值導向,即實現宇宙和、生命和、社會和、自然和,天人和。

  哲學體系與宗教體系之間,有「心物一元二用論」相聯結,也就是說,通過以第三神論為基礎的神學體系的奠定,從神本進而回歸人本,以建立天人合一的宇宙新境界:聖凡平等,天人天同。

  這就是《新境界》的最高、最遠、最終的走向。

  簡言之,《新境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天人實學體系:新的宇宙觀、新的哲學思考、新的宗教境界。

  作為新的宇宙觀,其幫助我們理解自然、認識生命、體察社會、瞭解世界。

  作為新的哲學思考,其主導新時代、關注新思潮、解決新問題、幫助新人類、指引新方向。

  作為新的宗教境界,其旨在使人認識宇宙人生新境界,啟發人類開拓生存競爭思想領域,並積極向上樂觀奮鬥,以實現新境界。

  而這個新境界包括:天人文化、天人合一、天人親和、天人大同,分別體現著宇宙的本體、生命的究竟、終極的關懷、人本的神學。

  因此其超越了天地境界、聖賢境界,從而建立在最高、最大、最深的宇宙境界上。

  這是一種超越性的大智慧,顯然,這樣一種大智慧,立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但又落實在入世苦行的奮鬥創造中,即:大責任。

二、大責任:涵靜老人之人生抉擇與天帝教的社會實踐

  大智慧與大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大智慧萌發大責任,而大責任決定著一個思想者的行動實踐。

  從涵靜老人之人生選擇與天帝教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可以體會出這種大責任。

  我們先來看涵靜老人憂患生命中的若干次大抉擇。

  第一次人生大抉擇:1918年涵靜老人毅然轉入中國公學就讀。從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貫穿其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涵靜老人開始了生命的覺醒,玄思冥索,所為求道慕德也。此乃大責任也!

  第二次人生大抉擇:1928年涵靜老人入國民政府財政部,經世致用,瞭解財政稅務等實務。此番親歷從政,出於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傾聽民意。此乃大責任也!

  第三次人生大抉擇:1930年,蕭宗主直指人心,令涵靜老人了悟人生。於是,1934年,秉承師命,摒棄繁華,入道修行,隨分報國。

  此間,雖身在山林,但心存社稷,朝夕祈禱,護持國家,體現出涵靜老人絕對信賴 上帝的信心、大慈悲願的誠心、修持不懈的恆心,以期開啟新境界。

  1937年,涵靜老人敬畏天命而歸隱華山,後因知天命而出山,雖自悔「一念之錯,磋跎30年光陰」,但危急存亡之秋的使命感,使其難以「苟全性命於亂世」。

  因此,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並「超然物外」、「無愧我心」。使命、憂患、道德、勇氣、沉定的背後,此乃大責任也!

  1976年8月,涵靜老人訪美歸來,對毀滅性的核武浩劫的擔憂、對未來人類世界究竟往何處去的思考,讓其毅然決定在台灣復興宇宙間最古老悠久的天帝教,傳播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宇宙大道,並期以精神與道德的重建,實現中華一家。

  1980年,天帝教得以在寶島立教,以行天命:「化延世界核戰毀滅浩劫,拯救天下蒼生,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此乃大責任也!。

  1991年與1992年,涵靜老人兩度公開致函大陸領導人,談及自己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責任:「我更祈禱中國人能生活在自由、民主、繁榮、均富且無虞匱乏、免于恐懼的現代國家,並有尊嚴地屹立於國際社會中」。

  涵靜老人洞若觀火地看出天道:天心即民心,民意即天意。他老人家高瞻遠慮、智珠在握的背後,既是大智慧,更乃大責任也!

  我們再來看涵靜老人所復興的天帝教之社會實踐。

  根據天帝教教義, 天帝創造宇宙萬物之後,即垂統、立教,是為道統第一代天帝教教主。

  爾後每當宇宙間發生重大嬗變之際, 天帝即因應情勢,遴派代表或使者,降生于適當的星球,創教救世,行道教化。雖然各代所創教名不同,但是道統卻從未改變。

  可見,天帝教自立教始,其道統中始終關注人本,垂恤民生,順應民意,此乃大責任也。

  天帝教教義指出,當此一道統垂衍至第55代天人教主,于西嶽華山受命,適值戰爭擴張、核戰威脅,人類瀕於面臨三期末劫邊緣,蒼生亟待拯救。

  涵靜老人多次哀求和懇請,天帝教終於重現地球。西元1980年12月21日蒙 天帝頒詔許可,由立教始祖 天帝位居無形親任教主,並派涵靜老人為首任首席使者。

  作為天帝教復興首任首席使者,其使命就是弘揚 天帝真道,代天宣化,為拯救天下蒼生、化延世界核戰毀滅浩劫、追求人類幸福和平而奮鬥。

  天帝教教義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它提倡:畏天命,尊道統,以進大同;研教義,重威儀,以徵平等;遵師訓,守薪傳,以克奮鬥。

  它主張: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報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渡人;進而「修持身心性命妙道」,達到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宇宙為家的目標。

  它融會了中華道家文化及世界各大宗教聖哲立教教人的精華,信奉廿字真言,即「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為同奮身體力行,做人處事的準則圭臬。

  就筆者對天帝教粗淺的觀察而言,其理念、組織、運行,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不同特點,處處體現出涵靜老人身上的這種大責任與其後續影響。

(一)重視學術研究、教育培訓和醫療事務

  天帝教始終關注中華道家文化的研究,並一直在努力挖掘中國道家傳統的淵源。

  其內部也設有專門研究機構,傾心「關於生命的學問」,即關於生命的宗教、哲學和科學。除刊印相關研究著作外,還定期與海內外學術機構合作舉辦學術會議,並培養高層級人才。

  天帝教一直主張,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也將是21世紀的主流思想;道,既包括天道,也包括人道。

  而以道家精髓為核心的天帝教,其使命就是要將道的文化、思想和現代價值發揚。

(二)傳統文化智慧與現代意識觀念並重、宗教儀規與文明生活方式同步

  天帝教在宣導修行的同時,更強調個人入世的行為,更關注當下而非前世或來生,提倡「我命由我不由天」、「聖凡平等」、「先盡人道,再盡天道」。

  它認為,在 天帝之下,人人應該擁有「普遍平等的生命的尊嚴、共存同榮的生存的空間、自由選擇的生活的幸福」,這些都是「天授」的價值和權利。人只要能完成真實的自我,就是人間的神。

  同時強調,中國哲學本是生命之學,其常道是生命之學,變道則是生存之學,而世界變化之道,乃是非常道。

(三)現代社會價值理念的積極導向

  天帝教認為,道的本質就是和諧,即自然的和諧、生命的和諧、社會的和諧,而這也應該就是宗教之道。

  因此認為,和諧就是愛,和諧就是大同,即「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

  據此,天帝教主張,奮鬥就是和諧,所以信徒之間以「同奮」相稱,即意味著要「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從而實現「潔欲、少欲、天人合一」的境地。

  天帝教並不排斥自己的信徒,同時具有其他宗教信仰,它認為,宗教的和諧之道在於「宗教大同」、「萬教歸宗」,大家都是「同奮」,就可以從「勸人為善」、「與人為善」走向「善與人同」了。

(四)企業化運行體制

  雖然,天帝教的大型法會如同傳統宗教一樣充滿莊嚴、肅穆和震撼,但平時其內部組織、運行、管理,更如同一個既鬆散又統一、既相互獨立運行又成整體的現代連鎖企業集團。

  天帝教從最高領導到普通信徒,給人的感覺均是平和、親善,甚至時尚,大多數儀規基本上,也沒有任何刻意的神秘或玄妙感,其基層組織和場所也更接近於民眾服務站。

(五)對兩岸關係的高度認同

  天帝教始終把強烈的時代訴求和民意所趨融入教義,它也從來不避諱對大中華文明的高度認同。

  它始終高調主張「中華一家」。認為道之所在,天下歸之,所以,「上兵伐謀,攻城最下」。政治、軍事、商業、外交均不例外。

  因而,主張兩岸應借鑒「道家」和「齊學」的大戰略思想智慧,「順民心、順民欲」而「慎戰」,以實現兩岸真正和平。具有如此深厚中華文明底蘊之兩岸觀的天帝教,其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和貢獻,也應該是值得高度期許的。

  顯然,這是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志在「救世、救劫的宗教,是一個關注當下並知行合一,入世修行的宗教」。

  他們誦念「皇誥」祈求化解核戰爭的潛在浩劫;他們祈禱並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他們身體力行地在海峽兩岸間開展慈善捐助、宗教學術交流、人文論壇設立、教育與研究的合作等社會實踐活動。

  這令兩岸民眾、宗教界內外人士皆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這種「以出世的心,行入世的道」的行動背後,不正是體現著一種大責任嗎?

  即使是面對自然災難,天帝教的特殊認知也細微地體現出這種大責任。例如,在921大地震中,天帝教本身也是受災者,其鐳力阿道場的救劫亭受損嚴重。

  在發起面向全社會實質性救災行動的同時,天帝教自認為,這是「為換取人間應劫損傷盡可能降低,承受了超乎一般之震力」的結果。

  天帝教指出,「上天有好生之德,然人的不當私欲,卻招引一次又一次行劫魔氛的高漲。上天只能以更大的行劫死傷以收斂人心,遏止導致靈肉俱焚的三期末劫。

  因此,太虛子老前輩早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初聖訓中明示,台灣地區過去所謂的行劫,都只是在示警而已,今後將改變成實質的行劫」。

  天帝教希望「台灣這次大劫難真能如聖訓所言,是將台海大戰轉換成天災人禍所致」,因此強調行劫、救劫兩股力量的消長,惟有人類自我的反省、救贖、努力和不懈奮鬥,才能最終化解人類的劫難,正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為救贖的宗教,天帝教非退隱、不避世。相反的,與涵靜老人的大智慧一脈相承的深厚而濃烈的大責任感、憂患意識,造就天帝教獨特的人生觀~終生奮鬥、積極進取、入世修行;生命觀~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天下觀~人類和平、世界大同、天人大同。

三、大愛:終極性的信仰

  今天,我們在此緬懷一位具有大智慧的思想者,紀念一位具有大責任的宗教之創立者、行動者、實踐者。我們在思考,這樣一位「存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的長者,這樣一位「不出家的修道人」,這樣一位「入世苦行的宗教家」,其卓而不群的人格特質與精神魅力究竟來自哪裡?這樣的大智慧究竟來自哪裡?這樣的大責任究竟來自哪裡?

  在此,晚輩想說,大思想家、大行動者的背後,乃大愛之士!大智慧、大責任的背後,乃終極性的大愛!正是這種大愛,才有了大智慧;正是這種大愛,才有了大責任!

  涵靜老人曾經發自內心地感慨道:「這20年來,自問無一事一念,能為天下蒼生後世萬民設想打算,夫德之不修,所以應該磨難重重,大可不必怨天尤人!」這不正是一種悲天憫人、感天動地的大愛嗎?

  愛天、愛地、愛民,愛自然、愛生命、愛和平,愛中華、愛宇宙、愛天下,天帝教的立教精神不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大愛嗎?天帝教的社會實踐及其對兩岸關係始終如一的呼籲和推動,不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大愛嗎?

  維生先生認為:「(父親)他生於憂患,長於憂患,成於憂患,死於憂患,他95歲的生命幾乎與憂患、苦難的中國人民一起走過,他與中國人的憂患脈搏一起跳動,他與時代的憂患呼吸一起吐納。最後他那長期不安不忍的憂患意識,內轉為親親仁民的愛,外推為民族愛、人類愛、萬物愛,悲憫的人道愛」。

  「他關懷生命、尊重生命、敬愛生命、守護生命」。

  「他以『聖凡平等』的精神,肯定普遍平等的生命尊嚴、同生共榮的生存和諧、自由選擇的生活幸福,是宇宙生命不變的法則」。

  對於涵靜老人這樣一種終極性的大愛,晚輩認為,可以嘗試這樣來理解:在涵靜老人的大愛中,其思想根基來自道的精神,其行動指南(知行合一)來自儒的精神,而其對永恆真理的追求,又融有基督的精神。

  換言之,大智慧源自「以道修身」;大責任源自「以儒濟世」;但惟有大愛,才能成就大智慧與大責任。

  所以,這種大愛,既包涵道家的生命關懷,也包含儒家的仁義愛民,更包含基督的博愛即愛人如愛己。

  在此意義上講,雖然涵靜老人是中華文化的見證者、實踐者、推廣者,但基督之愛的真諦在涵靜老人身上亦顯出自然與難得。

  如:大家熟悉的《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3章所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涵靜老人不正是這樣一種大愛的化身嗎?

  晚輩認為,紀念涵靜老人,就應理解這種大愛。

  這種大愛,是有情有義,是有血有肉,是有膽有識,其對於時代的價值和貢獻超越單純學理性的意義。

  「我的父親他是人,不是神。因此,他所值得我們尊敬與追慕的,是他有愛、有義、有血、有肉、有淚的人格中,所展現出來的道德、道心、道行、道功的聖賢精神。」(維生先生語)

  今天在此,我們不單純是紀念一位學者,更是感懷一位大愛之士。換言之,當下不乏學者,但獨缺大愛之士。

  涵靜老人因其大愛,才有大智慧;因其大愛,才有大責任;也因其大愛,才讓後人發自內心地感動,並且可以造就奇蹟。

  唯有大愛的精神,才能敬畏天命、善用地利、親天和人;也惟有大愛的精神,才能推動宇宙萬物生生不息、實現天人大同!

  可否說,涵靜老人的智慧來自道,責任來自儒,愛來自基督精神?晚輩不願這樣刻板地去一一對應。

  雖然涵靜老人自己說:「沐浴儒家教化,深受道家涵育」,他的一生也可以理解為由儒入道,再由道走回儒。

  但晚輩更願相信,涵靜老人超越了這一切。因此,這是一種超越性的大智慧、大責任、大愛。

  在此意義上講,這種大愛,其超越了傳統道家思想,讓道家更入世、更現實;其超越了傳統儒家思想,讓儒家更寬厚、更人道;其也區別於西方基督教,因為它從神走向人。

  天帝教的20字真言,就是這種超越性的明示。

  這種超越性有時讓晚輩震撼,因其超越了我們在傳統意義上,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但這種超越性其實更讓我們頓悟:源遠流長的中華上古文化中始終有這樣一種大愛的氣象,而非西方基督教所獨有,涵靜老人的身上卻超越性地將之融合,成為集大成者。

  在涵靜老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大智慧,就是對生命、社會、天地的終極觀念與信仰。

  大責任,體現出始終如一的道義觀、是非觀,無論出山還是入山,其對中華民族及兩岸關係的的努力和奮鬥從未改變。

  大愛,就是愛中華文化、愛生命、愛和平、愛人類,這是一種普世性關懷、終極性關懷,有了這種大愛,才可以博愛生命、兼濟天下。

  在涵靜老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瞭解,正因為這樣的大愛,才有了卓越的大智慧;正因為這樣的大愛,才有了非凡的大責任。

  任何思想、任何實踐、任何宗教,其本源都是這種大愛,沒有了這種大愛,人類一切言行都將失去意義。

  當下社會當然有智慧,但卻缺乏超越性的大智慧;當下社會當然有責任,但卻缺乏充滿憂患意識的大責任;當下社會當然有愛,但缺乏大愛,更缺乏像涵靜老人那樣的大愛之士!

四、結語

  此時此刻,民國百年之際,我們緬懷這樣一位長者:他是我們身邊的同奮而不是神,但他又超越凡人。

  他具有信仰、睿智與眼光,超越時代;他具有格局、氣度與胸襟,超越兩岸政治;他具有能力、魄力和魅力,但他又不妥協,不退縮,不苟同,而是始終堅持、努力與奮鬥。

  他有進取精神、擔當勇氣、奮鬥毅力、推倒開拓的氣勢,有所為,有所不為,他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那麼,我們在此紀念具有大智慧、大責任、大愛的涵靜老人,對於涵靜老人念茲在茲的中華民族,以及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之意義又何在?

  涵靜老人始終以憂患的眼光,觀照現實世界的道德秩序崩潰及精神文明瓦解;他認為,人類行為應以愛為出發點,讓一切無神論者歸向有神,讓一切有神論者歸向大同,讓一切大同論者歸向自由平等、互愛互助。他認為,救人即是救己,先盡人道,再返天道,道在人心。

  因此,筆者認為,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也需要新的天下觀、新的和平觀、新的發展觀、新的格局、氣度、視野與胸襟,新的理念、境界、擔當和作為。

  兩岸領導人需要多讀《新境界》以吸取大智慧,需要多多與天帝教一起奮鬥以肩負大責任,更需要大智慧與大責任背後的大愛。

  此時此刻,民國百年之際,我們期待中華民族及兩岸關係在大智慧、大責任、大愛中得到和平的發展,以告慰涵靜老人在天之靈,以實現天帝教同奮的孜孜追求和禱告,以成全所有中華後裔之「中華一家」的美好願望。

  此時此刻,民國百年之際,我們更加緬懷中華民國的締造者、革命的先行者中山先生;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期許仍在我們耳畔迴響,願我們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前瞻的視野,更加虔誠的大愛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未來奮鬥、奮鬥、再奮鬥!謝謝大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