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合合歷史常態 統一與否操之在我

分分合合歷史常態 統一與否操之在我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33期 » 分分合合歷史常態 統一與否操之在我

趙光武  2011-12-15 10:10

文/趙光武
圖/編輯部

  編按:歲末年終了!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以來,回首歷史行腳,有悲戚、有歡樂、有爭鬥、有建設,林林總總,分分合合,……
  面對下一個中華民國100年,中華兒女究係採本位主義?分庭抗禮?還是宏觀擘建,團結一致,共創新機?
  依循歷史脈絡,受傳統文化薰陶,中華民族萬流歸宗,乃時勢所趨,如何得臻「21世紀是東方人的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兩岸同胞血脈深連,如能同心同德,齊力斷金。

擴大統一交互演續

  綜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其實是從擴大與統一的軌道中演續的。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而炎帝、黃帝正是代表2個部落的擴大與統一。

  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的蠻、夷、戎、狄等文化較低的部落,都曾在征戰後,進行民族大融和。

  而大秦帝國的統一,更是中國歷史上周朝的三百多國,統一為中華民族經典代表。

  在民族方面,大漢民族乃炎黃子孫基礎的擴大,迨至南北朝所謂五胡亂華時期,北方鮮卑、突厥等氏族,乘漢族勢弱造成分裂對峙局面。

  但不久,以其逐漸歸依漢族較高之文化,遂形成隋唐大統一局面,尤以唐代為中國各氏族第二次大融和後更輝煌的時代。

  那時在政治上,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在領土上,更為擴大;尤其在文化方面,震撼了整個亞洲。

  到了元清2個朝代,蒙滿2個北方族氏,入侵中土,實行其少數氏族統治多數人民的專制局面,但蒙滿2氏族大部分受漢族文化薰陶,及互通婚姻,而漸與漢族同化,其統治時間越久,越益普遍。

  目前內蒙與前滿州國(東北九省)人民,幾至極少數仍承認其為蒙族或滿族;其中,尤以滿族為甚。

  今日的中華民族,乃融和漢、滿、蒙、回、藏等5個氏族,以及其他各小氏族,如:苗、傜高山族等而成,其血統是融和的,文化是共同的(如:通婚、風俗、文字)。

血統文化融和共同

  這項血統文化的融和,是有歷史軌跡可尋的,其領土疆域的生存空間,是由黃河流域,而長江、而珠江流域,直至現在的太平洋地區。

  由中華民族所建立的中華民國,無論從其民族歷史、文化方面來分析研究,它都是整體的,不容分裂的,所以中國人經驗中,除非是外來民族或侵略者,才企圖分裂中國。

  像歷史上的南北朝、南北宋,近如日本侵華時,在滿洲及華北製造偽滿洲國,以及華北地區特殊化等,即便是百年前歐美列強割據,中國也從分裂的狀況,逐步回歸統一。

多數中國人盼一統

  中華文化基於人性發展,成為一種德性文明,至善至美,以仁愛為諸德之中心;以中庸為處事之準繩;以倫理為組織之規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數千年來,根深蒂固,使整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絕非任何外來文化或政治壓力所能改變與摧毀,遠如元清2代,蒙滿2族,雖以武力征服中原,達數百年之久,但卒因其文化低落,而為中華民族所同化。

  當我們回首中國的百年滄桑:

  1840年,不列顛帝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的中華帝國大門,也驚醒了中國人天朝王國的美夢,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

 ●中華一家,是師尊老人家心心念念的使命。

列強重挫昔日輝煌

  隨著列強的進一步入侵,昔日帝國的輝煌與當下戰事的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鮮明地刺激著每個中國人的神經。

  這一時期,一些先進的仁人志士已經開眼看世界,開始以一種新奇、開放的眼光,來思考「中國往何處去?」的問題。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以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清政府大員,將魏源著作《海國圖志》所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主張付諸行動,開啟洋務救國的帷幕。

  洋務運動堅持「中體西用」,即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仍然堅持傳統的主導地位,在物質器物層面大力發展西方近代科技和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以期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但對當時世界大勢,以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缺乏深刻全面的認識,仍以失敗做收。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泱泱的東方大國,竟然敗給了一個長期受自己影響的藩屬小國。

  強烈的反差既讓中國人感到不可思議,更讓中國人在情感上無法忍受。更重要的是甲午海戰宣告「洋務救國」的破產,求變也再次成為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

  1898年6月,在光緒皇帝支持下,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政治變革推向實踐,史稱「戊戌變法」。

  然而,維新派的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康、梁流亡海外,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場,光緒皇帝被軟禁,變法也被迫中止。

孫中山先生創民主

  之後,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國民革命登上了歷史舞臺,並在1911(辛亥)年10月10日發動了武昌起義,推翻了腐朽的滿清政府,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實現了民主共和,但革命後的中國依然一盤散沙,帝國主義的侵略有增無減,傳統封建勢力根深蒂固,富國強兵的夢想依然遙遙無期。

  中國革命軍從廣州出發的北伐,曾讓全國統一露出曙光,但在日本發動「918」事變,建立滿州國,與之後的盧溝橋事變,引發中日戰爭,又使這個希望破滅。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抗戰期間,英、美等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得以廢除,民族救亡運動也閃現出一線曙光。

  但是,中共在蘇聯支持下,發動的所謂人民戰爭,把久經戰爭蹂躪的中華民族,再次推向歷史的十字路口,又使中國陷入兩岸分治的分裂局面,迄今長達近70年。

三民主義在臺落實

  1949年國民政府退居臺灣,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方略,建立康和樂利的社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反觀,大陸則尊奉共產主義,更推動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使兩岸的差距擴大。

  1976年中共果斷粉碎「四人幫」集團,結束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推動了實為三民主義內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經過30年的努力建設,大陸成為「世界工廠」,迄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存底全球第一。

  在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與今年「歐債危機」陰霾下,諸多學者都把中國大陸當成世界金融危機的救命稻草。

  50年代毛澤東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以其政治力量,提出「薄古厚今」、「批孔揚秦」、「破四舊」、「立四新」,對中華民族傳統優良文化總挑戰,企圖以馬列共產主義思想,代替中華文化,結果為大陸人民所抗拒。

  之後,鄧小平與中共領導們,都不得不承認其所謂「文化大革命」為「十年浩劫」、為「歷史災難」。

中華文化凝固民族

  最近30年來,大陸改革開放,更披上中華文化的外衣,提議「重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行肯定中華歷史文化的價值,使大陸人民重新燃燒其嚮往自己歷史文化的新希望,這正證明我中華民族文化,根深蒂固,永遠是民族統一的凝固力。

  中國歷史長期呈現「分而復合」現象,是基於中華民族具有民族意識及民族感情,使其長久團結發展。同時,從民族發展的軌跡與民族文化的根基等方面來看,中國人的觀念中,只有統一的中國,沒有分裂的中國。

  我輩中國人目前正站歷史風雲的十字路口,展望未來,回首過去,統一與持續分裂的決定權,掌握在兩岸中國人的手中,唯有拋棄民粹,回歸民族文化與感情,方可為後代子孫造就超越的坦途!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