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有應
黃敏警 2012-03-15 12:10
文/黃敏警
圖/編輯部
編按:《天帝教教訊》編輯部101年起,開闢以說經論法為主的「經典教室」,榮聘任職國立高中的國文教師黃敏警同奮搭起杏壇,春風化雨,企盼三期亂世,廣植 天帝教化,風行草偃,端正人心,激勵奮鬥人生。
●2012年起,《天帝教教訊》「經典教室」開播了!由黃敏警同奮擔任講師。
同奮有惑:既然不是有拜有保庇,那要怎樣才能「有求必應」呢?
敏警試答:先天斗姥元君曾在《北斗徵祥真經》提出答案,說是「覆配」也行,說是「克得天心」也行。如果順乎天心,必然是「有求必應」。
元君曰。惟福之臨。覆配之謂。克得天心。天之所覆。是名福德。
譯文
元君說:福德之有無,端賴其人言行是否合於至仁的天心。人的起心動念若能契合天心,必得上天庇蔭,這才是真正的大福德。
神秘鎖鑰在天心(註)
人間所謂的福,常如萬紫千紅,人人各有所鍾,本在情理之中。然而不論所喜為何,一般人的設想,福報若非宿命「帶」來,必得「求」來。
先天斗姥元君論及福報,提出最核心的一段論說,卻有顛覆的說解:令人心動的福報並非因應信眾,曲意投注。它必然是尾隨天心而來,一如《大同真經》的說法:「祥符天心,故道克配。」
一言以蔽之,天心是福報大門的神秘鎖鑰。
可問題來了,天地其實不曾言語,教人如何揣摩天心?
古籍裡講天心講得最精妙的,當推《老子》第一。「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所以成為大宇宙中最長久的存在,正因為其絕對無私的特性。天降甘霖,地養萬物,並不獨鍾於單一物種或地域,而是普及一切眾生。
這種無法言說的恩德,老子稱它為「玄德」,而玄德的特性正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生天地,育萬物,卻半點不居其功,最適合比況的對象該當是誰?
我想我們的天父 上帝允稱第一。《上帝聖誥》因此載記, 上帝的施為,正是「至仁無極境,玄德歸太空」。
所謂「玄德」的說法,既可適用於 上帝之德,亦可援用於為人父母。現代兒女心目中最好的父母,想必是既能夠善盡生養的大任,又能在兒女成長之後放手,一點也不居功,因此也就不至於企圖宰制兒女的一切。
「玄德」無異於「天道」的代名詞。「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自動退居幕後,既無染指的心思,當然也就不會有那隻企圖操控的黑手,伺機暗中作怪,這是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的功課,更該是所有政治人物~不論是臺上或臺下~引以為鑑的功課。
天心還可以「上善」替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高層次的善正如水,利益了萬物卻不爭名不爭利,甚且可以把自己放在最惡劣最卑微的位置,因此是最近於天道的示現。
不論如何講說,天道其實極為平常,換成《廿字真經》的語彙,正是「惟天至公,惟地至博」。易言之,天心的意涵,不過最單純的2個字:利他。
單純因為利他,結果如何?《老子》說的是「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因為「無私」,反而能「成其私」。不僅原先設定的利他大願得以圓滿成就,同時還能回過來成就自身。
少年的涵靜老人曾以他的無意為善驗證了這點。
那年,涵靜老人年方十三,剛剛從蘇州師範附小以第一名畢業。聽取兩位叔父的建議,準備到十里洋場求學,趁此增廣見聞。
臨行之際,寡母劉太夫人慎而重之地從一個箱篋裡取出兩本薄薄的手抄本,讓即將出遠門的兒子恭恭敬敬跪地接過。劉太夫人告訴兒子:「這是你父親唯一的遺產,到了上海後,一定得每日誦讀。」
那兩本手抄本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秘笈,更不是什麼尋寶圖,民間尋常可見的《太上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騭文》而已。然而少年的涵靜老人自有一種奇異非常的稟賦。
別人視同馬耳東風,過即不留的母訓,他卻在母親不能隨行的情況下依教奉行。在上海民立中學求學期間,日日黎明即起,簡單盥洗過後,先朗聲唸過父親的兩本手抄本,而後溫習學校功課。
如此一年過去,他自己受到很大感動,深覺兩書雖則淺近,卻比傳統的四書、五經更易教化人心。「可是……」這個特別的少年馬上又想到:「光是我一個人知道有什麼用呢?」於是準備付梓印行,與廣大的大眾結緣。
涵靜老人是即知即行的行動派,日後他為蕭宗主開辦上海宗哲社是這樣,即使年紀輕輕,還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少年,就已經是這個樣。一個好的念頭孵在腦中的時間不會太久,就會想方設法讓這個蛋生出小雞來的。他找到週日的空檔,開始在大街小巷巡邏,尋覓適當的店家。
他順利找到一家看上去還頗為可靠的印書店。老闆人很不錯,問清了是有意流傳亡父的手抄本以後,試探性地問十四歲的少年:「改用有插圖的版本怎麼樣?接受度會更高。」少年點頭答應。
又問少年:「有錢嗎?」缺乏社會經驗的少年趕忙說有,立時把身上僅有的十幾塊錢全給掏出來。那些錢全是在上海的兩位叔父每人每月給一塊錢零用省下來的。老闆笑著把錢收回去,又問明了少年的住所,第二個禮拜便巴巴找上門來,一邊還對他解釋:「上回金額給算多了,不必用上八塊錢,只需七塊的。」
印書的事敲定,少年又趕忙商請兩位叔父幫忙。印好的書暫時借放在三叔父上班的廣仁善堂,準備發放的書就拜託在輪船招商局任職的四叔,讓書跟著大船在長江沿岸跑,每有旅客上下,就可以順手帶上一本。
年少時就這樣印行過三次。本是無心之舉,卻大幅改變了涵靜老人的命盤,命盤帶來的許多不順隨著消失無蹤。
至於那位對少年一本良善的印書商,數十年後,涵靜老人已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耄耋老人時,偶爾在上課提起此事,隨侍的侍童忍不住為書商請命:好人都該上天堂的。涵靜老人點頭稱是,真動用了無形力量找到其人,讓他上天修煉去也。
由利他出發,把一己的利益擱在後頭,未必就損了自己,更大的可能常是因此先利益了自身。天帝教始終強調:誦誥的核心精神在不為自己求福報。然而無數為眾生的頭磕過,為眾生的汗流過,累世以來始終不離不棄的宿業必然可以因此銷融。
造渠引水的工程先就灌溉到自家福田。
或者就以天帝教的昊天心法來說,這個因應特殊時代使命來到人間的無上法門,修煉的關鍵點在涵靜老人為弟子開天門引入 上帝的靈陽真炁。源源滾滾的至陽正炁從天門灌進電子體之後,原本被後天染著到濁臭不堪的電子體因此擁有重返清淨的無限可能。然而若是原人本身心境無法開闊,先天一炁福玄子老前輩好心提醒人間弟子:即使先天一炁一再加持,所能容受者也僅是一丁點而已。
容天容地,真心吸納天地的開闊,個人方能成為容納天地正氣加持的法器,在修道路上昂揚前進。也唯有以天地博愛無私的眼觀照一切眾生,心境乃能大大開闊,因此遠離種種偏愛與私憎的痛苦。
許多時候,在我陷入無名的困境時,猛然望見青天,不禁一愣,是呀!不正是因為自己無法以天地為師,因而生出種種分別心,兀自與惱人的無明纏綿不休?如果有一天,我終能以天地的眼觀看周遭一切的人與事,自然只是一片慈愛與祥和,彼時不正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註:選文節錄自田心耘著《人人一本福德存摺》
●田心耘(黃敏警同奮筆名)所著《人人一本福德存摺—北斗徵祥真經讀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