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現代人需求的靜坐觀念

符合現代人需求的靜坐觀念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0期 » 符合現代人需求的靜坐觀念

李光光  2012-07-15 11:45

文/李光光
圖/編輯部

  靜坐,又稱打坐,是中國老祖宗五千多年來,養生益壽的健康方法。本師世尊復興天帝教後,為搶救更多原人,公開傳授中國「正宗靜坐」,期以 上帝靈陽真炁,接引與淨化混濁的金盤種子,參與救劫行列。
  7月起,《天帝教教訊》陸續介紹靜坐與健康的關係,包括時下靜坐的學理與天帝教的昊天心法,至盼大德或同奮多多靜坐,將老祖宗養生益壽瑰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靜坐有益健康

  現代化的社會,壓力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任何事都能造成壓力,如:交通壅塞、失業、上司不高興、財務危機、家庭問題、個人的不幸遭遇、社會上的各種衝突、所摰愛的人過世等等,甚至連升遷(會成為一項新的、困難的挑戰)、調任(調到一個新的地方或職位調整)、生子(缺乏照顧嬰兒的常識)、……等都會造成壓力。

  對於商人而言,有生意上的煩惱(擔心無法如期交貨,收不到貨款等),沒生意更是煩惱(一大堆帳單等著付款)。

  處於壓力下,頭腦的視丘下部(Hypothalamus)會由交感神經傳送一個訊號給腎上腺來分泌腎上腺素,釋放出有害的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造成一些特殊疾病,像癌症、高血壓、中風、骨質疏鬆症、心臟病等。

  通過試驗研究證實,在壓力情況下血液中會出現腎上腺素等濃度升高,長期處於這種情況會對血管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醫界又發現,壓力還會激發人體細胞內一種特殊蛋白質的活性,從而引起一些炎症,並對人體內一些正常代謝過程起阻礙作用,以致損害健康。

  當一個人發怒或緊張時,腦內就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感到恐懼時,會分泌腎上腺素。若是經常生氣或感受強大壓力時,會因為去甲腎上腺素的毒害而生病,而且會促進老化,進而早死。

  人在焦慮、憤怒等情緒下,生理上會發生變化,如果太執著某種感情,往往會影響健康。長久的憤怒與憎恨,會傷害肝臟,也可能引發脾臟和胃腸的疾病,憂慮、精神緊張會妨礙疾病的好轉,並促使許多疾病併發。

  關於情緒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黃帝內經》指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等。

  又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說當一個人的心理,進入非常寧靜虛無的狀態時,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就會變得協調。長期靜坐排除雜念,能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嗎啡,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

  生活上的壓力,如果不能紓解,會積壓成疾。靜坐能使人分泌良性荷爾蒙,譬如:松果體就能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來對抗惡質的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及皮質醇),因此能控制壓力並治療壓力所造成的疾病。

  靜坐對因焦慮、憂鬱等壓力而引發的心身症,如:頭痛、失眠、焦慮、高血壓等症狀,都具有相當程度的療效。學習靜坐最重要的心理效應是提高人的情緒穩定性,緩解緊張情緒,使人的心情愉快。

  閒暇無事,靜坐片刻有益身心。蘇東坡《題楊道士息軒詩》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世間何物能有此效,既無反惡,又省藥錢,人人做得來。」是說靜坐能達到平衡調節的作用,進而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靜坐可以沉澱思緒,調整自己。每天收斂身心,排除沈潛於內心的憂煩、緊張、恐懼等情緒因素,從生活中的喧鬧,進入寧靜的充實感。在靜坐中重新認識自己,安頓自己的身心,從而開啟生活上的活力、生命中的智慧。

二、中國靜坐的淵源

  靜坐根源於中華民族的共祖黃帝,莊子說:黃帝曾三上崆峒問道於廣成子,最後一次廣成子傳授秘訣「必清必靜,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得長生。」

  必清必靜是心理狀態;毋勞汝形是不要過分消耗體力;毋搖汝精是節制精力不要縱慾。長生非指肉體不死,因為肉體生命畢竟有限,在有限的生命裡,如何透過修煉找到「無限的意義」,使之「不朽」,是長久以來道家所追尋的目標。

  筆者祖父涵靜老人李玉階(1901-1994),年輕時曾因精神衰弱,跟蔣維喬先生學「因是子靜坐法」,蔣氏強調「調」字,如:調身、調息、調氣等。

  祖父接著從蕭昌明先生學守竅,守竅是藉意守丹田,以祛除雜念,有守三田、山根或海底,然而久守易生毛病。

  隨後又請教雲龍祖師「修道應從何入手?」告以「自然」兩字,此後涵靜老人的靜坐採自然無為法。

  涵靜老人常引《道德經》所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他說:「夷乃平常、平淡之意,如天體運行,日復一日,週而復始,平淡無異,即宇宙大道。」而一般人卻喜走捷徑。靜坐應師法自然,凡合於自然者,即合於道。

  自然無為法是不守竅、不調息,任其自然呼吸,不加絲毫人為的力量與意念,聽其自然,真陰真陽、真水真火,自去栽接,自去調和。靜坐時保持將睡未睡,似覺不覺,全身放鬆的心理狀態。心靜呼吸自然會變得細、微、緩、勻,甚至停止口鼻的呼吸,進入內呼吸(胎息)。

  1979年起祖父在臺灣公開講授靜坐,此後蔚然成風;1994年證道時,從其學道者已十數萬人。由於所學是自然無為法,沒有人因為學靜坐而有偏差。

三、基本原則性命雙修

  靜坐的基本原則是性命雙修,性命雙修指身體與心理的鍛煉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不僅要看他的軀體有無病損,還應對這個人在精神上是否正常與健康作出相應判斷。

  健康的人指身心皆健康,性指心理(心、精神)命指身體(身、物質),身心之關係是相互依存、牢不可分的。發高燒能使人失去理智,而情緒激動時,會臉紅脖子粗。身心之間會互相影響,身是心所寄託的地方,心靈藉著軀體而存在。

  當肌肉的彈性張力下降,會導致缺氧、大腦功能降低、新陳代謝紊亂、乳酸增多、血管硬化、心力衰退等文明病。長期不鍛煉肌肉,會使肌肉組織萎縮、衰退,直到發生功能障礙。

  人體在靜止狀態時,全身僅有55-75%的血液參加循環,運動(包含導引、按摩)可使更多血液參加循環,使體內各器官的氧和營養物質供應充足。

  現代人運動量本就不足,有些上班族工作性質屬靜態,甚至從早坐到晚;此時打坐,靜上加靜,氣血淤滯,容易昏沈。如果能結合動功,強化腰腿肌肉,非但背部挺直、下盤穩固,有利静坐,也促進新陳代謝,有相輔相成之效。

  長久以來,人們往往重視身體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表現於行為上是精力旺盛、鬥志昂揚、情緒穩定、行為協調、心胸開闊、彬彬有禮。

  心理不健康的人,則顯現萎靡不振、悲觀失望、心胸狹窄、待人粗暴甚至胡言亂語。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以積極的心理去適應環境,使人能發揮身心潛力。

  靜坐能提高我們的情緒商數(EQ),緩解人的緊張情緒,使人的情緒愉快,不僅防止心身疾病發生,也是治療心身疾病重要的因素與方法。

四、且戰且學仙

  學靜坐其實是學習一種人生態度,非僅靜坐時要避免妄想雜念,不自私才能虛;不斤斤計較,常為別人著想才能空。

  在塵不染塵,富貴如浮雲,平常生活要耐得平淡,守得寂寞;喜怒哀樂過即不留,提得起放得下,對於名利、權勢、恩怨更要放得下,以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生,如此在打坐時自然心平氣和。

  中華靜坐主張「一面修人道,一面修天道」。所謂盡人道便是以盡做人的責任,孝養父母、照顧妻兒是修人道;藉假修真,鍛煉精氣神,是修天道。

  現代人必須有工作,且有家庭負荷,既要面對社會上許多挑戰,又要為自己身心健康打算,較古代修道之士更為艱苦。以入世精神作出世功夫,通過身心的鍛煉,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在面對生活、事業挑戰的同時,且戰且學仙,取得身、心、靈一致的平衡點,這樣的靜坐觀念更符合現代人的需要。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