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經為哪樁?

誦經為哪樁?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2期 » 誦經為哪樁?

黃敏警  2012-09-15 11:20

文/黃敏警
圖/編輯部

  編按:《天帝教教訊》編輯部101年起,開闢以說經論法為主的「經典教室」,敦聘北京大學哲學碩士黃敏警同奮搭起杏壇,春風化雨,企盼三期亂世,廣植 天帝教化,風行草偃,端正人心,激勵奮鬥人生。

同奮有惑:誦經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只是祈福嗎?

敏警試答:祈福只是其一,更大的意義在開啟自性的智慧。

  請看《天人奮鬥真經》:鉞除棘厄十方步。

譯文:期使我等俱能在精妙的說解中,徹悟宇宙真理,進而消解種種困厄,自在地往來三界十方。

  上帝慷慨的贈予(註)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倦於人海浮沉之後,索性把世俗的種種牽絆全數丟下,作一個離群索居的隱士;或是出家遁世,披上一件宗教的外衣,也許是袈裟,也許是道袍,從此把不堪聞問的俗世,全數隔離在宗教的大門之外。

  世間固然不乏因現實困頓而倉皇逃向道場的修行人,卻不能因此把宗教與消極避世劃歸一處,錯以為兩者的意義等然無別。

  宗教於某些人士也許是一個不究竟的避風港,充其量也只能說明宗教的開闊慈悲,容許凡人在此尋求暫時的依歸與安慰,絕對不可將之視為宗教最根本的義諦。

  正信宗教最真實的義諦,絕不在逃避現實或漠視現實,而在驅策教徒從最難忍的逆境裡,找到生命最深刻的意義,進而尋得宇宙運作的真理。

  生命的大河,一貫是向前不斷流動的,有時快來有時慢,有時順來有時逆。因為知道除非宇宙死滅,這條大河不會有止息的時候,因此面對人生歷程的種種起伏,便知如何從困厄中重新站起,汲取了難得的經驗之後再度鼓勇向前。

  也因為知道載浮載沈的當口,如果有人支援固然不錯,更多的時候卻得獨自承受,於是在外援來時心存感謝,需獨自面對時勇敢以對。

  所有的經典,都不妨視作仙佛慈悲的援引,在誦讀時若能心心念念貫注其上,不難從中得到莫大的感應。

  循此一步一步增上,回到 上帝的身邊,理論上不是不可能,然而此中關鍵絕非只是一味口頭誦經求解脫,錯以為悅神之後,逢凶則化吉,天如果塌下來自有仙佛撐著,自己可以安安穩穩躲在經威護祐的庇蔭裡。

  經典從來不應只是遮風避雨的大傘。仙佛傳示經典,最根本的深意,當在使誦經者從中開啟自性的智慧,以自力解決生命中無所不在的困厄。

  人生路上若有不斷擋路的荊棘,千萬不要期待這把除去荊棘的斧頭,會自動出現在仙佛手上,隨著仙佛大力一揮,路障便全數去除。

  仙佛偶而會視機緣提供這種服務,但請不要把 上帝的殿堂想像成24小時服務、全年無休的警察局,可以隨時衝進去請求解決問題。

  如果真要仙佛無日無夜地奔波玩救人遊戲,那又何苦要原人投胎下凡?

  「鉞除棘厄十方步」呈現的是一個非常形象化的畫面。和子來到人間之後,不斷修證,藉由修證不斷提昇能量,逐級上升,由自我奮鬥而向自然奮鬥,終於向天奮鬥。其間不斷甩脫束縛,爭得與聖平等,得以能夠自在地往來三界十方,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路過關搴旗,關鍵仍在自己手中有一把能量具足的斧頭。

  這把斧頭當然得握在自己手裡,不在仙佛手上。而且愈是修證得愈好,這把斧頭也就益形得心應手。

  我有時會在讀經的時候,凝神望著代表斧頭的這個鉞字,臆想那是一把怎樣的斧頭?在我一廂情願的想像裡,總覺得這把斧頭貫注了 上帝極大的愛與能量。

  人到中年,風風雨雨的數十年看過、走過,回首踉蹌顛躓的人生路,所有的傷口,那些在流血當下,曾經讓我極度不安與不解的,經歷了許多年的轉折之後,如今彷彿都找到了非凡的意義。

  一個「點」在受苦的當下,只是一個令人血淚俱下的「點」,放在人生廣大的布局裡,仍然只是一個「點」,然而那絕非一個單獨存在的點,而是曲折的人生線上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既是承先,也是啟後。

  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放大,所有的苦痛於是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在謎底逐漸揭曉的時候,我看見了自己的蛻變成長,更從中看見了 上帝的苦心孤詣,於是深自慶幸, 上帝沒有獨佔這把斧頭,而是慷慨地贈予我們這些個不經一事、長不出一智的冥頑傢伙。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有時看不見也只是意謂著自己的愚癡蒙昧了雙眼。

  於我而言, 上帝的形象,愈來愈與人間的慈父重疊。我深信自己是祂寶愛的女兒,當然不是唯一。

  上帝寶愛眾生,世俗的貧富貴賤,賢愚美醜,於祂了無意義。祂給每個關愛的兒女各個不同的人生歷程,但絕不因為只是目睹了兒女挨餓,就沈不住氣地急急衝進廚房作飯;祂也絕不因兒女刺痛了腳,就想法為大地除掉荊棘鋪上地毯。

  上帝只會教導祂的兒女整地播種,春耕夏耘,秋收後冬藏,自有儲糧可以裹腹。

  上帝讓心愛的兒女,在不斷受傷之後找到適當的鞋穿,以一己的力量捍衛自己,免於受傷。

  是以這條充滿棘刺的人生路,拿斧頭的人當然不可能是 上帝。祂會把除去險阻的斧鉞,交給心愛的兒女,自己只在一旁暗中襄助。

  什麼是斧鉞?對我來講,這把斧頭有兩種:一種是有形的經典,透過文字的心領神會,讓有心人師法仙佛的奮鬥,開啟與宇宙本源相通的大智慧。

  一種則是無形的經典,透過自身或他人的經歷,不斷從現前的境界,參透背後的意義。

  持著這把斧頭奮勇向前,或是憑藉著經典的教化;或是眼觀他人經歷;或是從自身的逆境超越,一路飛奔而前,這把斧頭不但沒有愈用愈鈍之虞,反而會更加得心應手。

  如此走過一段時日,有一天望望手中這把斧頭,赫然醒覺,也許根本無須斧頭在手。

  人生的困厄不必然是外在的,更多是來自心內的。

  所謂除去困厄,未必真是在客觀環境裡,把險阻一一剷除。有些刺人的荊棘,根本就只是源於人心的昧於真理。

  常覺人間諸事,一如先賢所繪的太極圖,原有黑與白之分,而且一直都是難解難分。兩隻魚兒原是共生共存的狀態,一如凡間諸事,本也是一半有解、一半無望;半可執來、半可擲。

  知道事情仍有轉寰的空間,所差的只是更大質量的努力,那就堅持作去,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若是了知事情已徹底無望,那麼就不妨輕輕放下吧。

  這話說來容易,一如老子所謂的「大道甚夷」,聽來輕鬆平常,然而尋常的一句話付諸實踐,背後仍得仰賴不尋常的智慧在。

  試問何者當執?何者又當擲?二者之間如何取捨?答案正是智慧。

  修證愈足,智慧相對愈圓融,遇事自有提得起、放得下的大智慧。繞了一圈,仍回到了原初的智慧。化作形式,仍然是那把隨著經典與經歷長大變利的斧頭呀。(待續)

註:選文節錄自《眾裡尋他千百度》

敏警部落格:掩卷沈思/心靈札記:http://teacher.whsh.tc.edu.tw/mingging/f2blog/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