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整 精神重建 啟動第三次思想改革

道德重整 精神重建 啟動第三次思想改革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4期 » 道德重整 精神重建 啟動第三次思想改革

陸光中(參教院主任)  2012-11-15 10:10

文/陸光中(參教院主任)
圖/編輯部

  「中國崛起、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當中國統治世界的時候……」,這是21世紀伊始,世界熱門的話題。

  中國真的能如此理所當然,或是順理成章的執世界牛耳,做地球老大嗎?未必盡然!至少尚有一段改革開放的路要走,否則談何容易?

透過實踐檢驗真理

  中國政權64年,於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關鍵是「真理標準大討論」。

  這次思想解放,否定「階級鬥爭為綱」;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不否定這三樣東西,中國就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實現共產黨和中國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沒有工作重心的轉移,就不可能有思想解放。

  在此之前,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鄧小平先生說:「這是不對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要放到實踐中來檢驗,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中國大陸在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盛行近30年,鄧小平先生提出的這個命題是振聾發瞶的,產生巨大的影響,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促使中國黨政步入正軌,而邁向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

  1978年到1989年,是中國全面擁抱世界的10年,人民思想很開放,文化界很活躍。

  但1989年6月却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事~「六四天安門事件」;這場政治風波平息後,帶來兩個後遺症。

  第一是改革開放進入谷底。從1978年至今,30多年努力經濟建設,年經濟成長率都在19.7%,只有一年是負成長,出現倒退,那是1991年,也是改革開放陷入低谷的重要指標。

  第二是「六四」後,接著東歐劇變(東西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東西方冷戰結束。如此社會對國家陣營的巨變,深刻影響中國的政治局勢。整個社會包括中央高層,對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張產生懷疑;他所提出要有雙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還必須要「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

一個中心兩個基點

  199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建黨70週年大會,鄧力群先生在研討會上公開陳述:現在我們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在此環境下,中國是一個中心好,還是雙中心好?如果不提「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現在的東歐、蘇聯,就可能是明天的中國。

  鄧力群先生的觀點一出,台下沒人敢說話;實際上,這種觀點代表相當一部分高層領導人的看法,鄧小平先生的南巡演講,正是在這樣背景下進行的。

  1990年,中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接受鄧小平先生辭去中央軍事委員主席職務。至此,鄧小平先生把所有領導職務都交出去了。

  1992年,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挺身而出,走一路說一路,後來形成著名的南方談話,也叫「南巡講話」。

  「南巡講話」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處於低谷,甚至有可能被轉向,有可能夭折的情況下,將改革開放的航船,再次撥回到正確的航道上。

  「南巡講話」構成中國大陸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因此他的歷史價值與思想遺產,值得肯定而影響深遠。

  主要包括的四個方面如下:

  第一、基本路線動搖不得,而且是100年也不得動搖。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通常稱作「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在鄧小平先生南巡之前,很顯然有人想動搖基本路線,不想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鄧小平先生這一鮮明論點,是針對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共產黨思想道路的倒退苗頭,進行了回擊;回擊了對改革開放的懷疑。

  第二、鄧小平先生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這是第一次完整提出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條件下,仍然可以搞市場經濟。

  該項破天荒的重大突破,如果說在此之前,中國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一理論提出之後,象徵著石頭是摸到了。

  市場經濟體制,只是發展經濟的手段和方式而已,和政治制度沒有根本關係,不必然是聯繫的,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這個思想觀念出來以後,徹底突破中國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相接,對改革開放形成一個強大的理論支撐。

  第三、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不改革就要下台。這是剛性的,因為中國走過這麼多彎路,得到太多教訓,剛找到改革開放這條活路,如果不改革,或者倒退,中國是沒有前途的。

左派思潮影響改革

  第四、中國要「右」。但主要的危險是「左」,警惕「右」,更要防「左」;因為在南巡之前,「左」的力量,才是改革最大的威脅。

  造成改革開放舉步不前的阻礙,主要是「左」的思潮,這個判斷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當時蘇、東劇變的形勢下,鄧小平先生非常清醒的提出了這一觀點,顯示出他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左」的勢力,在當時改革開放之初,是必然存在,更不可能一時半刻就能消除。然而事隔20年,是否就能完全淡化呢?不盡然,就從今年6月爆發的重慶市黨委書記薄熙來事件,就可一窺端倪!

  鄧小平先生「南巡講話」後,1992年中共十四大,將市場經濟寫進了黨章。後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直沒有動搖;經濟體制改革,一直向前推進。

  但事實證明成就在此,問題也在此。成就是經濟高速成長,問題是在經濟高速成長的同時,20年來改革整體配套不夠,政治體制改革、社會改革嚴重滯後,經濟改革孤軍深入,現在越來越顯現出負面效應。

  「南巡講話」後的經濟快速發展,與政府強大的主導有很大關係。在市場經濟不太健全的時候,適當的政府主導是可以的。

  然而,當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的情況下,政府仍然過渡主導經濟,過渡參與經濟活動,仍然主導資源配置、主導投資,直接干預經濟,勢必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腐敗問題難以解決,政府自身有強大的部門利益,政府干預越多,腐敗的機會越大,越難以抑制,解決的成本也越大。國有企業改革形成了壟斷利益集團,引發公眾巨大不滿。社會改革明顯淤滯後,群眾事件不斷發生。

  從政治體制改革看,應該包括最高端的憲政體制、政黨政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治等的四大部分,這是政治體制改革更高端,更具有決定意義的部分。

  現在中國取得的成就很大,危機也在上升,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

  經濟方面,經濟下行趨勢顯現,成長放緩,物價上升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兩種風險並存,使中國經濟未來膨脹的風險增大。一但滯脹,可能會引發社會和政治問題。

  政治方面,中國面臨著十八大換屆,領導集體更新換代,這個過程中,西方一些勢力往往藉機要挾中國,給中國施壓。

  社會方面,地方政府過多依賴土地財政,在徵地拆遷方面造成官民衝突,引發大量群眾事件,如果財政體制改革沒有實質進展,群眾事件會繼續增多,光靠強力壓制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現在中國基層老百姓自治理念在增長,利益訴求和表達意識在上升。這種自治理念與社會控制的矛盾在強化,絕不可能將社會管理與社會控制等同起來,而應當更注重引導,注重疏導。

  2011年廣東「烏坎村事件」最後峰迴路轉,關鍵在於承認老百姓的合法訴求。老百姓的民主、維護權益、自治意識越來越強,社會管理必須以「人」為本,注重服務,因勢利導,否則加強社會控制只會激化矛盾。

矛盾激化必須正視

  綜上來看,當前三種衝突都呈現激化趨勢,亦即官民衝突、勞資衝突、貧富衝突;地區差距、行業差距、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在過去的改革中沒有縮小,反而都被放大。

  這些都是由於改革配套不夠,改革再不實質推進,這些風險只會不斷上升,越拖問題越大。

  1993年9月16日,鄧小平先生與其弟鄧墾先生在一段話中表示:「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必須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小部分人獲得那麼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間問題就會出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當前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不是鄧小平先生推進改革開放造成的問題,恰是因為沒有完整理解,以及執行鄧小平先生改革開放思想造成的。

  這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迫切需要繼第二次思想解放後,真正發動第三次解放,真正啟動政治體制改革,化解面臨的問題和風險。

  中國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的問題,很多都與政治體制息息相關。不推進政治改革,不足以解決當前面臨的風險。

  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改革已經死亡,對改革失去信心?就是因為一些改革讓弱勢族群吃虧,讓大多數人得不到好處,只讓少數強勢既得利益群體受益。

  目前,中國三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壟斷利益不可忽視,一是以少數腐敗官員為代表的權貴利益集團;二是以一些國企老總為代表的利益集團;三是地產和資源利益集團,以房地產老闆和山西、內蒙古等地的煤老闆為代表。

  中共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向西方資本主義借鑑取經。改革開放之始,正逢美國雷根政府全力推動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及私有化之時,而美國欣見中國打開門戶,亦有將中國資本主義化的想法,也要「和平演變」中國。

  中共自十四大到十七大,一直奉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實行由政府主導的宏觀調控經濟,國有為主,私有為輔。

  從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到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公司,中國意識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已現疲態,而資本主義龍頭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北京以美國金融制度運作為戒,重新審視大陸金融改革的步伐和內容。

  北京有識之士,正討論美國金融危機所引起的問題,諸如:「資本主義怎麼了」、「市場經濟是否至上」、「自由競爭是否萬能」等等。

  簡單的說,美國的次貸危機,以迄歐債問題,都是人類的「信用破產、人心貪婪、奢華糜爛、道德沉淪」,因此人心之善惡,才是人類生活品質提升或沉淪之指標與源頭。

思想解放三路並進

  啟動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時機要從三方面著手:

  一、經濟:計劃經濟融合市場經濟,雖然險渡這次老美闖下的金融風暴,卻仍然有其致命的缺陷,即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唯有實施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才能根本解決,達到「均富」之目的。

  二、政治:中共目前是經濟向「右」,政治向「左」,這是兩頭馬車的背道而馳,結果是兩馬分屍,狀況很慘,也只有一方調撥馬頭,並與前進。

    而鄧小平先生堅定表示經濟改革,是不可回頭的路,那政治回頭應該是可以商榷的,從2011年9月發生的廣東「烏坎村事件」,2012年7月上海「啟東事件」,其圓滿解決,都是多聽民眾的心聲、多接受底層的意見,施行民主是必然要走的康莊大道。

  2011年10月,胡錦濤先生曾指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此即所謂的「新三民主義」。

  胡錦濤先生又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之新態度,並以「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新認知,同時也持續鄧小平先生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觀念,俾便達到「執政興國」之目標。

  2011年6月25日,溫家寶先生訪問英國時發表演說表示:「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充分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國家。在人類的歷史上,在反封建專制鬥爭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實現的途徑和形式有所不同。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真正的民主離不開自由,真正的自由離不開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的保障。」

  這一宣示對當下的中國,有極大的意義。

  大陸改革開放30餘年,中共透過許多努力,終於取得恢弘成就;中國也在「和平崛起」聲中,儼然成為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實力的新興大國。

  不過,根據人類普遍的經驗,歷史的巨輪從不會停止,每個階段的發展都必然產生更多、更複雜的新興課題,只有用更大的改革開放始足以克服。

  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有成,但更多新問題也接踵而至。英國《經濟學人》期刊,以「新起的強權、焦慮不安的國家」這樣的封面故事,來形容中國的現況,可謂相當的貼切。

  三、社會:社會的和諧、安定,是國家富強的根本,否則會動搖了國家,也面臨滅亡之危機。如今中國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社會環境的發展,加上「產流動」的全球化,過去的貪腐其實已更趨嚴重,個人撈錢的小腐敗,已上升為集團性的大腐敗。

    由內資企業的「內資腐敗」,發展為外資企業參與商業賄賂的「外資腐敗」,由「單案」擴大為一揪一串的「窩案」。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先生出席中共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要全民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積極作為,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之堅持: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已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動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文革毀壞心靈綠洲

  胡錦濤先生也意識到中國自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大陸什麼也沒有了,13億人口也只是13億沙子,已找不到文化水分,心靈綠洲也難尋覓,就算找到了也渴死了!

  因此,胡錦濤先生為了要在大陸上空,普降法雨,提出「八榮八恥」,積極倡導所謂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尤其要引導青少年樹立心靈榮辱觀。

  中國大陸最近流行神醫與仙人,而且信仰他們的是社會菁英與企業大老闆;為了這些仙人,大把掏出人民幣捐獻,這是怎麼一回事?

  走進中國的書店,臺灣人很難理解《論語》這樣的書,為何會熱賣,而且經常佔據中國暢銷書的排行榜;再打開中國的電視,「百家講壇」這樣的電視節目非常流行,也經常講《論語》或中國的古書。

  原因很簡單,1978年之前的中國,什麼都沒有了,文化大革命都革掉了,親情、傳統文化或是思想都沒了。

  之後的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一切向錢看,只要能賺錢,什麼都能做、都敢做,因此許多人富了起來,這時的中國人能追求與擁有的,其實只有財富。

  但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嗎?連錢也不是,中國又出現富人上了「百富榜」,就代表這個人要出事了,例如:前中國首富就在牢裡。

  一個個落馬的富豪,讓中國有錢人發現,原來錢,也不是你的,隨時會一無所有。甚至連中國的高官,聽到「雙規」這兩個字,經常就是打開窗戶,一躍而下,中國隨時能讓一個人什麼都沒了。

  說到了這裡,臺灣人或許可以嘗試了解中國為何很流行:「哥吃的不是麵,吃的是寂寞;姊看的不是電視,看的是寂寞」,空虛與失落感,讓仙人出現了,他們既能說道,又能讓你保住未來,這才是中國富豪與成功人士最想要的。

  這也難怪「股神」巴菲特先生到中國訪問,他提出想見中國富豪的名單,卻碰一鼻子灰。答案很簡單,中國富豪缺的不是財富或股市作手,更不需要慈善包裝,他們缺的是心靈歸屬。

勤樸和諧社會安定

  社會和諧、安定,要從根本處著手;根本在全國民眾的思想、觀念,也就是心靈深處,在此提出:「道德重整,精神重建。」做為第三次思想改革開放之主軸。

  「道德重整」,就是回歸「儒家思想」;「精神重建」,亦即過著「勤勞樸實的生活」。

  儒家文化,浸入人們血液和生活的每個細節。古往今來,三尺兒童啟蒙教育,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正規教育是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從鄉間私學到國家的最高學府大學、國子監,必學的是儒家經典。

  「學而優則仕」,使儒生構成了國家的管理精英;儒家學說,成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依據。

  歷來「暴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中共政權要能長治久安,也唯有給13億民眾心靈滋潤,使能身、心、靈和諧安祥,其泉源即中華民族5,000年傳統文化~儒家學說的「仁」與「愛」。

  而「宗教信仰自由」更應是開放的要角。

  如果要進一步冀望民心向背,唯有施行「民主政治」;從「官主民從」,順應為「官民共治」。政府更要從「撐船」,變成「掌舵」,還要學會擔當與做好「裁判員」。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