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拿錯杯子啦!~誦經秘技

您拿錯杯子啦!~誦經秘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44期 » 您拿錯杯子啦!~誦經秘技

黃敏警  2012-11-15 10:55

文/黃敏警
圖/編輯部

  編按:《天帝教教訊》編輯部101年起,開闢以說經論法為主的「經典教室」,敦聘北京大學哲學碩士黃敏警同奮搭起杏壇,春風化雨,企盼三期亂世,廣植 天帝教化,風行草偃,端正人心,激勵奮鬥人生。

同奮有惑:誦經最重要的心法是什麼?

敏警試答:如果您要的只是一字訣,那麼我會回答是「敬」。

 

  酌水獻誠正金身。我心我形銘具呈。伏維教主大慈悲。演闡奮鬥宣無名。

  鉞除棘厄十方步。百兆力風永矢行。雲天凌高叩帝座。天人和同盡穆親。(《天人日誦奮鬥真經》)

 

  謹以清水一杯,敬獻於 教主法座前,願以至誠之身心靈一體禮敬 教主,並願能為實踐宇宙真道而奮鬥。敬祈 教主展現慈悲的大愛,為我等闡釋難以言喻的宇宙真道,亦即奮鬥真義。

  期使我等俱能在精妙的說解中,徹悟宇宙真理,進而消解種種困厄,自在地往來三界十方。願萬性萬靈都能效法宇宙生生不息之道,不斷奮發向上,必能在奮鬥有成之日回到 上帝身邊,共享大同世界的和穆親愛。

  經典應世,以其文字綿密鋪陳的,不應只是一篇單純的經文,而是一條金光遍滿的大道。循著這條路一步一步向前走,終有一天,可以回到 上帝的老家。

  經典傳布,本為啟迷入悟而來。回老家的大路既開,還得眾生願意踏上這條路,而且不在半路落跑,才有可能隨著仙佛的循循善誘回到老家。

  易言之,這條路要走得穩妥,先得主敬存誠,一路敬謹行去,方有可能達成仙佛設定的目標。若是連基本的禮敬都談不上,欲求經威大顯,無異於緣木求魚,絕無可能。

  企求經威顯現,原就得先在「敬」字下工夫。試想在人間若是有求於人,怎可能以倨傲的姿態獲致?

  然而何謂「敬」?那絕對不僅止於身體動作的行禮如儀,或是扣緊節拍的嘴上誦唸,而是擴及於心意。身隨禮儀叩拜,口隨韻律唱誦,更重要的則是心念必得緊緊跟隨經意而行。一場經誦下來,心靈真如法雨遍滌,有煥然一新之感,於是又有力量,可以重新出發去面對外在的險阻。

  我曾在道教聖地~樓臺觀的靈官殿外,看見一幅鑴刻的楹聯,初初讀過,便被文字背後透露的深刻內涵所吸引,不禁駐足其地,拜讀數遍,後來索性掏出筆記謄錄,這才甘心提起兩腳走開。

  上聯寫的是「存心邪僻 任爾燒香無點益」若是心存邪思,就算燒上再多好香,也不可能得到正氣之神的護祐。

  下聯則是「持身正大 見吾不拜有何妨」一個人若是以浩然正氣立身於世,見到神祇不拜,慈悲的仙佛何曾會耿耿於懷?也許見到跋涉人間為 上帝真道奔波的天使,倒要急急上前迎迓,甚或以大禮相見呢!

  我在這副對聯裡看見「敬」字深層意涵的彰顯:不只是「敬」仙佛,「敬」經典,更是對宇宙真道的絕對崇敬,因此以身力行,在天地之間活出 上帝的真道,那才是最高層次的「敬」。

  但是話說從頭,如果自認「身在最高層」,已經超然於物外,根本不把誦經禮儀當一回事呢?見識過涵靜老人在光殿對於無形仙佛的禮敬,其行禮之莊嚴肅穆,大概就不敢再如此大放厥詞了。

  這位天人大導師在天帝教復興之初,常常帶著弟子恭誦《寶誥》。依著書中註記,大則九跪十八叩、八跪十六叩,小則四跪八叩、三跪九叩,行禮如儀,絲毫不敢馬虎。一本《寶誥》誦唸下來,4個小時大抵跑不掉。

  即便到了89歲高齡,誦起「皇誥」來,還是規規矩矩一誦、一叩首、一迴向,恭謹之至,莫不讓後生晚輩肅然起敬。來根再大,修持再好,畢竟不在肉身下工夫,一大把年紀的老人家了,如此事天,真教旁人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乾脆勞動天人親和,擲下一篇聖訓,拜託您老人家從此以後別跪了,坐著誦誥就可以了。

  實踐真道確乎是最高層次的「敬」,然而這並不與侍天禮儀相互衝突。一般人知道誦經有其功效,但是恐怕不知無形界的組織龐大,經威的產生,其實還來自收經童子的記錄。眾收經童子的頂頭上司,則是負責監管宇宙萬教誦經的無上法明少帝。

  無上法明少帝有另一個頭銜,相較之下顯得比較容易望文生義:「宇宙監經大天尊」。這位老前輩也是涵靜老人在華山時代修煉出來的封靈,意思就是祂與前述的崇仁教主、天人教主等仙佛是同一個家族的,同胞手足的長像非常肖似哩!

  老前輩曾經好心提醒天帝教弟子:若是虔心稱唸者,收經童子自然會忠實記錄,酬報以迴向功德;反過來說,誦唸時心不在焉;或是從一起頭就走錯了路,根本就是在妄求個人福報;甚而枉顧誦經禮儀,只求在誦誥數與誦經數上,掙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唉!真是看得我忍不住要捏一把冷汗。根據老前輩的說法,天界雖則不見得馬上「嗆聲」警告,可這些帳是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的。迨其人日後歸空回天,那時可就得為現下的「經過」彌補,那些沒好好念過的經,全得一本一本補回來。

  您拿錯杯子啦!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提出聽法的三種錯誤典型,真是一針見血。

  當經壇開啟,臺上說法的講師,是世俗認定的大師也罷,不是也罷,既置身於經壇上,必有其說法的因緣,如果能夠認真聽進耳裡,放進心裡,必能有所長進。

  可惜的是臺上再如何苦口婆心,期待聽眾能得法雨均霑的大益,結果未必盡如人意。關鍵不在臺上的注水人,而在臺下容納的器皿,是所謂三種過器:覆器、染器與漏器。

  所謂覆器;整個容器或是密密加上一層蓋子,或是根本就是倒覆的,任有再多的水量傾注,也是不得其門而入。

  有些人即便身在講經的道場裡,心思仍舊是全然外馳,儘管耳膜中鼓盪的盡是法師說法的清音,奈何這些聲浪也只能在身外迴盪,絲毫進不了其人內心,遑論生出半點法益。

  歷來類似的故事版本不少,大抵都是某位權貴慕名前去請益,名是請益,實則為何,雙方都心知肚明。禪師出面相迎,回頭吩咐知客的小僧送上茶具,親自為來客斟茶。茶壺拿在禪師手中,不停傾注,直到茶杯的茶水早已溢出。來客見禪師了無停歇之意,不禁情急大喊:「滿了,滿了……」

  禪師於是報以微微一笑。

  滿盈的茶杯不可能倒進茶水,茶水如是,心識亦如是。

  有所謂染器;器皿之中老早夾有雜染,水入其中,瞬間即見染著,不復本來面目。

  如果壓根兒對經典存疑,或是對講師存有成見,聽經的當下不是凝神傾聽教化,而是戴了有色眼鏡不停檢視,也許針對經義吹毛求疵,也許拿了放大鏡檢測說法者對於經義的實踐,那麼此人註定與經典無緣,經是經,我是我,一場經壇結束,結果自然是了無裨益,徒然浪費可貴的生命而已。

  最後是漏器;歡喜承接法雨,其中亦無半點雜染,只可惜間有漏洞。對於經義固然是法喜充滿,只是回到紅塵之後,逐漸疏於實踐,終至漸行漸遠,結果與從來不曾聽聞者幾無二致。

  這種人有點像民間嘲謔的過路財神,經手的錢財不少,可惜全不是自己的。

  不論無意中成為哪一種過器,其實都有違我們提升自己的初衷,對治之方則不妨在宗大師的「依六種想」中求:「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

  下手工夫,先求病識感;因為知道對大道的實踐,尚有太多的不足,以致身心靈俱病;因為意識到自己已病入膏肓,對於正法便能生起極大的渴望,有幸得遇經壇開立,直把說法的法師,當成治病的良醫,把所宣說的正法當成對治的良藥,絕對遵照醫囑按期服用;並且深深期待如此殊勝的正法可以長久駐世,以期療治更多陷於病苦的眾生。

  愈是能在日常的動靜語默中誠心感恩省懺,就愈能洞照自己的缺憾,了知自己的不足;是以在遇見經典之際,直把經典視作不世出的救命良方。

  不論說法的仙佛是誰,都應看成是 上帝來禮敬;因為在說法的當下,講席便是 上帝的代表。

  也唯有在虔心禮敬經典與講經仙佛的前提下,經義才能真正進入誦讀者的內心深處,與生命交織成一首最深刻而動人的樂章。(待續)

註:敏警部落格:http://teacher.whsh.tc.edu.tw/mingging/f2blog/

You may also like...